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自我防御效应 精选

已有 6811 次阅读 2021-7-31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即使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也可能听说过自我防御机制,那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术语,指个体为了降低自我焦虑而无意识采用的应对方式,例如,压抑、否认、退行、固着、文饰、投射、转移、升华,等。不过,本文要说的自我防御效应与之不甚相同,因为这种心理现象对应的行为是个体在意识水平做出的,也更为普遍和常见。

在一个培训班上,主持人介绍当天主题的培训专家:“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XXX教授来为大家讲课。XXX教授是YYY领域的著名专家,他……,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XXX教授讲课!”XXX教授接过话筒:“各位学员,大家上午好!首先说明一下吧,由于这次培训的主办方前不久才联系上我,我近来又特别特别忙,所以今天的培训,我也没有时间做充分准备,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当天下午临近培训结束时,XXX教授说:“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的研究成果。不过呢,这次培训时间仓促,有很多地方也来不及展开详述,讲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谢谢!”

上面的模式,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如果某个专家不这样讲几句,似乎显得少了一个或两个环节。同时,类似的情形也比比皆是。

人们为什么要说这样的套话呢?直观体会是学来的,例如,XXX教授以前听其他专家的报告,别人也可能说了类似的套话,他由此而习得这种表述模式。然而,还有一些专家并不说这样的套话。因此,这样的专门说明与解释应该还包含了另外的意思,甚至更重要地,就是另外的意思——自我防御,防御别人对自己给出不好的评价。

实际上,个体的表现并不能保证都是成功的、得体的,为了防止因为表现不佳而受到低的评价,个体会有意乃至刻意说出一些托辞,而这样的托辞与当前的话题或活动并无实质联系。这种现象,即为自我防御效应。

个体进行自我防御,可能产生几个后果:

其一,表述既不能开门见山,又不能清爽结束,容易令人反感。例如,听众可能会想:“既然没有准备充分,你还来讲什么呢?知道可能有错,为什么不修正之后再讲呢?”

其二,表述显得生分,容易疏远听众。自我防御的言辞,其实就是客套,一旦一方客套了,就使人际双方拉开了距离——或许,这也是一些人的策略。

其三,自我防御可能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由于言语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如果个体由于自我防御而说些自谦的话,例如,本人水平有限,那么,听众很容易从报告人水平有限的角度来理解所讲的内容

其四,由于可以进行自我防御,个体可能真的不去尽心、精心准备,致使相应活动的效果打了折扣——尤其不妙的是,这会影响人们以后参与类似活动的热情

总之,虽然自我防御是很自然的反应,但是,我们应当了解它的不利之处,从而,不要做出过多的自我防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7815.html

上一篇:心理惩罚效应
下一篇:完形心理效应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10 许培扬 杜占池 郑永军 张晓良 钟定胜 杨正瓴 范振英 黄永义 陆仲绩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