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人类活动导致超7级地震: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

已有 1785 次阅读 2020-5-28 04:50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人为地震, 地壳均衡, 水库地震, 大城市地震, 微力累加

人类活动导致超7级地震: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 


      地震是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不可预测的,完全是自然的力量,但是有数据显示人类活动确实会引起地震。

      2017年10月发表在《地震研究快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确定了过去150年来 730处由人 类活动引发地震的地点。

      虽然很早就有人断定人类活动会引发地震,但是没有人能想到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引起超过7级的大地震,而且人类活动使世界上的一些地区地震的次数明显在增加。

      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2005年1月1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 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上海预警意识的增强值得借鉴。


相关资料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 高度重视和防范气候变化引发的巨灾风险

媒体:中国科学报  作者:池涵



专业号:袁帅 2020/5/25 16:02:42

当前因各类气候灾害的突发性、并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且在不同系统之间来回传递,触发了巨灾风险。人类面临抵御自然灾害的压力呈井喷式发展,对当代文明造成了严峻挑战,因此防范气候巨灾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刻不容缓。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建议,首先要构建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当前大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协同趋利与避害关系,将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综合防灾减灾协同起来。

其次,要在政府主导下结合商业市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近十年,虽然中国在各地陆续尝试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巨灾保险制度,但是我国巨灾保险市场仍不健全,制度设计也亟待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区域性保险产品很难发挥大数法则的作用;二是补偿为主的巨灾保险会降低地方政府和居民防灾的激励;三是政府和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在巨灾保险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张兴赢建议,积极推动商业性巨灾保险,作为基本巨灾保险的补充,鼓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地区巨灾保险,充分满足地区差异化保障需求;推进巨灾保险立法,通过立法将巨灾保险以强制或半强制的形式确定下来。

并且,中国应主导建立全球气候变化与巨灾风险防御基金。借鉴目前在日本、新西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巨灾风险管理基金(债券)等的经验,成立中国国家巨灾风险防御基金,防范国内罕见的超大气候巨灾风险,同时由中国牵头成立全球气候变化与巨灾风险防御基金,在国际货币组织框架下通过多方途径,筹集应对巨灾的资金,类似支持世界经济发展的“世界银行”一样,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应对巨灾战略,全面提高人类应对巨灾的能力。同时大力培育和推动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巨灾保险大公司,防范、分摊和转移气候巨灾风险。

http://www.isenlin.cn/sf_258CD17FB8454F3EA74D570CA6032B05_209_555CC330384.html


地震只是自然的力量吗?有数据显示,人类活动导致超7级地震 

2020-05-27 22:03


5月26日20时34分在四川乐山市马边县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许多成都的朋友发朋友圈表示震感明显。

地震是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之一,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不可预测的,完全是自然的力量,但是有数据显示人类活动确实会引起地震。

2017年10月发表在《地震研究快报》(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确定了过去150年来 730处由人类活动引发地震的地点。

虽然很早就有人断定人类活动会引发地震,但是没有人能想到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引起超过7级的大地震,而且人类活动使世界上的一些地区地震的次数明显在增加。

就像自然引起的地震一样,人类引起的地震也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但是关于人类活动引发地震的相关报道不是很多,地质学家了解的也不多。

但是有一些活动是已经确定有可能引发地震,以下是我们所知道的:

哪些人类活动导致地震?

虽然人类引发的地震危害可能与自然造成的类似,但人为造成的地震通常出现在以前很少或没有地震记录的地区。

大多数自然地震都是沿着断层线发生的,这些断层线通常位于构造板块交汇的地方,而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可以在远离构造板块边缘的地方发生。

至于人类活动为什么会引发地震,这往往取决于人类活动的类型,无论是增加或减少质量,还是释放能量都可能引发地震。

根据该研究报告的数据, 采矿是造成全世界人为地震最多的活动,730处地点中有271个和采矿有关系,很明显从地球上移除物质会导致不稳定。

第二大原因是 水库蓄水或大坝建设,这个数量是167个地点,给地壳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是地震的原因,而且这类地震的危害往往更大。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许多人认为与紫坪铺水库有关系,因为该水库位于一条著名的断裂带上,蓄水量高达3.2亿吨。

随着全球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开采石油的技术也不断的演变,在美国现在最普遍的技术是 水力压裂法,而该技术的普及将给人类带来麻烦,其中之一就是地震。

水力压裂法可以直接或通过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来诱发地震活动,因为这种高压废水可以破坏岩石,润滑断层。

虽然水力压裂技术将使全球石油供应量增加近1400亿桶,但是在破坏环境方面也是首当其冲,该数据显示有29个地点是由水力压裂本身引起的,36个是废水引起的,另外12个与之有关。

在这些数据中,水力压裂法引发地震最高震级达5.8级,而在水力压裂技术普及的俄克拉何马州,每年都能观测到数百次小地震(该地区此前的地址活动相对平静)。

另外, 核使用也是人为地震的原因之一,毕竟如此巨大的能量释放,很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最后

