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标题: |
发表评论人:[游客]路过 [2010-8-4 10:42:49] ip:69.165.158.* 删除 回复 |
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人均标准煤的消费量,东部地区还能喘气吗? 中国应寻找低能耗的发展模式,不要走美国的老路.现在的环境污染已经很严重. 博主回复:最好做个人示范:不乘车、不旅游、不用火力发电,不用煤炭取暖,不使用化石燃料,看看能维持多久,是否有可行性。欧洲是俄罗斯的天然气的使用大户,为什么不改用靠风能取暖?如果可再生能源可以完全替代化石燃料,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可惜,事实并非如此。面对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危机,少数聪明人(可以寻找各种借口令对手陷入绝境)会活下去,多数替人数钱的傻子将会灭亡。非洲连饥饿问题都解决不了,根本没有能力解决能源的低碳化问题。未来数年印度的人口将超过中国,问题同样存在。外国人在中国建厂赚钱,碳消耗却算在中国名下,这是一个阴谋和陷阱。 |
看一看聪明人的计划,跟风的傻子可能会变得清醒。
1974年,美国政府的少数要员收到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这份报告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由基辛格起草完成,其主旨是实施“世界人口行动计划”以大幅度降低世界人口数量。这一新政策的理论出发点是:大多数高质量的矿藏都位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的“劣种人”妨碍美国获得充裕的、廉价的原材料,必须除掉这些高速增长的人口才能保护美国利益。为此,美国政府要求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实施大规模绝育手术,甚至把波多黎各作为人口控制的“活体”实验场。基辛格明确提出:美国要将粮食援助作为“国家权力的工具”,对那些接受援助的国家来说,要么绝育要么挨饿。
基辛格:“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从1974年开始,粮食战争就已经开始。
有报道说:
新粮食战争正在中国上演 国际大鳄布局抢定价权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0年08月01日13:24
粮食战争 □多路资本涌入,会否稀释农产品的国家定价权?
国际大鳄布局,目标是否抢夺中国粮食话语权?
广西桂林灌阳县文市镇是一个石灰岩地区,这里的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
在文市镇镇街上,做粮食生意多年的经纪人老张眉头紧锁:“今年以来,稻谷收购价从去年每担95元升到最高时的120元左右,这个价格在过去连做梦都梦不到。”
与老张心情不一样的是农民,到镇街赶集的老李高兴地对记者说,粮价从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上升,当时镇上粮食经纪人开车到村里收粮,他的一担去年的陈谷竟然也卖到了120元,而以往稻谷价格基本上维持在每斤0.9到0.95元:“我还以为老板算错了钱。早知如此,我就包多几亩地了!”
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彭纪宁 曾颂
洪涝减产
在南方水稻价格走高之前,北方的小麦、玉米价格就已强势攀升。目前河南、安徽的小麦收购价普遍在1.88元/公斤左右,山东、河北等地为2.04元/公斤,其中优质小麦的价格已达2.12元/公斤。“虽然同期涨幅约为10%,但和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相比,目前小麦的涨幅仍然是最小的。”粮食部门一位权威人士认为,未来小麦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主产区玉米的收购价格同比增长21.9%。经常到河北收购玉米的广东商人王先生的慨叹也证实了这一点:“最近玉米一天一个价,每斤涨到了0.96元还是收不上来。这么多年来,很少见过玉米价格这么高的。”
洪涝减产
到7月12日,南方8省区超过113万公顷粮田的收成已被洪水冲走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严控商品之一的粮食,无论产量还是价格一直都相对稳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波动,为何却在今年突然出现异动?不少人认为,粮价飙升的罪魁祸首是异常的天气以及不断的洪涝灾害。
江西婺源是中国粮仓之一,前来联系收粮业务的景德镇粮食局的邓利生,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到周边县区农村联系国家粮库的收购工作。邓利生表示,往年到田间地头收购,每斤稻谷收购价在0.9元左右,但今年的夏粮尽管还没有开始收割,市场价格每斤已经上升了0.05元,如果通过各乡村做粮食生意的经纪人收粮再运到县、区,每斤价格还会额外再升0.03至0.05元。
邓利生说,他已经收了十多年的粮食,1998年以后,粮食价格基本没有什么起伏,今年出现的粮价波动是近12年来仅有的。他认为,这与近两个月来江西出现的水灾不无关系。6月中旬以来,江西省遭遇特大暴雨和洪灾,致使全省粮食生产损失严重。
国家农业部的专家也认为,今年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导致了粮食生产和供给呈下行态势。到7月12日,江西、湖北、湖南等南方8省区农作物遭受强降雨和洪水袭击,已经“冲走”了超过113万公顷粮田的收成。
而农业部的公开信息也显示,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两成以上正来自于这些受灾地区。截至目前,湖北省农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人民币90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1800多万亩,成灾约900万亩,绝收约190万亩。而江西省早、中稻成灾面积达622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绝收面积达132.32万亩,占总面积的4.9%。安徽是早稻的另一重要产区,早稻和一季稻等成灾面积达216万亩,绝收33万亩。
“天灾不仅直接导致粮食失收,还间接影响粮食种植成本。”一位农业专家说,受天气、土地等因素影响,今年华北地区每亩小麦种植成本为550-600元,比上年增加了一成左右。
游资抢食
社会资金盯上财政补贴这块大肥肉,大家都争当中储粮的“帮手”
对于天灾导致粮价飙升之说,也有不少人持异议。他们认为,洪涝灾害确实导致粮食减产,但还不至于让粮食价格升得这么高。
一位广东粮食专家说,虽然天灾不断,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仍有2462亿斤,仅比去年减产8亿斤,减产幅度只有0.3%,远远低于减产临界点的1%-2%,是历史上的第三个好收成。况且,夏粮在我国粮食总产量所占比重约为21%-23%,远不及秋粮所占比重。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粮食涨价,游资脱不了干系。中国粮食进口量很大,而且短期内难以迅速增产,自然就提供了粮价炒作的空间。再加上低迷的股市和受打压的房地产将大批资金挤出传统投机市场,粮食就成了最好的替代工具。
今年,国家继续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也就是业界所说的“托市”,并提高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其中,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至1.8元/公斤、1.72元/公斤、1.72元/公斤。获得最低价收购小麦资格的中央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每收购1公斤小麦,可获得5分钱的收购费用以及每公斤7分钱的年保管费用补贴,这意味着国有粮食企业每收购1吨小麦最多可获得120元的财政补贴。
“托市,使社会资金都盯上了财政补贴这块大肥肉,大家都在争当中储粮的"帮手"。”河南一位陈姓粮食中介说,每收一斤小麦,总共能挣6分钱。一般建一个简易一点的5万吨粮库只要200多万元,只要能收满粮食,不仅可以一年回本,还能盈利100多万元,“这么好的差事,谁不争着干!”
