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gao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ugao012

博文

Zivlokic“未来的学术论文”译文和评论

已有 1741 次阅读 2021-9-13 22:16 |个人分类:科学问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Zivlokic B, 2008. The future of the scientific paper.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7(2), 1-3.

 

科学传播形式的发展反映了科学自身的发展。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有关我们这个世界事实的信息交流与其他形式的交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最终科学自身开始将特殊形式的人类活动从哲学和宗教中区分出来。科学传播方式的演变与我们对科学方法的观念转变是平行的。在乡村旅行和坐在摇椅苦思冥想仍被视为科学的时代,很多交流都是通过书籍进行的。当假设-演绎方面作为“获胜”的科学方法时,以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为首的新兴科学学会设计了时至今日仍在使用的科学论文基本格式:题目、作者、摘要、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和参考文献。

如今我们知道,假设-演绎方法只是科学方法的若干个要素之一,我们也知道,上述科学论文的标准格式对于通过其他方法得出的新发现而言,其实不太合适。

科学的大多数分支都有研究周期。一项新技术(如显微镜、望远镜、计算机、基因测序仪)突然让人们可以轻易获得以前难以采集的数据。于是,围绕这项新技术,一个完整的行业发展起来,几年或几十年后,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对数据的分析和解译却仍然不够充分。因此,这一领域的侧重点转向了研究周期的另一部分,即数据分析、解释和新理论框架的构建,这也是该分支学科内部激烈理论争执的时期,直到问题解决。而此时通常又会出现新的技术发明,能够采集新的数据类型,于是新的研究周期又开始了。

目前,某些领域,如天文学和基因组学,正处于数据产生阶段。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被投入到新数据的产出之中,而对数据的思考却几乎没有时间。将数据提供给他人进行分析,这是研究人员的利益所在。由此,数据被放到了网上。发表一篇新的基因组,是否算是一篇科学论文?毕竟,这类文章只是大量原始数据的报道,格式化的引言、方法和讨论只占极小的篇幅。

对 (现存或灭绝) 新物种的描述需要以专论形式来进行,为此高度专门化的期刊被创办起来。生态调查经常被直接套用标准格式,加上有点画蛇添足的数学化。并非所有的科学都需要数字和统计。到最后,科研变得越来越需要合作,单作者论文越来越少,而拥有10、20、50甚至100位作者的论文正在成为一种常态,这对如何确定科学领域作者身份提出了挑战。

但真正使标准格式暴露出问题的是基因组革命。基因组测序不属于假设-演绎科学,它更像是生态调查一类的技术,应用一下这种技术,看看你会得到什么?现在,最初发表几个基因组引发的兴奋感已经消退,现有的期刊作为发表新基因组的平台就不够充分了。基因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容易,虽然它仍然是昂贵而耗时的。然而,这些技术已经标准化,所以在基因组论文里,引言、材料和方法、讨论部分真的没有太多可说的。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存放原始数据的地方,使得未来以一种易于机器挖掘的格式提供给研究只用,使得未来的研究更易于进行。这些数据将伴随着最低程度的附加信息:哪些物种(或个体)被测序、使用何种标准方法(或者何种改进方法)、谁做了分析工作。它不再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挑战,其有用的程度也与通常的生物学和医学的进步相当。

当电子邮件第一次成为一种流行的交流方式时,有些人将其理解为书面交流(信件)的延伸,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口头交流(电话)的一种新形式。当然,真实情况是两者兼而有之,甚至还有更多的功能。两个人之间可以快速地交换大量简短的个人信息(像电话交谈那样),某个个人也可以向一大群人发送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用正确的语法、大写字母、标点符号和格式(像一份小册子那样)来书写。然而,这并非真的像口头交流,通常口头交流是无法使用话语以外的信息的,如表情符号“:-)”。它与书面交流也不同,以快速、非正式为特征,通常不会被认真对待或仔细阅读,而且很容易删除。电子邮件现在已经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交流方式。

网络上的通信也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同样,有些人认为这是书面沟通(论文或专著在线阅读,目的仅仅是以增加读者人数),而另一些人则将其作为以文字表述的更加个性化的口头交流(他们与前一部分的人们不同,爱好直播和视频,将非语言的组分添加进来)。前者更喜欢静态网页,为的是获取永恒感的“体验”。而后者更喜欢用户网、实时日志和博客,认为前一部分人古板、专制、乏味。但前者也会认为后者是野蛮、文盲和不可信赖的。可以说,他们都是对的,也都是错的: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有时会以不可预知的方式融合和筛选两种风格。这是一个书面和口头混合的沟通方式,使持久性、权威性与 即时性、诚实感和人群快速沟通相结合。年轻一代会很自然地使用这种方式(但不是说许多老年人现在还没有能够掌握)。

那么,新技术和新的社会规范施加的约束(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将如何改变科学传播的形式,包括学术论文的格式?

在网上,纸张和印刷机的限制将不复存在。正式的学术论文也不再需要卷数,期刊,页码那样的信息。

学术论文的标准格式将只是科学交流形式之一,很可能不再是最主要或最常见的形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分和喜好。有擅长分析的,也有善于集成的;既有创造力强的,也有非常勤奋的。有人精通运行设备养动物,也有人精通计算机和统计。有人在知名机构,拥有大量空间、资金和协作网络,也有人困在发展中国家某个地方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根本没有研究经费。但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对科学做出有效、有用的贡献。如何实现?

