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四个写稿的人(外一篇)

已有 3164 次阅读 2021-2-21 17:47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四个写稿的人(外一篇)

 

                                                                  籍利平


                                                            1

        一个本家爷爷,擅长写古体诗。

      他不但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还喜欢当众分享自己的格律诗。听故事的孩子们(初中生和小学生),哪里听得懂格律诗?听故事的孩子多,听诗的孩子少。爷爷不厌其烦,逐句讲解七律《孙猴求雨》。七律我没有听明白,孙悟空凤仙郡求雨的故事却记住了。

      据说他存了一罐子的作品,都没有发表,成了陪葬品。那种陶瓷罐,村里人喜欢用来盛放鸡蛋,盖上瓷盖子后很严密,耗子没法偷鸡蛋。

      爷爷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到村东的高台(不知道是不是烽火台的遗迹)上夜观天象,然后宣布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而发现和预言。

      爷爷很有意思,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屋里放了笸箩,立刻喊人拿出去:我说今天闷闷不乐呢!笸箩、笸箩,都怪它,赶紧拿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笸箩(发音是不落(乐)),用来盛放馒头、粮食等。

                                                   2

      同一个胡同的财贸学校毕业生,发表过短篇小说。

      题目我至今还记得——《赵队长“剃头”》,写的是女生产队长给本家叔叔“剃头”。那时候(1980年代初),生产队还没有解散。女队长的叔叔是一个刺儿头,不好好劳动,跑到村东三里外泲河七孔桥下面捞鱼,影响很不好。赵队长,想法子把叔叔的“头”剃了。小说写得语言流畅,很有乡土气息。七孔桥实际上有九孔,就在京广铁路上,村里人习惯叫它七孔桥。

                                                      3

        有一个堂叔叔,教师出身,做过文化馆馆长,编过县地名志。他写过长篇历史小说《赵南星》。我家到叔叔家才十几步远,我休假时就爱去他那里。有两次恰好碰上了他和一位“老八路”准备小酌。我那时才二十出头,非常乐意替叔叔跑腿,买下酒菜、买酒。“不用给钱,记我账上就行!”出门前,叔叔嘱咐道。

     我不止一次看到:身体状况欠佳(咳嗽得厉害)的叔叔趴在床头上、用特别大的方格稿纸(A3纸那么大)写小说。他说:写作顺畅时,一次就是万余字。

     叔叔讲过小说的一些片段,比如少年时如何机智地整严厉的老学究,比如从政时如何与宦官魏忠贤斗争(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赵南星用过的铁如意),比如虚构出来的保护发配路上赵南星的女弟子......。

       遗憾的是:叔叔的长篇小说没有发表,成了遗作。

      后来,我也买了一本A3幅面、20乘以20的稿纸,写了一部小说。这是后话。

                                                     4

      村里还有一个写散文的,他应该是个50后。可惜,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只是听说他发表了不少散文。

      有一次,我路过一座清代古桥,好奇地分辨碑文。

      当地人就过来好奇地问:你是哪个村儿的?我实话实说。

      他接着问:你们村那个什么海,不是写过了?你也要写凤凰桥?我没有回答他,继续浏览碑文——修桥时的捐款名单与数额。


                          

      投  稿

 

 可能受到了四位先行者的激励吧,我也开始写稿了,从“高三”开始。

我投稿最初的目标,就是县文化馆办的《春芽》。《春芽》就是刊发了《赵队长“剃头”》的32开本的文学期刊。

      后来,也就是读军校期间,在报刊亭里买到了《丑小鸭》。我就给人家投稿,当时也不讲究,就用32开的白纸写稿。稿件被退了回来。这个杂志,我手头还保存着两本。三十年后,在一个图书馆里见到了这个杂志的编辑……

      我的作品正式登上文学期刊的,数量有限,只有《北京文学》《青海湖》《北京大观园》《中篇小说月报》(读者来信)《大地文学》。


      1991年秋季,我所负责的测地四组在基地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 “瞄准方位角连测”技术比武中,荣获第一名。我写了篇总结性的文章,寄到了《长缨》杂志。到了冬季,没有回音。我利用休假的时间,走访杂志社,打探情况。

      当时兵种机关大楼还没有建成,杂志社在通信总站北面的三层楼里。通信总站(著名歌星韩红服役过的单位)的楼在测绘大队的楼北面,都是马蹄形的三层红砖楼。当时,一溜三座马蹄楼。现在,都已拆了。

那篇文章最终没有发表,却成为我走访杂志社的理由。


11年之后(2002年,我进京工作已经十年),我再次给《长缨》投稿。稿件终于被采用了,进行了删节,发表出来只占一页A4纸。

我觉得删除的段落太可惜了,就尽量充实了文稿,严格按照论文的格式写,投给了西安测绘研究所的《解放军测绘研究所学报》,竟然也采用了。


这样,2002年成了我个人的丰收年,我先后在《西北测绘信息》《河南测绘》《测绘科学》等九种期刊上发表了文章。这得感谢一个姓王的领导,这个人为了达到说服我离开部队的目的,在贬低我之后问:你觉得自己技术水平比得上两个王工吗?他说的是我的师兄与师姐,一位是80级的,一位是78级的。我当时沉默了。后来觉得这个领导不地道,咋能这样“垂询”呢?我说自己超过了师兄师姐,显然不谦虚;说不如他们,就显得不自信、水平差。


1999年的“谈心”过后,我大受刺激,就写文章,散文也写、论文也写。结果,连续三年都发表了文章。所以说,写文章要有“动力”。2001年升为党委书记的王领导、2002年遭遇“信任歉收年”,党委委员选举落榜。到了2003年,他也不得不离开部队了。

 ***   ***

我向电台投稿的次数不多。这些电台有青海省电台、河北省电台、西宁市电台、北京市电台。中央台和国际广播电台的投稿,都没有中。

河北省电台给过一个小奖,是不是播发了稿件不知道。青海、西宁、北京台,都播发了。西宁台播发的人物通讯,我没有听到,只是看到了录用函。我收听到了青海台播出的《幸运与不幸》、北京台播出的散文诗《思念》、翻译微小说《美满姻缘》。

北京台的播音员沈弘非常友好,还给我用磁带留了备份,打电话让我去取。前些日子,在科技会堂,遇见北京电台的主持人(小雨姐姐),打听到:沈弘老师已经退休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273217.html

上一篇:8篇引用较高的导航定位论文
下一篇:[转载]石家庄:传承非遗“抬花杠”
收藏 IP: 223.72.23.*| 热度|

1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