这位陈姓粮食中介告诉记者,在河南某县,游资拼命建粮仓,粮库数量爆发式增长,一年增加了3亿斤仓容,总仓容已经超过了当地的粮食总产量。一些私人粮库急于收回成本,甚至加价收购,每斤小麦除了贴进去2.5分钱的收购费外,有的还会把保管费也贴进去一部分。
粮价平台被不断抬升,6月底,多个主产区的小麦收购价首次冲破1元/斤,远高于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并一度出现“抢购潮”。陈先生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分别在6月中旬与7月初口头和书面下达了停止收购的通知,但有的收储点还在偷偷收,从收购价格看,每斤比国家托市收购价格高0.08元左右,比去年提高0.11元左右,“按他们的收购价,已经基本上不挣钱了”。
因为强烈的涨价预期,农民的惜售心理也越发严重。陈先生透露,其实自小麦收割开始,市场价就已高于国家收购价,但因为惜售的缘故,一直有价无市,这在往年从没出现过。
外企布局
他们的资金量大,而且似乎不计较效益,只注重开拓和占领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次粮价飙升,游资最多就是个“帮凶”而已,真正的搅局者是国资和外资。
7月中旬,一份由国家粮食局撰写的有关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上报至国务院。该报告对推高小麦价格的多种因素作了全面分析,其中明确指出,国家粮食收购的“头号主角”———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7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也公开承认,小麦涨价“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国家提高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以及今年增加了收购主体”。
据了解,今年的夏粮收购并非只有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两家央企中粮集团和中国华粮物流集团所属企业也正式加入,小麦收购主体的增加,使小麦抢购战更趋激烈。
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外资企业直接加入到今年的“抢粮潮”之列。世界粮油巨头、国际四大粮商之一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独资的“益海嘉里”粮油项目正式试水中原粮仓,“三夏”期间,益海嘉里首次在山东、石家庄等地介入粮食收购环节,而且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一般每斤高出5厘钱左右。
记者从河南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了解到,益海嘉里往年主要靠竞拍国有粮库收储的小麦来满足其面粉生产需求,而今年却直接委托主产区的一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系统改制剥离的粮库等收购主体,代收代储小麦。益海嘉里集团给这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提供收购价格与收购资金,完成任务后发放佣金。
一位为益海嘉里收粮的中介告诉记者,他们收粮的方法就是每天给关系户打电话,只要有粮,就想方设法拿下来。“光是电话谈好还没用,还得骑着摩托车去把他接回来,要不然别人在半路上可能就把他们给截走了。”这位中介说,现在找粮就是要先下手为强。
“对于收购价,益海相对宽松。”他透露,他的小麦收购价基本上每斤1.05元。尽管这个价格已经很有诱惑力了,但他每天能收到的小麦也只有10吨左右,最多不超过60吨,“往年麦收季节,每天在粮食市场上收到的粮食堆得都像小山一样。”
益海嘉里集团所委托的收购库点,开出的价格一般比市场价要高,左右市场的影响力极大。在河北某地曾经传出过这样一个说法:“我们的粮储企业要制定粮食收购价格,还需要与跨国粮商益海嘉里协商。”
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今年益海嘉里仅在山东济宁就投放了6亿元收购资金。按这个资金量和当前价格计算,他们能收到30万吨粮食。他们的资金量大,而且似乎不计较效益,只注重开拓和占领市场。
消息人士透露,国际四大粮商中的法国路易达孚,今年也开始介入中国小麦收购市场。其北京贸易公司负责人被问起今年在中国收购小麦的状况时,他说,在亚洲,中国粮食生产具有无穷的潜力,他们期待着路易达孚能够持续成长。
让老外扼住脖子很危险
外资进入中国粮食购销领域,让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极为担心。他认为,外资粮商已经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用植物油的销售渠道进入粮食消费市场,这会给中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益海嘉里已经具备日处理小麦5000万到6000万吨的面粉加工能力,这个规模已经超过中粮、成为国内仅次于五得利的第二大面粉加工企业。
还是益海嘉里,在今年4月就已宣布,未来3-5年其旗下“稻米油”的年产量要达到10万吨。记者推算,仅此项目益海嘉里年处理水稻就会超过800万吨即160亿斤,约占今年我国夏粮总收成的6.5%。
广东一位农业专家披露,目前益海嘉里在全国各地建有60多家粮油加工厂,手中握有中国大陆50%的食用油市场份额,拥有“金龙鱼”、“胡姬花”等多个知名品牌,还参股“鲁花”、“福临门”等,迫使国内大豆加工企业集体“缴械”,这曾引发各界对食用油产业安全的担忧。如今,益海嘉里等外资企业直接介入粮食收购环节、不断蚕食粮食加工行业,应引起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广发证劵农业领域研究专家熊峰也认为,外资企业等多主体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后,有可能使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粮食库存和购销状况,导致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当前的通胀预期下,部分企业和商人会囤积粮食,然后释放出各种信号,像炒作绿豆一样趁机炒高粮价,这会对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影响。
熊峰还告诉记者,前几年中国还曾出现过一个怪现象———国际粮价上涨时中国用巨资进口粮食,国际粮价大跌时大量出口粮食。今年的粮价波动,希望不要重蹈当年的覆辙。他认为,中国应建立起有效的监控和限制措施,密切关注跨国粮商的粮食流向。
外资涌入是正常现象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几年有很多资金进入中国农业领域,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农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从今年的夏粮收购可以看出:在国企、外企的抢购下,以最低收购价购粮的粮食储备部门面临收粮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大家都觉得中国的农产品价格还有大量上升空间,资金涌入是正常现象。”
“国家一直在执行低粮价政策,农民收入提高慢,种粮积极性不高,90%的农民都种菜去了。现在什么都在涨价,就粮食涨得少,今后上涨的空间还比较大。”郑风田认为,从成本角度来看,今年夏粮的价格其实不算高,这样的价格能使农民获益,有利于提高其种粮积极性。
郑风田并不认为粮食会像大蒜、绿豆一样疯涨:“小宗农产品国家过去不管,但现在有人炒作才要打击。大蒜、绿豆盘子小,而且产地集中,几十亿元就能囤积很大比例;但是大宗农产品比如小麦、水稻、玉米,产地分散,盘子大,几千亿也不能影响市场。更重要的是国家对大宗农产品有托市手段,通过粮库掌握大部分的农产品,目前来看定价权还是在国家手中。”
对于外资进入农业,郑风田认为只要监控得当,其实是值得鼓励的:“我们要看到国外的资金主要在做产业链整合,这些公司本身是搞农业的,他们进入中国有带头作用。外资是真正进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很高,没必要打死。现在我们对外资有各种误解,国家政策经常走两头极端。”
在郑风田看来,中国农产品的外资投入“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我们是农业大国,但只是生产大国,食品加工比较落后,出口也很少。国外的专业公司进来,可以借助外资的品牌、技术和营销网络,把中国农产品卖到国外去,这是好事。”
当然,政府对外资的监控也十分重要。郑风田的观点是,在粮食方面,国家要对主粮牢牢掌握,有足够的储备粮就行,对小宗农产品只需打击游资炒作;对于外资,可以欢迎他们投资农业,但是前提是不能控股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不能任由他们“掐尖”收购国内的龙头农业企业。
政府反应
发改委要求
严厉查处抬级抬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7月下旬下发《关于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油收购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为稳定市场预期,当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较多时,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可暂缓轮入,并按管理权限报批后适当延长轮换空库期。
