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
怎样证明“独立”的这个能力? 精选
2013-5-22 02:23
阅读:13117
标签:能力

这几天我的校友王加升把武大的年轻牛人邓鹤翔博士推成科学网焦点,大家对此现象褒贬不一。陈安博士认为武大这样的行为是不懂得基本的学术规范,而且举出了在国际上如雷贯耳的几位大人物的规范的学术晋升轨迹。基本上我是同意陈安博士的观点,一个人的发展要遵循基本的规律和规范,一步步晋升,这样才能去劣留优。但是在目前中国的学术环境和体制下,这个问题上我就不捧陈博士的那个神马脚了。J

我想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本质不是邓博士的学术水平,恐怕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多少人敢质疑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博士。问题的本质是邓博士的所有成果都是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自己是否有独立领导一个课题组的能力?如果能证明其有这个能力,那么给他教授职位无可非议。实际上如何去证明一个人有没有独立的能力,首先就要让他独立。不给他独立的机会,他又怎么能去证明他能独立?

十几年前,国内刚毕业的博士或则在国外留学一两年,很多直接就获得了独立教授职位,也没有经过规范的学术晋升,目前这批人无论水平优劣,都牢牢地掌控着各种资源。我的很多朋友博士毕业已经五六年了,他们中有讲师、副教授甚至教授,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实验室,都不得不依附于那些早些年独立的教授。我在日本工作过一年,我的感觉是我们国家的科研人员的职称结构和日本的比较象。就是否独立上来讲,副教授、讲师、博士后、甚至很多教授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给独立的教授打工。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学术结构,一方面限制年轻人的想法;另外一方面也可能让一些“独立”教授去巧取豪夺。

在北美,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是主要招聘做了几年博士后或则应届的博士,这些人都是没有独立过的,这些职位都是独立的,五六年之后的评估淘汰掉一批不能很好“独立”的。相比较而言,我更赞成这样的体制,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和公平的。我想这样tenure-track的助理教授的职位应该是相应于我们国家的“独立”教授职位,只是增加了一个淘汰的环节。

我们国家也有个别单位实行了tenure-track这样的结构,但是这些单位的师资本身就不逊色于北美的中上游学校。如果在武大这样的一般985院校也实行这样的政策,而且还想招聘到北美助理教授这个水平的人才,恐怕很难推行,更不要说其他的院校了。按国际标准,目前武大的一大半的“独立”教授恐怕还真没有达到独立的水平。设想一下,如果邓鹤翔博士也按照tenure-track的规范模式晋升,5年之后他的“独立”的课题组达到了武大目前教授的平均水平,是淘汰呢还是不淘汰呢?所以说,有没有淘汰的这个环节,在一个大多数人按照国际标准都应该被淘汰的地方,仅仅针对一位要在武大开展独立研究工作的优秀年轻人意义不大。

此外,我想问一句:你们目前这些持反对意见的“独立”教授(包括陈安正研究员J),是否也曾经历过规范的学术淘汰?如果没有,那你们是否愿意再经历一次这样的tenure-track过程,与年轻人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

最后,我的感想是,人生时时、处处都有可能被淘汰。任何名利财富都是自己努力争取的,别人给不了。如果邓鹤翔博士是个阿斗,给他个江山他也坐不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雪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48-69222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