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科学家:大多地震是由太阳引动未来可监控

已有 296 次阅读 2024-5-20 08:03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科学家:大多地震是由太阳引动未来可监控

2019-01-03  来源:天气网  【字体:  

  科学家:大多地震是由太阳引动未来可监控

  天气网讯,我们都知道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破坏力极大的灾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身的板块运动,再一个就是地球大气层上受外部次环境的变化影响引起的。然而,最近,有科学家们指出,地球发生地震大多是因太阳引动,而且在未来地震或许可以监控。

日本地震

  据了解,地球表面地壳产生震动,实际上就是大陆板块断裂或撞击,地球本身的大陆板块运动产生的地震只占2%,98%的地震都是由太阳的磁能量爆发引动的。太阳的引动会使地球磁场循环量变大,并进而使地核的磁能量不断累积。当这种磁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诱发地球核心产生磁能量无序爆发。之后地球地壳内的岩浆会产生磁能量爆发推力,使流态物质在次能量爆发的作用下向地面底壳产生冲击,以此得到一个径向的应力,从而引起大陆板块断裂或者震动。

  而能够引起地球发生磁能量无序爆发的外界原因,主要有太阳表面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中,产生的电离粒子磁场辐射能量。还有太阳表面存在的低温状态物质之间产生的强磁能量爆发,也就是黑子爆发。还有太阳腔体内部产生的强磁能量射流,也就是太阳耀斑。还有银河系中在太阳系附近恒星爆发的磁能量射流。最后就是地球上人类核能量爆炸产生的核子能量。不过核弹爆炸是小概率事件,地核产生磁能量爆发,主要是因为太阳磁能量对于地球的影响。

地震导致地面破碎

  太阳每次发生磁暴的时候,辐射能量以及传播速度都会大幅度增加,并且加速地球地核的磁能量堆积,当这种磁能量聚集增量值达到平常状态地球大气层能量总量的1/3时,地球的地核体就会产生这种无序磁能量爆发,继而引发地震。在现如今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几个比较活跃的地震带,并且加以监控。

  而在不断的研究当中,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地震前地震区域次声会连续明显增强,而且这一区域会出现地磁泄漏以及大气电离现象也时有发生。并且还伴随着临震前地震区的红外辐射增强。像我国的汶川大地震灾害发生的时候,这一地区卫星热红外图像就显示非常异常。这也有望在之后的不断研究之中,彻底的监控地震的发生行为,减少普通民众的财产损失。

  天气网地震专题:今天地震最新消息

  https://www.tianqi.com/news/237299.html

地磁场的两极反转:地球内磁尾绕地球旋转产生磁场

已有 6989 次阅读 2022-3-3 09:4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地磁场的两极反转:地球内磁尾绕地球旋转产生磁场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1998年我们发现,太阳风压缩地球磁层产生背光的外磁尾和内磁尾,是环绕地球各圈层旋转的,包括地壳、地幔和固体内核。内磁尾和外磁尾中的带电粒子绕核旋转、绕地壳地幔旋转,形成地磁场。这一发现发表在参考文献的论文和论著中。内磁尾是当时的定义,现在看来,称为“外核尾”比较准确。

在太阳磁场的挤压下,伴随地球自转,外核中的内磁尾环绕内核旋转,内磁尾(外核尾)里的多余电子环绕内核旋转而产生地球磁场。或许与地球外磁层类似,电子携带的负电荷与质子携带的正电荷分布在内磁尾(外核尾)的不同高度。最合理的解释是,内磁尾(外核尾)集中了一种电荷,电子携带的负电荷或质子携带的正电荷,电荷极性的改变导致地磁极性倒转。

太阳风挤压液态外核形成地球磁场:被忽视的发现

已有 1342 次阅读 2021-12-23 08:11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太阳风挤压液态外核形成地球磁场:被忽视的发现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词:太阳风;内磁尾; 外磁尾; 外核尾; 地磁场; 背光旋转

太阳风压缩地球外磁层形成外磁尾

 

据网上资料料,地磁场是指地球内部存在的天然磁性现象。地球可视为一个磁偶极(magnetic dipole),其中一极位在地理北极附近,另一极位在地理南极附近。通过这两个磁极的假想直线(磁轴)与地球的自转轴大约成11.3度的倾斜。地球的磁场向太空伸出数万公里形成地球磁圈的外磁尾。地球磁圈对地球而言有屏障太阳风所挟带的带电粒子的作用。地球磁圈在白昼区(向日面)受到带电粒子的力影响而被挤压,在地球黑夜区(背日面)则向外伸出。值得关注的是,地球磁圈的外磁尾是绕地旋转的。

太阳风压缩地球磁层形成外磁尾.png

1   磁层结构示意图:太阳风压缩地球外磁层形成外磁尾(网上图片)

