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wangsibs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现在与未来

博文

[转载]《中国国防报》日本《生物战略2019》潜在指向值得关注

已有 1555 次阅读 2020-5-1 12:2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日本《生物战略2019》潜在指向值得关注

中国军网 国防部网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王小理

日本“政府综合创新战略推进会议”于6月21日出台《集成创新战略2019》,并在附件中正式推出《生物战略2019》。这是日本政府继2002年推出《生物技术战略大纲》和2008年推出《促进生物技术创新根本性强化措施》战略之后,再次推出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新战略。

作为生物科技大国,2017年度日本政府在本领域投入的研发预算高达2042亿日元,规模仅次于美国,与英、德并属第二梯队。尽管如此,日本科技智囊仍普遍认为,由于政府投入少、人才匮乏等原因,近年来日本生物科技基础研究相对实力正逐渐下降,产业化方面落后于美欧和中国。日本科技与学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科学技术指标2018》指出,2014年至2016年,Top10%论文中生命科学论文占比大幅减少。日本科技振兴机构发布报告指出,在生物领域,与数据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足,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生物信息技术、“数据驱动型”生物医学研究相对滞后。

《集成创新战略2019》再次确认生物技术战略地位,强调“力争通过发挥日本的工业制造优势并融合IT技术,为开拓和扩大市场、解决社会问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做贡献”。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新生物战略将“医疗与非医疗领域”整合在一起进行通盘考虑,重点发展高性能生物材料、生物塑料、生物药物、生物制造系统等9个领域,并在2030年前进行重点资助。同时,在生物资源库、生物数据科技设施、生物科技人才等方面也提出重要举措。

《集成创新战略2019》源于安倍内阁自2013年以来每年出台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但有所不同。文件名称中去掉“科学技术”,意在扩大驱动创新主体;将“综合”改为“集成”,强调推动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创新,加强官民合作等。另外,《生物战略2019》提出“创造生物经济”的目标,设想产官学联合推进新战略,建设能实现国际广泛合作的基地,这与日本宏观科技战略高度一致。

从《生物战略2019》文本内容看,其民生色彩较浓,但从宏观角度看,仍有一些不容忽略的潜在安全和军事指向。

首先,生物技术进步可能诱使日本恢复生物武器发展计划。早在2000年,日本防卫厅曾以朝鲜威胁为由,在陆上自卫队总部设立“生化武器对策会议本部”,并于2002年实施《中期防御力整备计划》,强化对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防护能力规划。日本政府对“生化武器对策会议本部”建设十分重视,当年投入经费50亿日元。考虑到防生物武器能力与其研制生物武器的能力成正比,加上近年来美、英、俄等国发布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以及国际生物安全形势的变幻,防卫省的生物武器防护能力建设将为日本再次发展生物武器提供新通道。

其次,日本“军学合作研究”开始加速。二战后,不参与军工科研成为日本学术界的通行做法。然而,以2015年日本防卫省推出“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推进制度”以及日本学术会议设立军事研究研讨委员会为标志,日本防卫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研究分界线逐渐模糊,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军事技术研究越来越多。考虑到前沿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本身具有的特殊双面性,很难区分军事生物技术与民用生物技术,日本陆上自卫队利用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研究生物武器防护问题的做法,应当引起关注。

再次,日本部分政客对待历史缺乏彻底反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4月,针对日本民进党参议员提出的生化武器相关质询书,日本内阁会议在通过的答辩书中表示,“日本宪法未禁止使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同时辩称“日本加入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不可能使用生化武器”。如此强硬态度,加上日本至今未对在二战中使用生物武器进行彻底反思,令外界感到担忧。对此,日本“731部队细菌战资料中心”有识之士表示,这种态度绝不可容忍,应予以坚决抗议。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需要辩证地看待近20年来日本生物科技战略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更需回顾历史,理性研判日本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重大国防与安全苗头问题,做到未雨绸缪。

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19-07/23/content_239066.htm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962-1231124.html

上一篇:我的爸爸
下一篇:[转载]王小理:网络生物安全:大国博弈的另类疆域
收藏 IP: 202.127.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