《通知》要求,中储粮有关分公司及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性粮油收储资格的审查和复查,对收购进度和市场价格要跟踪监测分析,发现异常情况要逐笔进行核查。同时要按照《价格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收购政策等有关规定,严厉查处压级压价、抬级抬价、虚报进度、“转圈粮”、套取补贴等违法违规行为。
12部门要求
健全完善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等12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发挥骨干企业积极作用健全和完善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和机制的通知》。
《通知》强调,适当引入一定数量骨干企业作为现行宏观调控体系的补充,可以防止企业的趋利行为与政府调控目标产生矛盾,有利于完善和加强现有调控体系,更好地稳定和管理好市场预期。根据《通知》,除了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粮食(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猪肉五大类商品外,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生产、消费的特点和习惯,将对本地区居民生活和物价总水平影响较大的其他大宗农产品纳入市场调控的品种范围。
(责任编辑:廖恒)
http://news.sohu.com/20100801/n273908219.shtml
基辛格的秘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
作者:恩道尔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1184 更新时间:2010-3-30
居心叵测 基辛格的秘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
节选自恩道尔《粮食危机》
1974年,美国政府的少数要员收到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这份报告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由基辛格起草完成,其主旨是实施“世界人口行动计划”以大幅度降低世界人口数量。这一新政策的理论出发点是:大多数高质量的矿藏都位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数量过多的“劣种人”妨碍美国获得充裕的、廉价的原材料,必须除掉这些高速增长的人口才能保护美国利益。为此,美国政府要求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实施大规模绝育手术,甚至把波多黎各作为人口控制的“活体”实验场。基辛格明确提出:美国要将粮食援助作为“国家权力的工具”,对那些接受援助的国家来说,要么绝育要么挨饿。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亨利?基辛格
人口增长与国家安全
1974年4月,世界各地遭遇干旱,大幅调整美国农业政策的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尼克松的国务卿兼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向少数内阁成员发送了一份机密的备忘录,他们包括国防部长、农业部长、副国务卿和中央情报局局长。
这份高度机密的备忘录的题目是“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的影响”。这份备忘录中涉及粮食政策、人口增长和战略性原材料。备忘录的内容是由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授意,尼克松亲自布置的。
这个秘密的计划在华盛顿被简称为NSS 200,即《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在华盛顿高层看来,《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一旦被公开或者泄露出去,肯定会造成爆炸性影响。因此,这个秘密一直保守了将近15年,直到与天主教教会有关联的一些组织采取私人法律行动,最终才迫使这份文件在1989年解密。1975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灰溜溜地辞职后,他的继承者杰拉德?福特一上任就立即签署了总统行政命令,使《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成为美国政府的官方政策。
美国决定起草该政策始于1974年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召开的联合国人口大会之后,在大会上联合国未采纳美国的意见。美国的意见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更直接地说是由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提出的。意见的主要内容是实施“世界人口行动计划”以大幅降低世界人口数量。这一计划受到了天主教教会、除罗马尼亚之外的所有共产主义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的坚决抵制。它们的抵制使美国的决策层意识到实施这个计划需要用一些隐蔽的手段。在这个背景下,亨利?基辛格被授权起草《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战略。
在其拟定的备忘录原始提纲中,基辛格这样写道:总统指示进行一项关于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产生影响的研究。这项研究需要至少展望到2000年的状况,并对人口增长做出各种合理的预测。
在每一种预测中,该项研究应评估:
(1)相应的发展速度,特别是穷国的发展速度;
(2)对美国出口需求,特别是对粮食的需求,以及由于资源的竞争美国可能面临的贸易问题;
(3)人口增长或者不平衡导致破坏性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不稳定的可能性。
……
这项研究应该关注人口增长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而不是关注生态、社会或者其他方面。
这项研究应该为美国处理海外人口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提供可能的行动路线,尤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如果有必要,为了让国际社会关注人口问题美国需要采取哪些新的行动;
(2)技术创新或者发展是否有可能减少人口增长或者改善人口增长的影响。
到1974年12月,基辛格完成了包括针对全球人口增长的详细政策结论在内的政策文件:从短期和中期来看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世界上某些地区,特别是那些最贫困的地区可能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世界需要粮食产量每年增长2.5个百分点甚至更多……现在,人类已经开始大规模应用化肥,并对土地进行了充分的灌溉。因此,粮食产量的增加将主要来自更高的产量。人口多的国家无法承受持续增长的粮食进口,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二到四个百分点也是极为困难的。集约化农业所需的资本和外汇数量很大,能源价格上涨、化肥稀缺和价格上涨更是雪上加霜。改造传统农业所面临的制度、技术和经济问题也是很难逾越的。
1974年12月,整个世界正处于全球高油价中的前几周,在接下来的六个月内油价暴涨了400%,这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基辛格本人在操纵这次石油危机中在幕后扮演了关键角色。他非常了解高油价对世界粮食供应的影响。因此,他决定利用高油价为美国的战略利益服务。
基辛格在《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中将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称为最不发达国家(LDCs)。他在报告中写道:世界越来越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矿产资源供给,如果迅速增长的人口妨碍了它们未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由此而产生的不稳定可能会对这些资源的增产和持续供应的环境造成破坏。
一些人口迅速增长的最贫穷的最不发达国家会产生严重的问题。它们可能越来越明显地意识到难以支付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化肥对它们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但是在几年后它们将很难获得化肥。燃料和其他原料的进口会导致严重的问题,这可能从两方面殃及美国:一是需要美国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持,二是最不发达国家试图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来获得更有利的贸易条件。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人口的迅速增长会拖累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时甚至会阻碍人均收入的增长。除了对人均收入的整体影响外,人口的迅速增长还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的很多方面,而这些方面对于最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政府的计划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应该冲在推进减少世界人口计划的第一线,直接通过政府援助计划,将接受减少人口计划作为得到美国援助的先决条件;或者通过联合国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采取间接行动。