 

地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个部分。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固体地球内部,比较稳定,属于静磁场部分。变化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起源于固体地球外部,相对比较微弱。地球变化磁场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型。

当地磁场受到太阳黑子活动而发生强烈扰动时,远距离通讯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中断。假如没有地磁场,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通常叫太阳风),就不会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发生偏转,而是直射地球。在这种高能粒子的轰击下,地球的大气成份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生命将无法存在。所以地磁场这顶保护伞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太阳风压缩地球内磁层形成内磁尾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即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在每年620日左右的夏至(地球公转轨道远日点),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22.4度,北极为极昼,南极为极夜,光压和太阳风导致地壳和地幔向南半球移动,迫使内核向北半球移动;每年1220日左右的冬至(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22.4度,北极为极夜,南极为极昼,光压和太阳风导致地壳和地幔向北半球移动,迫使内核向南半球移动。这是地球内核南北震荡一年周期形成的原因。

     由于太阳系轨道周期和地球轨道周期,地球内核振动具有1天、1月、1年、18.6年、29.8年周期,还有24104050000万年的南北方向振动周期以及1万多年和2亿多年的地核向心和离心振动周期。太阳风和太阳斥力是地核定向振动、大陆南北漂移和地球南北反对称分布的动力。

   

2  太阳风和光压挤压地壳地幔和地球内磁层形成地球内磁尾(外核尾)以及相对地核、地壳和地幔背光旋转,摩擦生热维持磁场能量消耗。

 

地磁场的起源:地球内磁尾和外磁尾中电子绕地旋转

 

地球存在磁场的原因还不为人所知,普遍认为是由地核内液态铁的流动引起的。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发电机理论1945年,美国物理学家埃尔萨塞根据磁流体发电机的原理,认为当液态的外地核在最初的微弱磁场中运动,像磁流体发电机一样产生电流,电流的磁场又使原来的弱磁场增强,这样外地核物质与磁场相互作用,使原来的弱磁场不断加强。由于摩擦生热的消耗,磁场增加到一定程度就稳定下来,形成了现在的地磁场。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铁磁质在770℃(居里温度)的高温中磁性会完全消失。在地层深处的高温状态下,铁会达到并超过自身的熔点呈现液态,决不会形成地球磁场。而应用磁现象的电本质来做解释,认为按照物理学研究的结果,高温、高压中的物质,其原子的核外电子会被加速而向外逃逸。所以,地核在6000K的高温和360万个大气压的环境中会有大量的电子逃逸出来,地幔间会形成负电层。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动生磁,磁动生电。所以,要形成地球南北极式的磁场,必然需要形成旋转的电场,而地球自转必然会造成地幔负电层旋转,即旋转的负电场,磁场由此而生。

这一假说的致命弱点是,地幔间形成负电层相对于地壳和地幔是固定不动的,并没有旋转,因此不能形成地球磁场。

1998年我们发现,太阳风压缩地球磁层产生背光的外磁尾和内磁尾,是环绕地球各圈层旋转的,包括地壳、地幔和固体内核。内磁尾和外磁尾中的带电粒子绕核旋转、绕地壳地幔旋转,形成地磁场。这一发现发表在参考文献的论文和论著中。内磁尾是当时的定义,现在看来,称为“外核尾”比较准确。

在太阳磁场的挤压下,伴随地球自转,外核中的内磁尾环绕内核旋转,内磁尾(外核尾)里的多余电子环绕内核旋转而产生地球磁场。或许与地球外磁层类似,电子携带的负电荷与质子携带的正电荷分布在内磁尾(外核尾)的不同高度。最合理的解释是,内磁尾(外核尾)集中了一种电荷,电子携带的负电荷或质子携带的正电荷,电荷极性的改变导致地磁极性倒转。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地磁层、臭氧层、海洋圈、岩石圈、地幔和外核,形成大气尾、臭氧洞、地磁层空洞、内外磁尾、海洋尾,以及地球各圈层的差异旋转和相互运动,对地震的影响不可避免。

        根据最新发现,7-9日的太阳风周期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和地震火山活动,都有显著的控制和影响,这在潮汐组合预报中最为显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266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221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23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02732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41334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13391.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中文版), 1999, 5):58~59

2.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79,88,103,113,155,174,196

3.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 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 J. Geosci. Res. NE Asia, 1999, 2 (2): 121~133.

4.杨学祥,等. 对地球质心偏移及板块驱动力的讨论.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3,23(4):470-475.

5. 杨学祥.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19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682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500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777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27821.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434773.html

上一篇:福克斯群岛发生5.9级地震:关注5月15-18日弱潮汐组合
下一篇:2024年5月20日午报:18日弱潮汐组合和强震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收藏 IP: 58.244.11.*| 热度|

2 宁利中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