某个人有很好的想法,并发布到网上。另一位可把这个想法变成一个实验流程进行测试,并将结果发布在网上的某处。接下来,有人将制作一个实验方法的视频。然后有人去实验室重复观测,把原始数据发布到网上。又有人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公布结果,还有人将用图形和可视化方式来解释这些数据。下一个人将写一篇文章来说明这些发现与更广泛的理论背景的联系(例如,新发现有什么重要的含义?)再有人来写一篇文章,总结多个发现(例如综述论文)。当然也会有人从历史或哲学视角来看待研究成果。最后,还有人以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来叙述科研成果。

以上说涉及到的人们都是这项研究工作的共同作者。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优势、知识和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他们并没有同时发布,也没有在同一个在线空间发布,尽管所有发表的文章都是相互链接的,可以通过访问单一地点而获得,这个地点就是“科学誌”(Scientific Journal),它汇集所有的信息并加以整合。

在未来,期刊将成为所有类型的学术贡献的在线宿主,并将各种类型连接在一起(在期刊内部和通过期刊联合),包括假设和实验方法、数据、分析和图表、集成和哲学讨论。同行之间将相互实时审查,并根据学术圈内部对研究者个人的需求和能力的判断,进行研究经费的分配。大学将是教育和培训下一代科学家、安置实验室的地方。成为一名教授需要博士学位,但成为一位名副其实、受人尊敬的科学贡献者却并不一定要有博士学位,这项评估将由同行门来决定。

这可能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实际上我们已经生活在其中。知识库(如arXiv和Nature Proceedings)、科学博客、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笔记科学已经成型,没有回头路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准备呢?要缓慢、要有智慧。科学中一些非常保守的元素(不是政治意义上的保守)会抵制变革。比如说,在线发表会收到批评,除非经过传统意义上的同行评审、有学术论文的传统格式、发表于有声誉的期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退休,逐渐消亡。还有一些人可以改变想法。但这样的改革需要耐心和谨慎操作。

关于对网络的理解,科学家们分成了两个阵营,这在对发表于《PLoS ONE》文章的评论中可以明显看出(我本人工作就是密切关注这些评论)。一些自己也写博客的科学家,他们把评论空间当作一个虚拟会议,一个为了留下历史记录而进行实时口头交流的地方。他们的评论简短、直率、切中要害。另一些人则写有参考文献列表的长篇文章。即使他们的评价是负面的,他们也会很有礼貌(而被批评时,他们会非常敏感)。前者认为后者不诚实、脸皮薄,后者则认为前者粗鲁且不值得信任(就像新闻业的情形那样)。未来,这两种风格将会融合在一起,对话会加快,评论会变短,但仍会保持相互尊重的感觉(也就是说,不像在政界博客上,经常被骂脏话)。需要教育评论者,期刊上的评论空间不是一个专栏,也不是博客,而是对话的记录,本来这种对话可能发生在走廊上、会议上,在实验室会议和期刊俱乐部。记录的保存是为了给晚辈学生以启迪的,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和历史学家。

我的预测很可能是错的,但容我在这里冒昧地说,未来的学术论文将是一项不断进步中的工作,让不同技能和才干的人们依次做出贡献:有人产生想法,有人形成科学假设,有人设计实验,有人运行实验,有人分析数据,有人做可视化,有人解释结果,有人进行历史和哲学审视,最终完成“论文”。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是可以独立检索和引用的,在网上通过链接而成为统一的最终版本。毕竟,科学作为一位孤独天才的工作,这几乎是一个神话,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集体的努力而完成的。然后,论文的读者可继续添加他们的评论,随后转化位“论文”、博客、媒体文章等。论文的统一性,即单一的日期、期刊、卷、期、页,将不复存在。所有的科学分支都将是跨学科、相互关联的。

我对这个预测有多大把握?预测是很难的,尤其是关于变化发生时间的预测。事情发生的速度可能比我想象的更快或更慢。这取决于20年后的科学发展的状态—全球规模和实力、全球分布(美国式的科学、美国特有的科学文化,在20年后还会占主导地位吗?)、技术突破和社会/政治环境。

 

[高抒评论:B. Zivlokic认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很难是由个人或若干合作者独立完成的,因此要以“接龙”方式来做研究。因此,学术论文的格式将发生变化,变成高效表达各自信息的那种,传统格式将走向式微。从充分条件上说,有些研究按“接龙”方式来做,确实可以提高效率,如果未来此种研究方式占据主导地位,那么B. Zivlokic关于论文格式的预测是有道理的。但站在必要条件的角度,有些研究未必一定要以“接龙”方式进行,那么独立完成的论文还是有其空间的。所以,很可能是两种论文格式将长期并存。从科研管理角度看,如何分配科研经费和荣誉,这关乎科研的效率,而使用纳税人的钱做科研,不能不努力进行优化。在“接龙”模式下,科研经费给谁、给多少,科学成果带来的荣誉归谁、份额如何分配,还需深入探讨。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未来的人工智能水平大幅度提高,有可能超越“接龙”参与者的水平,那时,人工智能可能首先包干“接龙”式研究,人们不再需要写作论文。再往后,这可能波及所有研究者,包括哪些靠着天分和勤奋独立进行研究的人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36082-1304054.html

上一篇:大型丛书“Benchmark papers in geology”的价值
下一篇:《我要去航海》书评
收藏 IP: 114.222.2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