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媒体塑造科学家形象的七个侧面 精选

已有 4136 次阅读 2021-2-10 08:11 |个人分类:思维秀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媒体塑造科学家形象的七个侧面

                 籍利平(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笔者想到,媒体塑造的科学家形象有七个侧面。


一是 爱国者形象。

著名的例子是钱学森为了回国,克服重重困难。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它与“敬业、诚信、友善”一样,是公民的必备素质。一个科学家如果不具备爱国精神,就无法真正为国效力,在效力中体现和放大自身价值。爱国者这个形象,值得大书特书。

 

二是 “神”、“霸”形象

   这种“女神”“男神”“学霸”形象的塑造,加剧了学子们对科学家,尤其是对青年科学家的个人崇拜。一般不外乎渲染他们如何在求学期间就成绩出奇的好,就“霸气”侧漏,就有了英雄气质。有的还在高端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等等。至于这些论文是不是独立完成,一般不予报道,或者不强调。这种“神”、“霸”形象的塑造往往有偏颇之处。

    实际上,单就一个学子的学习成绩和若干年后的(科学技术)发展而言,早年的学习成绩拔尖并不意味着日后的科技创新实力超群。汲取知识和科技创新虽然有关联,但毕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早年学业优异的改行了,反而是有些“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坚持到了最后。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有些曾经被冠以“学霸”的角色,后来逐渐失去了光环,“泯然众人矣”反而让他们显得比(相对来讲)平凡还平庸了。

三是 敬业者形象

  一般渲染如何废寝忘食,以实验室为家等。国外的“牛顿煮手表”“教授误将青蛙做午餐”的轶事或者段子,无不是这种想象的“代表作”。

   国内科学家的敬业者形象塑造,当然不乏实例。敬业和创新、谦逊等形象往往是凝聚在一起塑造的。

四是 创新者形象

   这是最值得泼墨的地方,也是最难下笔的地方。要想写出来一个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创新点,必须对他从事的行业、主攻方向有足够的了解。不然的话,塑造出来的创新者想象要么神乎其神,令人难以置信;要么生涩乏味让人难以消化。这个形象的塑造,不仅考验媒体从业者的生动描写能力,也考验其对行业知识的消化、科普能力。《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是诗人,不仅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对于陈景润研究的数论也是花了功夫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科学家形象的媒体从业者也得具备一定的科学家素质、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不然是难以刻画出真实、可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科学家形象的。

 

五是 谦谦君子形象

这个形象的典型例子,是去年辞世的两位工程院院士宁津生和许其凤,他们都是大地测量学家、导航专家和教育家,都是和蔼可亲的谦谦君子。因为近距离接触、观察过他们,我认为媒体在这一方面的“形象塑造”是可信的。

    其他行业的科学家谦逊的形象也可以举出实例来。

六是 平民形象

这个形象的代表作,至少有两个例子,他们是光脚穿布鞋的“网红”科学家——刘先林和李小文。网络上火爆一时(足有数月)的照片,点击率颇高。生活朴素、态度和蔼的刘先林院士笔者也曾经近距离接触、观察过,还曾经像他约稿。(他是《遥感信息》主编,我却以《测绘科学》编辑的身份给他约了一篇“专访”稿。)平民科学家的形象,至少还有袁隆平院士。李小文院士在和科学网网友的交往(含神交)中表现的平民风格,在有关著作中得到了传播和弘扬。

 

七是 大国工匠精神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研究员的形象塑造中,媒体表现较为突出。从“感动测绘人物”,到“测绘地理信息杰出成就奖”,从刘先林事迹报告会(人民大会堂)的报道,再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关于表彰刘先林院士的决定》《测绘专家刘先林》《测绘工程》《中国测绘》等对于刘先林院士的工匠精神,均有所描绘和强化。

 

媒体对于科学家的形象不仅上述七个侧面。这些侧面需要深入研讨,其他侧面需要。

(牛年即将到来,姑且以此文向朋友们拜年,如果能促使感兴趣的朋友深入思考、交流这个问题,那自然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271524.html

上一篇:咋呼与聒噪
下一篇:西单购书记
收藏 IP: 223.72.23.*| 热度|

10 宁利中 苏德辰 孙颉 尤明庆 郑永军 黄永义 张晓良 史晓雷 张学文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