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
纳什是博弈论的创始人 ? 精选
2015-5-25 18:19
阅读:26618
标签:Nash, John, 博弈论, 诺伊曼

纳什是博弈论的创始人?

                                   ——悼念之余的哀思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末,因智能控制的相关研究,我曾十分崇拜纳什,这连我的许多学生都知道。所以纳什不幸因车祸去世后,一位在美任教的前学生立即给我发来了这条不幸的消息,还有纽约时报的长篇报道。

 

紧接着就看到微信上飞来的各种消息和讨论,让我吃惊的是大家几乎不约而同的冠与纳什的一项桂冠:“博弈论的创始人”,就连百度网页的搜索头条也声称“博弈论创始人纳什”,说是源自《京华时报》,被《凤凰资讯》转载。更让我吃惊的是,自己从事博弈论研究的学生和一些同事也没异议,一起转来传去!如此明目张胆堂而皇之地大肆宣扬Anti-Knowlege(反知识)或不实信息,让人莫名其妙,让真正、也是公认、更几乎是业内人士的常识,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伊曼情何以堪?要知道,相当程度上,冯诺伊曼成就了纳什。纳什与创始博弈论唯一相关的就是,冯•诺伊曼创立博弈论那年,恰是纳什出生之时。所以,准确的说法应是,纳什是博弈论创始之年出生的人,不是创始人,或许对某些人可近似简称为“纳什是博弈论的创始人”。


读过让纳什成名的那篇博弈论文的人都知道,此文就引用了两篇文献,第一篇就是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合著的、发表于1944年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这是公认的里程碑工作,开启了经济学中博弈论的研究。第二篇才是纳什自己关于多人博弈的平衡点研究,据称最初被诺伊曼说成不过是又一个不动点定理而己。个人认为,纳什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纳什平衡,推动了非合作博弈的研究。当时他对经济上的应用根本不放心上,Trade问题的背景还曾使他耿耿于怀。这也是为何为了他的经济诺贝尔奖,有人奋斗了许多年,或许是因为如果纳什不拿此奖,其他研究博弈论的人也不好意思拿此奖的缘故吧?总之,纳什最终还是幸运的、应得的、Deserve it。但说纳什是博弈论的创始人,他若有知,相信也会从天堂奔回来澄清的。

 

在纳什因出车祸不幸离世的消息中,我认为我们最应关注的是他与太太是在获得号称数学之“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后,参加完仪式回来的路上,从机场回家,因出租车司机“失控(Lost Control)”,夫妇双双飞出车外而当场致命。这一令人悲伤的事实,一是如警察事故报告所言指的:一定要用安全带,就是坐在车后也一定要系上,这样做可以拯救你的生命。涉事的二位司机都无生命危险,就是因为都系了安全带。如果更多的人因此事件注意系安全带,也是夫妻二人对于世人的最后爱心奉献。二是纳什如生活在中国,获此奖归来,双双又过八十,岂由得自己“打的”回家,所在大学的校长非因此辞职不可!万一不巧出事时正在打高尔夫或宴请宾客,我们网民手指一动,微博、微信就会让校长“死”无葬身之地,或许“人肉搜索”的水军还会挖出点“财色”之品陪葬。个人认为,在当今的中国,于人于事于社会,这才是此事件的真正伟大之处、真正价值所在,希望深思慎思之。

 

英年早逝的天才数学家阿贝尔,交换群和椭圆函数论的创始人,也是年少时崇拜的学人之一。因在非线性偏微和几何分析的数学成就而得到阿贝尔奖,相信对纳什也是意义非凡、极其重要。要知道,当年纳什就是因为相关的研究,希望有所突破解决相应的希尔伯特问题(其中的黎曼问题?记不清了)可获Fields Medal,可惜,意大利的一位“无名小子”横空出世、捷足先登,使纳什因年龄的原因再无获奖希望,这是导致他精神失常的最大因素之一!如今的阿贝尔奖加上20年前的诺贝尔奖,已经超额完成了他的希望,更报了当年Fields Medal奖的“一箭之仇”,望纳什在天之灵,再无遗憾。人类对他曾经不公,但最终,特别是中国人,对他太公平太慷慨了。

 

三十年前,我做博士论文研究之时,曾在智能控制的协调理论中引入机器学习和博弈论,主要是合作、非合作的Nash和领导追随的Stackelberg博弈策略。导师介绍我认识了研究类似问题,刚刚毕业的Tsitsiklis,这个John告我另一个John Nash“疯了”,当时心惊,但却让我对其人其成果更加崇敬!可当纳什得了诺贝尔奖,特别是《美丽心灵》(应译为"美丽灵智")的书与电影之后,我却觉得事实与真相差得越来越大,有些被过度“神化”了。尤其是十余年前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记者问纳什对中国鞋出口问题的看法时,纳什回答的样子让我真正地意识到我们文化有些方面的巨大腐蚀能力,自己对他的崇敬之情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强烈了,认为上帝已经充分地补偿他了。

 

与纳什相比,冯•诺伊曼才是位真正天马行空的天才之天才。他二十岁出头就被认为是世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理解量子力学真谛的学者,发表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同一时间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其1944年与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自己写的不多,但思想多为其独创,是希望为整个经济学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之后没几年,又在研制ENIAC时,提出了著名的“冯诺伊曼结构”,几乎支持计算机科技发展到今天,中间顺手还成就了图灵在计算机科学史上的地位。

 

可惜,父亲用钱买来的一个假的“冯”字,成就了诺伊曼,也致其于死地。当年花天酒地,不知减肥,结果让上帝过早地将其召回。与诺伊曼相比,纳什是人间里更近人情(同情?)的另一类天才,前期的工作没有被同行认可,自己气不过,成了病人。后来世人良心发现,拼命补偿,结果Overshoot(超调,控制术语),这就是控制理论中最直接、最原始的Bang-Bang Control(嘣嘣控制?),一会地狱,一会天堂,中间不存在。

 

有时我想,如果诺伊曼多活几年,或许他会在物理学和经济学上获两个诺贝尔奖。早死几年也可以,今天ACM的最高奖就不是以图灵命名,而会被称为冯•诺伊曼奖,非图灵奖也。或许,如果他不是犹太人;或许,如果父亲不买个“冯”号;或许,如果他不是那么高调;或许,……

 

回到纳什夫妇,令人心痛,比翼双飞,美丽之脑,终于融入美丽之心,也算是《美丽心灵》最后的欣慰。世间是美好的,但相信天堂更加美好,愿纳什夫妇在天之灵安息!

 

或许,一切真的都是天意。

 

附:感谢杨静《静沙龙》微信群中诸位群友的回应与讨论,让我真真的感到这个世界变了,或正在改变。


相关专题:纳什的美丽人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飞跃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74-89302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