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祥
超级厄尔尼诺带来的灾害:70%以上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2016-1-13 13:59
阅读:4267
标签:厄尔尼诺, 地壳均衡, 最热年, 强震, 跷跷板运动

超级厄尔尼诺带来的灾害:70%以上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

                         杨学祥,杨冬红

 

最热年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中国天气网讯 2015111,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中称,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中国是自1951年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这一方面受全球变暖的大背景影响,另一方面,与正在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有关。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s/2016-01-12/doc-ifxnkkuv4461317.shtml

 

气温变化、地震活跃年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我们在2012522指出,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们早在2008年就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

   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4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

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062.html

深海大震将海底冷水翻上表面,使海洋表面海水降温,使海洋底层冷水升温,从而导致大气降温和全球变暖停滞。

   统计表明,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6]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7]

  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

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大陆及日本、台湾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8]。侯章栓等对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结果表明,火山活动是影响ENSO的最重要外强迫因子[9]。它不但揭示了地球流体、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而且使厄尔尼诺的海底火山说[10]、引潮力说[5]和地球扁率变化说[11]得到有力的支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在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交替之际,赤道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反向升降40-60厘米,破坏了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海洋地壳反向降升13-20厘米,激发强烈的地壳均衡运动,形成地震火山的集中爆发,我们称之为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交替导致的东西太平洋反向升降形成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20161113天内日本、中国、菲律宾、印度、阿富汗、西印度洋先后发生了66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前后。

2015年发生了仅次于1997-1998年最强厄尔尼诺,亚洲地震频发值得关注。这表明,西太平洋沿海地震带正处于应力调整的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 李宪之. 亚太地区1991年春夏两季自然灾害的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0(3): 355~360.

2. 周春平. 大洋暖池及其影响[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1, 84.

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地球物理学报。2004474):616-621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5. 郭增建, 秦保燕, 郭安宁. 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116117, 135138, 212.

6. 张丽欣. 厄尔尼诺——来自天道的警告[J].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9. 315~316.

7. 高庆华, 胡景江, 徐炳川. 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131, 135.

8. 战淑芸. 厄尔尼诺事件和地震活动[M].: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 全国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集(1990).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302~305.

9. 侯章栓, 李晓东.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与外强迫因子信号检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6 (5): 641650.

10.刘厚赞,刘辉,俞永强. 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J]. 气象学报. 1998,56(5):602~610.

11.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地球物理解释[J].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1, 74):509~510.

12.任振球. 全球变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60, 72-74, 81, 88,105.

13.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增刊): 56-61

14.杜乐天. 自然灾害可能的深部流体肇因[J].地学前缘, 1996, 3(4): 298~305.

15.Walker,D. A., More Evidence Indicates Link Between El Ninos and Seismicity. Eos.1995,76 (4): 33,34,36.

16.张家诚, 李文范.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6. 186~196.

17.张家诚. 再见, 厄尔尼诺.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22.

18.骆高远。我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研究综述。地理科学。2000203):264~269

19.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二室. 一九八二年震情[J]. 地震, 1983, (1): 47 ~ 4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95012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