说白了,美国的新政策实际上就是“如果这些劣等人种妨碍我们获得充裕的廉价原材料,我们必须想办法除掉他们。”
这就是《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的真正含义,它只不过是用了冠冕堂皇的官方语言来表述而已。
在控制人口问题上,《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更为露骨地宣称:美国的战略应该支持那些在妨碍实现生育控制目标的关键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一般行动。例如,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开发更简单有效的避孕方法将惠及所有人口迅速增长的国家;改进衡量人口变化的方法将帮助许多最不发达国家来确定当前人口的增长速度,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和计划生育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当基辛格谈到“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开发更简单的避孕方法”的时候,他当然明白个中的深意。他与洛克菲勒家族和美国权势集团的那帮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正大肆宣扬生物医学研究,将其作为人口控制的新手段。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种族杀戮令人发指。二战前,这种杀戮被美其名曰优生学。战后它的鼓吹者赋予了它更委婉的名字“人口控制”。但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为了保持“优等”人种的控制,减少“劣等”人种和人口。
嘉吉公司的粮食《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带有威廉?皮尔斯和嘉吉公司商业化农业贸易游说集团的很深烙印。在题为“粮食换和平与人口”这一部分中,基辛格写道,“人口增长对全球政治经济生活最基本的影响之一是人口增长与粮食的关系。当这种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出现短缺的时候,人口、国家资源、环境、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稳定问题就会交织在一起。”?
他继续写道:“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增加最不发达国家自身的粮食生产,并使粮食从生产国转移到消费国的商业流通体系自由化。”实际上,他在要求一些关键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解除贸易壁垒、为美国的粮食打开大门的同时,极力宣传鼓吹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绿色革命。基辛格赤裸裸地建议,“增强对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生产(即化肥、可获取的水资源、高产种子等)和增强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激励”——这些都是绿色革命的精髓。毫无疑问,是由美国的农业综合企业提供所需的化肥和特殊的高产种子。这正是20世纪60年代所谓的绿色革命的实质。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呼吁,“为农产品制定全新的国际贸易安排,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效农业生产国的产量……”。这正与嘉吉、ADM、大陆谷物公司、邦基和其他一些当时正在兴起的、在美国占据战略性重要地位的农业综合企业的要求不谋而合。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文件为基辛格早期的“粮食武器”政策披上了新衣:在任何人口战略中粮食是另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为应对粮食严重短缺储备充足的粮食,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必须加以改造以满足人口和收入增长所导致的日益增加的需求。美国农业生产的目标应该考虑到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正常进口需求以及在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地区可能发生的粮食歉收。如果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得到改善,我们将会面临可能发生冲突的压力,以及出于(“养儿防老”的)心理多生孩子,这样就会破坏对人口控制所做出的努力。
……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人口的稳定,重点应该放在最大的和人口增长最迅速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因人口增长与发展潜力之间的不均衡最有可能发生不稳定、动荡和国际紧张局势。这些国家包括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巴西、菲律宾、泰国、埃及、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和哥伦比亚……在这些重点国家中,有一些国家是政府对计划生育根本不感兴趣,有一些则是政府对计划生育很感兴趣,需要并欢迎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援助。对于后者应该在美国国际开发署人口计划项目进行资源分配时给予最优先考虑,美国领导层也应做出积极努力,鼓励个人和组织进行捐助。
不吉利的十三……
印度、尼日利亚、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哥伦比亚……这十三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资源。接下来的30年里,这些国家成为政治上最动荡的国家。《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认为:只有大幅度减少这些国家人口的数量,美国才能充分利用它们的原材料。
基辛格自然明白,如果美国政府积极在原材料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中推行人口控制政策这一图谋一旦暴露,美国政府就会被扣上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种族灭绝甚至更难听的帽子。他耍了一系列宣传花招来掩盖《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的真正企图:
为了有助于避免(其他国家)指责美国支持人口控制背后的帝国主义动机,美国应反复重申这一支持是源于以下关注:
(1)夫妻有权自由地、负责任地决定他们生几个孩子和生孩子的时间间隔,并且有权获得信息、受教育及其手段;
(2)对于贫困国家的基本社会和经济发展来说,人口的迅速增长既是普遍贫困的诱因又是其结果。
进一步说,美国应该采取行动将这一信息传递出去,即控制世界人口增长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在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之后,在全球范围内控制人口现在成了“自由选择”和“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乔治?奥威尔真是望尘莫及。这段话全文照抄自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早些时候呈送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报告。《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中提到发展中国家需要进口的粮食数量会“大幅度增加”。报告呼吁世界粮食进出口贸易自由化,以解决这样一个他们所谓的问题,这样一个“自由市场”与英国在1846年废除《玉米法案》之后其制造的产品控制了世界市场时所要求的那个“自由市场”没什么两样, 与“人口炸弹”一样,粮食危机也是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之流一手制造的谎言,这个谎言受到了世界油价飙升的推波助澜。一时间美国的电视上充斥着“人口膨胀”、暴乱和残杀的画面,以印证他们的谎言。其实,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实质是,没有给美国农业综合企业进入其市场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嘉吉等美国粮食贸易巨头实际上和基辛格是一丘之貉。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报告还补充道,“大多数高质量的矿藏位于发展中国家,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依赖于进口发展中国家的矿产。矿产供应存在的真正问题不在于基本储量的充裕程度,而在于如何获得矿产,如何制定勘探和开发条件,如何在生产者、消费者和矿产所在国政府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等政治经济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应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强制性的人口控制计划和其他措施,以保证美国获取这类战略性原材料。
