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零下十八度(外一篇) 精选

已有 5733 次阅读 2021-1-8 17:38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零下十八度(外一篇)

     -------------------------------------------------------

     零下十八度

                      

所谓极端天气,也是相对的。比如说现在(寒冷地区)北京的室外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十八度,对于西北、东北的高寒地区来说,就未必算得上极端寒冷天气了。

一名退役测绘兵传来1996年在北京沙河机场做仪器检定时的照片,让我想起了这个标题。

image.png 

                                        (来源:无锡战友,作业时23岁。 )

小雪花儿飘着、西北风儿吹着,连续几天仪器(天线)不挪窝。当然,人是不许离开仪器的。在零下十八度的环境里,长期静止不动于空旷的(废弃)机场上,感觉温度恐怕得达到零下二十度。

这张照片,让我联想起了自己也是二十出头时参加的野外测量。作业场地在晋西北高原上。

冬季。出发时带了皮手套、羊皮大衣、大头鞋等御寒衣物。在雪地里测量时,并没觉得冷得出奇(手冷无法克服:需要操作仪器)。

导线测量的主要特点在于那个“导”字。点上观测的时间不多,反而是迁站的时间更长久。动起来了,就不会像静坐那样感觉更寒冷。

同样的场地,冬季改为夏季。四年后,再次作业,反而遇上了“极端天气”。虽然是夏季,高原的气温并不高,我们穿着单薄的夏衣进入场地时精神抖擞。但作业持续了没多久,就冻得浑身发抖了——晋西北高原的夏季山风,连雨衣都无法抵挡。结果是:无论观测员、记录员都冻得鼻涕横流。

这是在高原。

那么,在沿海地区呢?在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呢?

未必一直温暖。

在晋西北高原受冻五年之后,竟然遭遇了更漫长的“倒春寒”。

也是一次测量任务。这次任务本身,说不上特别繁重。也是住在山区。这次没有携带行军床,卧室里只有床板,床板铺在水泥地上。被子,也显得单薄了。

刚到达作业地点时,有的小伙子还在洗冷水澡。过了几天,许多人(自然包括我)的手脚都出现了冻疮。室外虽然没结冰,可是給人的感觉却是掉进了冰库。室内和室外温度差不多。室内,也一样冷。住的是废弃的厂房。厂房里压根儿没有取暖设施。

测量行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可能都没有想到作业区域的天气会是那样湿冷。驻地人民政府送来的慰问金,为作业人员每人添置了一条毛毯、一双运动鞋。不巧的是,发给我的鞋子号码偏小、没法穿。这还不算,还要承担所谓的警戒任务——说白了就是——站岗。

记得那次作业中,感觉最温暖的时候是——钻进坑道的时候。那次任务,算是演习吧,有一个环节是“躲避空袭”。结果,我的感觉就是去长长的坑道里取了一阵子暖。

 

                    华氏一百一十度

 

暖。说到了暖,那就不妨说一下:除了寒冷(包括倒春寒)之外,还有相反的——温暖过度的天气。

那,就是极端炎热。

极端炎热天气下的作业,我赶上了两次。

第一次,是遭遇倒春寒两年之前的夏天,也是在沿海地区作业。

天气晴朗、作业路线还选在了正在修建、尚未通车的公路上。短短的午饭时间,避不开正午时分的高温时段。好在,我们携带了这样装备,也全是穿着长衣长裤,虽然个个都晒脱了皮,倒也没有中暑的——水,是敞开供应的。

这次夏季作业的持续时间比较长,但并感觉到炎热难耐。

过了十一年,我客串野外观测员的时候,第二次遭遇了极端炎热的天气。从事的观测,和无锡战友照片里的一样,也是观测“导航定位卫星”。天天是,背着卫星接收机和天线到不同的点上作业。

七月。合肥郊区稻田的田埂上、水塘边,是观测点位所在。

中午,稻田里的温度,肯定超过了华氏110°(大约相当于摄氏43.33°),所以这一段标题写成了“华氏一百一十度”。


 挥汗如雨的意思

(来源:http://www.gaoxiaoa.cn/a/liuxingyu/liuxingyu53645.html)

有一天,我为了凉快,作业时仅仅穿了背心短裤。

这是非常失策的。在烈日暴晒下、在稻田里连续十几个小时静坐或者行走,当天没有感觉异样,过后就出现了严重的皮肤过敏,裸露的皮肤发紫、奇痒。吃了几片扑尔敏,才“扭转乾坤”。

极端炎热的天气,还往往会和雷暴天气为伍,一起为作业添乱。

在空旷的田野里,在电闪雷鸣中携带电子装备持续作业,平安无事,这也算是一种奇迹吧?

前边说了,我只是客串了几天观测员,遇上了极端炎热和雷暴。炎热还好说一些,雷暴天气,不顾人和仪器的安全,硬推作业进度,潜在的危险是很大的。

读到过描写极端天气下进行天文测量作业的小说《大地坐标点上的赋格》(主人公遭遇雷暴天气、连阴雨、断粮、山洪爆发无法下山。中队长殉职);读到过描写在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带徒步返回营地的重力中队作业员的小说《血归》(我曾经试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电影文学基本)【主人公遭遇毒蛇、毒蘑菇、狼群、雷暴天气。断粮。中队长等三人,牺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实际上,数十年前,(军地)野外测量人员在作业中遭遇各种极端情况,出现人员伤亡的,不止一例。

在极端情况下,保证人员、装备的安全是最起码的要求。

在极端情况下,在携带昂贵的进口装备作业时,如果人员和装备不能同时保障安全,还是应该以保人为重。

********************************************

2007年8月1日,我在听“科技写作课”。同事来电说:不好啦!站上遭雷击了!卫星观测站位于海拔八十多米的山头上,安置了避雷针。连接卫星接收机的计算机主板烧了。接收机却安然无恙。

若干年前,有位同行,也是在雨季,在南方,在进行天文测量作业时遭遇了雷击,所幸人、仪器都无碍。

******************************************

无论是摄氏零下十八度,还是华氏一百一十度,极端天气下的人身保护,都是工作人员,尤其是指挥调度人员都应该有所防备的。不然,一句话就把作业人员推入极端的野外条件下,是有风险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266313.html

上一篇:首席某某官
下一篇:三次珠峰高程如何比?
收藏 IP: 223.72.23.*| 热度|

14 郑永军 王晨 曾荣昌 武夷山 文端智 周忠浩 王安良 张叔勇 白龙亮 黄永义 姚青 宁利中 陆仲绩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