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是昔非今效应 精选

已有 5957 次阅读 2021-8-10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家都知道社会在进步,个人在成长,也就是说,至少从个人的角度讲,今天的社会比以前的社会更美好,今天的个人比以前的个人更强大,但是,很多人的感受往往不是这样的。

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跟几个同学聊天,颇为自豪而又遗憾地说:“我上小学时,一篇课文读三五遍就会背了,我几乎会背所有的课文!现在不行了,一首诗,背半天都背不下来。”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是啊,是啊,我也是这样的!”

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同学感慨:“我读中学时,真有毅力,每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六年如一日,一天不曾缺!我以为自己会永远那样写下去,谁知,来到大学,竟然没有坚持下来!”有同学评论道:“谁还没有一个拼搏的中学阶段?我在中学时,也是很有毅力的。”

一名30多岁的初中教师跟其他学校的两名同行闲聊,显得深有感触地说:“还是当学生时好啊!那时,同学之间的关系多单纯!”一名同行附和道:“面对现在的同事关系,我也经常想起以前的同学关系。”另一名同行连连点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一名年近50岁的小学教师在家长会上抱怨:“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好教!有的孩子啊,我说什么,他都是不听,哪像过去的孩子那般听话?”一些家长说:“我们小时候很听老师的话哦!现在的孩子是不太听话——辛苦老师啦!”

上述情形,十分普遍。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无奈地说:“人老了,记忆力变差了。”其实,几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在说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以前了。人们不仅对记忆力有这样的感受,而且对其他心理品质(比如,毅力)也有类似的感受。进一步地,人们不仅对自己的感受是这样,而且对他人的感受也是类似的——比如,前面例子所显示的人际关系、学生素质。

在网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老课本、老照片,也往往引来网友的好评,例如:“我学的就是那套课本,看到就泪流满面了!还是老课本经典。”“那时候的街道,虽然破旧,却让人怀念!还是老街道有特色。”

实际上,人们看到或听说关于过去生活、人情、习俗、建筑、环境等社会与自然方面的介绍,也都倾向于留恋,往往认为还是过去的好,即,现在的不如过去的,肯定过去而否定现在。

这种人们对过去的状态、事物给予更高评价的倾向,称为是昔非今效应。例如,人们感叹现在过年不如以前过年有趣、现在的邻里关系不如以前的邻里关系密切。这些感叹含有事实成分,不过,是昔非今效应也起了很大作用——可以推测,将来的人们也是这样的,也会把现在的情形评价得比他们那时的情形要好。

为什么存在是昔非今效应呢?这与人们对不同时间的状态与事物的认知有关。一方面,过去的状态或事物,与人们过去的体验(特别是美好体验)有关,这些状态或事物是美好体验的线索,看到、听说或想起它们,就很容易回忆那些体验,尤其是美好体验——其实,就是中性的甚至负性的体验,在回忆时也可能变成是正性的。另一方面,过去的状态和事物,是一去不复返的,人们只能怀念,无法再现,在厌恶损失的作用下,愈加看重它们的价值,从而,会赋予它们新的意义,有意无意就美化了那些状态和事物。

自然,人们也有今非昔比的体会,认为现在的状态和事物,岂是以前的状态和事物所能比拟的?这是另一个问题,本文暂不讨论。

了解是昔非今效应,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状态和事物,同时,也能对过去的状态和事物有合理、恰当的认识,避免进行错误归因或沉迷于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在和开创未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9188.html

上一篇:人际安全效应
下一篇:智子疑邻效应
收藏 IP: 116.1.49.*| 热度|

29 檀成龙 武夷山 文克玲 张晓良 晏成和 李学宽 尤明庆 李东风 黄永义 汪育才 孙颉 闵应骅 冯大诚 刘秀梅 陆仲绩 钟定胜 陈新平 张学文 王安良 徐长庆 许培扬 郑永军 葛素红 杨正瓴 汪运山 段含明 孙宝玺 张鹰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