这份文件最后总结道,“从长远来看,最不发达国家必须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大规模增加农业生产。”
当谈到2000年将世界人口增长减少5亿时,奇怪的是,基辛格在他报告中的其他地方提到人口问题已经导致每年死亡1000万人。总之,他鼓吹死亡率将增加一倍,至少达到每年2000万人,并把这样高的死亡率归结为缺乏足够的粮食。这样,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信这项新政策,至少是公之于众的新政策,能起到积极作用。
按照1948年联合国宪章的严格定义,这种政策是一种种族灭绝政策。
基辛格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美国政治精英们梦寐以求的胁迫性措施。他赤裸裸地称粮食援助应视为“国家权力的工具”。接下来,他还毫不掩饰地提出,美国应对粮食援助实行配给限额以“帮助那些未能或者不愿控制人口增长的人”。要么绝育要么挨饿……当然,这样的文件被定为“绝密”文件就不足为奇了。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首次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列为美国政府的一个明确的(秘密的)战略性国家安全重点。它为挂着“计划生育”的羊头来贩卖人口控制的狗肉制定了方针;它将人口增长问题与获得战略性矿产资源联系起来。然而,《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反映了美国某些最富裕的家族、最有影响力的权势集团正在达成一种共识。
事实上基辛格只不过是政府里的一名打工仔,但是他不仅仅受雇于美国总统,他还受雇于一手栽培他的权势集团,代表他们的利益行事,进行讨价还价。他的平步青云仰仗于战后美国权势集团中最有势力的家族的支持,这个家族就是洛克菲勒家族。
1955年,纳尔逊?洛克菲勒聘请基辛格担任对外关系理事会的一名研究主管。一年后,基辛格成为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特别研究项目”的主管。从这个时候开始,基辛格与洛克菲勒家族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后来,基辛格与洛克菲勒家族的一名雇员南希?玛吉尼斯结婚,进一步加深了与洛克菲勒家族的联系。
1975年11月,理查德?尼克松因神秘兮兮的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有些人怀疑是野心勃勃的纳尔逊?洛克菲勒与基辛格和亚历山大?黑格合谋搞的诡计。尼克松的接班人杰拉德?福特是一位低能的总统,他任命纳尔逊?
洛克菲勒为副总统。此时纳尔逊离他的总统梦只有“一步之遥”,纳尔逊的老朋友基辛格则担任国务卿。
1975年11月,福特总统签署了基辛格的《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将其作为美国的官方外交政策。后来,基辛格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位子让给他的助手、后来的商业伙伴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斯考克罗夫特尽职尽责地向新总统大力推荐基辛格的《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请他签字批准。基辛格仍然当他的国务卿,而纳尔逊?洛克菲勒任副总统。至此美国进入了推行控制人口政策的最佳时期,粮食控制在这个勾当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巴西成为《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的 “样板”
基辛格的秘密计划很快被付诸实施。13个人口控制的重点国家在接下来的3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多数国家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正在发生的变化。
巴西是实施《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计划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巴西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计划,历时14年后,巴西卫生部开始对巴西妇女大规模绝育的报告进行调查。政府的这次调查是在国会的正式过问下开展的,由来自巴西立法机构各个政党的165位议员发起。
1991年,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发展中国家人口控制目标的秘密备忘录的信息在《巴西杂志》及巴西其他主要报刊上公开发表后,这项调查开始启动。
巴西政府震惊地发现约44%、年龄在14~55岁之间的巴西妇女已经永久性绝育。大多数年龄大一点的妇女在70年代中期该计划刚启动时就做了永久性绝育手术。巴西政府发现绝育手术由形形色色的机构实施,其中有一些是巴西的机构。这些机构包括国际计划生育联盟、美国开拓者基金会、自愿外科避孕手术联合会和国际家庭健康组织。所有计划都是在美国国务院下属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支持和指导下实施的。
1989年,曾经为了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而被美国说服在绝育方面进行合作的巴西政府抗议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绝育计划“做过了头,完全没有必要”。一些报道称,这个绝育计划实施后,多达90%的所有非洲裔巴西妇女做了绝育手术,这意味着这个黑人人口仅次于尼日利亚的国家的黑人后代将面临灭绝。据悉20世纪80年代巴西1.54亿人口中有大约一半是非洲裔。
基辛格在《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计划中强调了巴西的特殊地位。巴西在13个重点国家的名单中榜上有名是因为“它在人口方面明显主导着(南美)大陆”,按以前的计划它的人口到2000年就将赶上美国。《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备忘录警告说,巴西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意味着“在今后25年内巴西在拉丁美洲和世界舞台上的势力和地位将日益上升。”
洛克菲勒家族对“优生学”的支持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这一新政策的执行者是诸如基辛格、斯考克罗夫特以及形形色色的华盛顿公仆们,站在他们后面的是一小撮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在当时这些人中最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要数洛克菲勒兄弟。在人口政策方面,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的孙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亨利?基辛格和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将控制人口增长作为美国政府的正式外交政策之前的若干年,洛克菲勒兄弟尤其是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约三儿),就已经开始把人类当作小白鼠进行实验。约翰三世在其成长过程中深受优生学家、人种理论家和马尔萨斯主义者的影响,包括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弗雷德里克?奥斯本、亨利?费尔奇德和阿兰?葛雷格等人。对于约翰三世来说,他自然而然地认为只有他和与他同一“阶层”的人有资格决定哪些“人种”应该继续存活,这样他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生命”。在他们看来,这就像有选择地杀掉部分体弱的羊群以便品种最好的羊群繁衍一样。
人类家庭生活的逻辑十分简单:供给与需求。正如詹姆逊?泰勒所描述的那样:对于洛克菲勒来说,要照看好羊群……只需考虑供需之间的平衡。如果食物、水、空间等供不应求,那就必须增加供给,减少需求。洛克菲勒基金会把二者发挥到了极致。出现供给短缺时……就用先进的医疗手段和增加农作物产量来解决。需求问题通过生育控制和堕胎有选择地“淘汰”部分人种。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美国政府决策层蓄意推行的对世界各国人口实施大规模绝育的密谋纯粹是倒行逆施,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一图谋是在某些最富裕的家族和最有影响的大学授意下炮制的。
大家还都没有认识到,背地里悄悄资助优生学计划的人包括洛克菲勒、哈里曼、银行家小J.P.摩根、出身烟草世家的玛丽?杜克?比德尔、克里夫兰?道奇、早餐麦片巨子约翰?哈维?凯洛格、宝洁公司的科兰伦斯?甘布尔等,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是美国优生学会的成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就已经开始资助对“劣等人种”实施强制性绝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控制人口措施的实验。当时在英国与他们遥相呼应的是英格兰优生学会,其成员包括当时的英国财务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亚瑟勋爵巴尔福和后来成为二战后第一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人的朱利安?赫胥黎。
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绝对不会赞同他们所干的勾当,也不敢苟同他们打着民主和发展等冠冕堂皇的旗号对人类大多数民族的真实看法。
波多黎各岛上的人体实验
20世纪50年代,在纽约制衣中心的血汗工厂中洛克菲勒兄弟中的纳尔逊?洛克菲勒正忙于剥削那些来自波多黎各的没有工会组织的廉价劳工。他使用本家族的东方航空公司的低价班机将这些劳动力运到纽约。同时,在一个名为“靴袢行动”的政府计划的支持下,他在波多黎各当地建立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制造厂,从而远离美国卫生与工业安全管理机构的监管。“靴袢行动”于1947年启动,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和10至25年的免税期让美国的企业获益良多。当时纳尔逊?洛克菲勒担任美国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部的副部长,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中是一个有很大影响力的神秘人物。
在纳尔逊版的“靴袢行动”中,利润的大头被洛克菲勒家族和戴维?洛克菲勒的大通银行身边的商业伙伴拿走了。在20世纪50年代,大通银行在全世界最有利可图的生意就是通过波多黎各和“靴袢行动”向为了逃避高工资而逃离美国的血汗工厂提供资助。这个家族控制的国际基本经济公司(IBEC)在波多黎各岛上积累了巨大的资产。而所谓的“靴袢”是那些被岛上的血汗工厂的所有者用来迫使其工人加班加点的皮鞭。
就当纳尔逊忙着在波多黎各人中鼓吹自由企业精神的同时,洛克菲勒兄弟中的约翰三世正在波多黎各的穷苦百姓身上进行大规模绝育手术的人体实验。在美国的穿梭外交中,波多黎各失去了主权,成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岛屿。它事实上已经沦为美国的殖民地,任由遥远的华盛顿摆布,成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基地。通过新成立的人口理事会,约翰三世首先进行了一些减少人口的实验,后来成为亨利?基辛格《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文件指导下的美国国务院的全球政策。
约翰三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将波多黎各作为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来检验他的大规模人口控制的想法。根据这个岛国的公共卫生部所做的调查,截至1965年,约35%的波多黎各育龄妇女做了永久性绝育手术。洛克菲勒的人口理事会和纳尔逊担任副部长的美国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部发起了这场绝育运动。他们谎称绝育能够保护妇女的身体健康,少几张嘴吃饭有利于稳定家庭收入。
他们鼓励贫穷的波多黎各农妇到由美国新建的卫生状况良好的医院去生孩子。而这些医院的医生奉命给生过两个孩子的妈妈们做绝育手术,结扎输卵管。通常他们并不告诉这些母亲实情。1965年,波多黎各至少在一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妇女绝育率世界第一。与之相比,印度就大大地落后了,绝育率仅为3%。一旦洛克菲勒家族可以摆脱政府的干涉直接控制这一进程,情况就不同了。
“仅次于核武器控制的头等大事”
约翰三世强制推行的绝育计划对于这个家族来说并不是什么新尝试。长久以来,洛克菲勒家族都将波多黎各看作是一个方便的人体实验室。早在1931年,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后来更名为洛克菲勒大学)向在波多黎各从事癌症实验研究的康涅利乌斯?罗兹博士提供了研究经费。罗兹可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科学家。后来传出消息说,他曾故意使他的实验对象感染上癌细胞,以便观察产生何种反应。这些实验对象中有8人死亡。洛克菲勒研究所的病理学家罗兹还在1931年11月抱怨道:“毫无疑问,波多黎各人是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肮脏、最懒惰、最堕落、最有偷窃癖的人种。这个岛国需要的不是公共卫生工作,而是一场海啸来彻底毁灭这里的人种。为了推动这一灭绝进程,我已经尽我所能干掉了八个……”
这原本是写给他的同事的一封秘密信件。波多黎各国民党领导人坎波斯在得到这封信后公布了信件的内容,于是罗兹吹嘘杀掉波多黎各人的话在1932年2月的《时代》周刊上刊登了。然而这个洛克菲勒研究院的科学家不但没有受到谋杀罪的审判,反而被派往马里兰州、犹他州和巴拿马建立“美国陆军生物战”的设施,后来又被任命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秘密对囚犯、医院病人和美国士兵进行放射性实验。
在约翰三世的政策被“神圣”地载入《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之前的十多年,他于1961年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表了“第二次麦克杜格尔讲演”。洛克菲勒告诉听众:“在我看来,人口增长是当今社会仅次于核武器控制的头等大事。”他还提到“过快的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由于其冷酷的必然性和数字上的确定性,使得人类社会的前途变得惨淡和可怕。”他还警告:“人口增长的严酷现实打乱了人类的基本需要并且……阻碍了人类更高需求的实现。”
约翰三世在1969年7月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人口增长与美国未来委员会”主席。他们的报告为基辛格的《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奠定了基础。1972年,基辛格的秘密计划开始实施的几个月前,约翰三世把他的报告呈交给总统。在大选之年尼克松决定低调处理这份报告,因此这份报告没有引起媒体多大的注意。然而,这一报告的政策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洛克菲勒提出了抑制所谓的美国人口爆炸的重大措施。约翰三世的建议包括在所有学校开设性教育课程,向全民灌输人口膨胀可能带来的危机,以及废除所有阻止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使用避孕措施的法律。这份报告倡导自愿绝育,建议废除禁止堕胎的各州法律。尽管教会及其他组织都强烈反对堕胎,但是堕胎数十年来都被洛克菲勒那伙人当作人口控制的主要手段。
《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所带来的后果只有对约翰三世醉心于人口增长的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充分理解。亨利?基辛格的国家安全委员会(1974年)发布的关于人口控制的《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200号》表达了对几十年来培育人类“优良品种”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些努力成果直到德国纳粹第三帝国终结时才以“优生学”的名称而闻名于世。洛克菲勒家族的某些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优生学,其影响之大甚至连阿道夫?希特勒当时的“种族净化”计划都望尘莫及,而洛克菲勒家族对于他们的图谋却讳莫如深。这个文件也直接导致了政府对新的伪科学——基因学和对生命形式的基因工程——的研究提供财政支持。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1003/141033.html
灾害天气导致粮食安全隐忧
[ 2006/12/17 6:52:00 | By: 杨学祥 ]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频发
——关注自然灾害突发的自然周期
作者:杨学祥
关键字:气候突变,国家安全,变冷周期,突发灾害,粮油储备,拉马德雷冷位相
一、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
京报网讯 近来在北京超市里总能看见一些抢购粮食以及食用油的主妇们。今年11月份以来,部分地区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扬,北京等地米价、面价、食用油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昨天,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9%,食品类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7%,远高于非粮食类价格的上涨。据统计,今年11月份,食品类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7%。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7%,油脂价格上涨6.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7.6%,鲜蛋价格上涨11.7%,水产品价格上涨2.7%,鲜菜价格下降4.2%。据了解,针对粮价上涨,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平抑粮价上涨措施,并得到初步控制[1]。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五日电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就《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二OO六――二O二O年)》答记者问时指出,虽然目前中国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张宝文说,中国粮食产量继二OO四年到二OO五年连续丰收后,今年也将是个丰收年,实现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丰收,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2]。
张宝文说,虽然中国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产不足需的态势依然存在,国家粮食安全仍存在隐忧。原因是:
一是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最新资料显示,去年耕地保有量人均仅一点四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人均水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二十八,农业用水每年缺口达三百亿立方米。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耕地和水资源的紧缺将使粮食供给在较长时间内面临着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
二是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七点三亩,只相当于美国的四百分之一和日本的十分之一。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人均耕地规模极为狭小的条件下,既要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又要解决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繁荣的多重目标,这是农业部门今后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是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中国在粮食安全战略上必须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供给的方针。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编制了《规划》,目的就是要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指导,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根据广东省价格信息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期粮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全球小麦生产国除我国外其他国家普遍减产。国际小麦价格走高,导致国内小麦价格上涨。广州市发改委粮食计划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国际小麦市场的变化对广州的粮食价格,特别是市场零售的口粮价格影响甚微。根据监测,近1个月来广州市场上大米的价格上涨了5%~10%[3]。
2002年的厄尔尼诺事件、2004年的厄尔尼诺暖位相、2006年9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使澳大利亚境内的干旱已持续5年之久[4]。法新社10日报道,澳医疗机构估计,由于收入急剧下降,澳全国每周有4名农民自杀,农民自杀率是全国平均自杀率的2倍。
伯克镇位于新南威尔士州,距悉尼大约800公里,被誉为“通往澳大利亚内地的真正门户”。《卫报》10日报道,5年来,干旱使伯克镇面临无比严峻的危机。人们每踩一脚那里的土地,就会激起一股细沙漩涡。伯克镇近期没有降雨,最高气温超过50摄氏度。伯克镇的居民们说,小镇土地十分肥沃,在澳大利亚数一数二;从前气候条件好的时候,他们几乎可以在土地上种植任何作物,如棉花和柑橘类水果。然而,滋润那一地区的生命线———达令河眼下已经断流。当地气象部门预测,2007年中期以前可能不会有足够减轻旱情的大量降水。“我们正处于100年间最糟糕的旱情之中。”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彼得•科斯特洛说,农民收入已经下降了70%,达到十多年来的最低点,“我们在农村的生产活动正在面临一次衰退,也可能是一场大萧条”。一份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报告说,伯克镇经济情况比2001年下降21%,正处于崩溃边缘;犯罪率和失业率提高,酗酒和吸毒现象增加;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当地居民生存状况普遍下降。上周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数字显示,由于干旱,2006年该国冬季作物比去年减产60%[5]。
2000年全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有可能重复发生,制定《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二OO六――二O二O年)》要考虑到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经到来。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前苏联农业连年歉收最终导致政治解体,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6,7]。
1. 我国人均粮食退至二十年前
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遗传学家李振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粮食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程度。李振声用三组数据来加以说明[8]:
一是粮食总产。我国粮食总产1998年达到最高点1万亿斤,以后逐年降低,到2003年减到8613.4亿斤,减了15.93%。
二是人均粮食。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人均粮食增长 到600斤,到1998年是最高点821斤。而1998年到2003年5年的时间,人均粮食又退回到了20年前的水平,2003年已降至666斤。退得这么快是历史上没有的。
三是粮食亏损情况。2003年亏损达1136亿斤,差不多是我国粮食生产量的10%。
李振声指出,影响粮食总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1998年以后的5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2.64%。粮食单产,1998年是最高值为600.3斤,此后逐年下降,2003年降至576.6斤,减产4%。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种粮农民有钱赚。
2. 20世纪60-70年代的变冷周期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2000年为“暖位相”[9,10]。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年到1944年,1978年至2000年。20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1925-1944年,1978-2000年)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
近30年来全球迅速增温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的力量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拉马德雷现象的周期交替反复证明自然力量的存在。值得借鉴的是,1947-1976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11]。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9]。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再次证明变冷周期的存在[12]。我国科学家多次证明气候60年周期的存在,一再警告变冷导致灾荒和动乱[13-16]。
3. 三年自然灾害
1959-1961年,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通常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或“严重困难”时期①,也是国外一些文献中提到的“灾荒”时期。在此三年期间中国大陆各地普遍发生了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有些地区因此导致了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我们可以判断灾荒自1959年春就开始了,有些地区自1958年冬就出现了粮食紧张状况②。如果从国家统计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颁行的人口统计资料来看,1959-1961年这三个年份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③。
①②③一些外国学者根据中国官方人口统计资料推算,1958-1961年“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在1500-3000万之间(Ashtonetal.,1984;Banister,1987)。河北昌黎县:“……一日三顿稀饭(施各庄段店等)难以支持劳动,也影响干劲。据谈最严重者为乐亭县,每日只能供半斤粮,现在吃白薯秧的叶子,有些人到果乡公社的地方拣白薯干”(1959.4.13);河北省:“目前我省粮食局势相当紧张,有30多个县闹缺粮,严重的十个县。”(1959.5.3);广东省:“个别地方(如崖县、南雄、罗定、钦县等)因工作疏忽,饿肿了一些人(据不完全统计是10930人,其中已死134人),但绝大多数是在4月以前发生的”(1959.4.28)。(以上见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们遭到重大损失。”[17]
1959-1961年华北大旱的历史教训值得借鉴,这时正处于60年冷周期。1959年黄河中下游普遍少雨,但年降水量并非是近500年最低,甚至还不是20世纪后半叶的最低值,1960年受旱范围扩大到河北、河南、山东西部、陕西关中、辽宁西部。山东汶水、潍河等8条主要河流断流,黄河从山东范县至济南断流40多天。1961年继续干旱,邯郸、德州、济南、菏泽和江淮平原旱情加剧。1959~1961年华北大旱与1874~1879年大旱类似,应为海河和黄河流域范围内的100年一遇大旱,旱灾等级为重旱[18]。
1959-1961年全国其他省份也遭遇旱灾。云南、贵州、四川冬春连旱,广东、海南旱情持续7个月,3年间全国15个省(市)受灾,旱灾面积36.6万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5.3万平方公里[18]。
1959-1961年持续大旱以及其他的原因导致了1949年以后最严重的灾情,全国粮食库存急剧下降,山东、河南、河北灾民外逃。1960年9月7日中央《压低农村和城市的口粮标准的批示》:“库存比去年(1959年)同期减少100亿斤。……到今年库存粮下降到148亿斤”。“1961年京、津、沪三市和辽宁的粮食库存接近挖空,几乎出现脱销危险”。实际情况更为糟糕,1959年山东、河南等省农民已经耗尽余粮,三年间1000万人死于饥饿[18,19]。
4.崇祯大旱与全球小冰期时期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13]。其例证之一就是1637-1643年间的明朝崇祯大旱。16-17世纪处于全球小冰期,近1000年,中国的第一个低温期处在12世纪,这是中国气候由此前的持续温暖(约400年左右),首次转为急剧变冷。第二个低温期出现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叶。第三次低温期出现在15和16世纪的交替附近。第四低温期出现在17世纪,是近1000年中最冷的时期。唐朝以来每年供进贡的江西橘园在公元1654年和1676年两次严重冻害中完全毁灭[20]。明朝崇祯大旱正处于这一时期。第五个低温期处在19世纪的中后期。
明崇祯年间的大旱灾是逐步发展起来的,1637年旱情主要出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1638年县南扩大到皖、苏等省。北方地区许多县志的灾异记载显示,1640年出现数省特旱,如晋陕甘冀出现人相食的极旱情况。山西汾水断流,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海河流域各河断流,晋、冀、鲁、豫大多州县伴随旱灾出现蝗灾、疫灾。崇祯年间(1628-1643)外有清兵临境,内有连年旱灾。河北、山东大量灾民弃耕逃亡,很多村庄变成无人村。自然灾害导致了经济的全面崩溃,引起了社会动荡。崇祯年间陕西关中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18]。
三、结论
凡事预则胜,不预则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指出,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美国国防部对2010-2020年的全球气候变冷如此重视,与跟风派的短见和自以为是成鲜明对照。重视农民问题,发展农业经济,储备粮油战略物资,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燃眉之急。有充足的粮食和燃料,我们就可以应对一切考验[6,7]。
两年前李振声院士指出 我国人均粮食退至二十年前,中国粮食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已经降到不能再降的程度。严重的粮食安全隐忧在2006年厄尔尼诺事件引发的世界粮食上涨风波中得到验证。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21-24]。其中1998-2000年为强拉尼娜年,2002年为厄尔尼诺年,2006年为厄尔尼诺年,2007、2013-2014、2016-2017年可能为强拉尼娜年,2008、2011、2015、2018年可能为强厄尔尼诺年,2020年前后将发生类似1998年的世纪洪水。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傅洋。11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京报网。 日期:2006-12-12 14:41来源:北京晚报 http://www.bjd.com.cn/bjxw/shfw/200612/t20061212_134966.htm
2.王彤。中国连年粮食丰收仍产不足需 粮食安全存在隐忧。 时间:2006年12月16日00:53 来源:中国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061216/n247076440.shtml
3.李鹤鸣。广州市发改委:粮价小幅上升政府不会出面干预。搜狐广东。时间:2006年12月05日10:38 http://gd.sohu.com/20061205/n246812071.shtml
4.杨学祥. 澳大利亚干旱需要一次拉尼娜来化解. 2006-12-14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9898.htm
5.刘鹏。澳大利亚内陆干旱持续5年 每周4名农民自杀。2006年12月11日00:09 新京报(新华社专稿)http://news.sina.com.cn/w/2006-12-11/000910731658s.shtml
6.杨学祥。关注预防大灾的粮油储备:气候突变与国家安全。2004-7-1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34
7.杨学祥。关注预防灾害的粮油储备:从崇祯大旱到三年自然灾害。2004-7-16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50
8.陈建辉。李振声院士指出 我国人均粮食退至二十年前。《经济日报》http://www.gmw.cn/01wzb/2004-07/11/content_56031.htm
9.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5-2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76
10.杨学祥.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003, 22(4): 380-384
11.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12.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13.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
14.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见: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15.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16.韩延本, 韩永刚, 马利华等.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2
17.许子林,周飞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国省级政府对灾荒的反应和救助研究。发表日期: 2004-01-27 21:29:36。 原载《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8.谭徐明。近500年我国特大旱灾的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2):77-82
19.陈云. 动员城市人口下乡[A].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12.
20.任振球. 全球变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05-107.
21.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2.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23.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cn.qikan.com/gbqikan/view_article.asp?id=kjch20060907&yuedu=1
24.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6/13008.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