人类引发地震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一个半世纪以前,随着影响地球的人类活动项目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我们可能会开始在世界各地看到更多的人为诱发地震活动案例。

地球本身是个相对稳定的生态,人类活动是释放地球累积压力的最后一根稻草,所有人为工程都会影响地壳的作用力。

所以我们不必对地球的这些“不良反应”感到惊讶,因为人类活动一直在打破原有的平衡。

在短期内,人们也不太可能停止挖掘土壤,或停止排放废水,我们能做的只有是更好的面对地震,减少损失。

参考资料:

范晓:紫坪铺水库也许真的诱发了汶川大地震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大地震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报告

nationalgeographic.How Humans Are Causing Deadly Earthquakes. SARAH GIBBENS.2017.10.2


https://www.sohu.com/a/398114081_742468

三论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作 者:杨学祥,杨冬红  上传日期:2005-1-14

三论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难以承受的沿海经济灾害风险
             杨学祥,杨冬红

  摘 要: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
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
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
的产物。剥蚀沉积、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
荡、旱涝交替、水库蓄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
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上海预警意识的增强值
得借鉴。

  关键词:印尼海啸,地震,都市风险,沿海经济,海洋灾害

1. 印尼海啸的巨大损失

  最近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被联合国称为“近几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法新
社报道,根据印度尼西亚官方公布的最新数字,截至1月13日,印度洋地震海啸已造成该国
110,229人死亡,12,132人失踪。这样,此次印度洋地震海啸各国遇难总人数已达到163,338人
[1]。接近1900-1983年海啸死亡人数的总和。

  世界上近80%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遭受海啸袭击最多的是夏威夷群岛,其次
是日本。据统计,1900~1983年间,太平洋地区共发生405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的达84次,大约有18万人死亡。20世纪以来发生的重大海啸灾难有:1908年12月,意大利墨西拿
地震引发海啸,死亡8.3万人,是20世纪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海啸。1933年3月,日本三
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死亡3000多人。1960年5月,智利西海岸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5700多人丧
生,海啸还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越过夏威夷,冲向日本,造成日本800多人死
亡,15万人无家可归。1976年8月,菲律宾莫罗湾海啸,造成8000多人死亡。1998年7月,巴布亚
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巨浪高达49米,致使2200多人死亡[2]。

  海啸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剧增,与沿海经济的过度发展有关。关注沿海经济发展的环境安全
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早在2004年2月和7月,我们就两次提醒公众: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3,4]。

2. 大城市大风险,沿海城市首当其冲

  印度洋海啸瞬间吞没近16万人性命,阪神地震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灾难临头,人类如
此脆弱无力。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11日公布了一份名为《大都市•大风险》的
报告,报告警告说,东京和旧金山将是全球受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大都市[5]。

  根据报告对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进行评估之后,东京和旧金山成为全球受自然灾害
影响最大的城市。根据各方面潜在危险系数总结出东京—横滨圈“危险指数”为710点,位列所有
大城市之首,排在第二位的旧金山获167点,其次是洛杉矶100点。它们都是沿海大城市。

  这份将在本月18日召开的神户联合国全球减灾会议进行讨论的报告举例说,临海的东京-横滨
圈周围地区居民达3500万人,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水的潜在危险系数极高。一旦灾
害发生,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显然不可估量。自然灾难总是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就像主旋律一样贯穿着城市发展。对每个城市的灾害历史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地理
位置和它所覆盖的面积决定了今后受灾情况。

  在不断发展的命运中,一切已经注定。过于狭窄的街道使得人们无法在伴随地震而来的火灾
中顺利逃生;在供给网络被破坏后,饮用水、供电、供气等补给物品无法及时供应;医院、避难所
无法满足大城市受灾后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和通讯瘫痪。”应提高危机意识,除了自然灾害
外,还应考虑到环境污染和恐怖袭击等人为状况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城市发展速度越快,遇到的环
境问题也就越严重,受灾可能性也越高。

  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
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
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
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
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
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3,4]。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
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
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
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等环境风险[3,4]。

  中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依
靠地下水供水的有400多个城市,占60%;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供水,如北京、济南、石家庄
等。在北京市每年大约41亿立方米的供水总量中,地下水供水量超过27亿立方米,占60%以上。
预计在21世纪,中国淡水资源供水需求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
市(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410/ca265784.htm)。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的主要依
据[3,4]。

3. 上海关注灾害预警

  东方网1月14日消息:在地震灾害面前,上海并非“绝对安全”。记者昨天从市地震局了解
到,本市今年将出台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地震防灾[6]。 
  
  据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肖功建处长介绍,上海地处东海,从地域乃至地质结构看,有发震条
件,只是地下介质比较均衡,所以一直“寂静”,但城市的建设、海洋产业的不断开发,都有可能
诱发地质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发地震。肖处长说,很多被认为是少震稳定的地区都爆发过大地震,
如中国的唐山。而一旦爆发,由于设防系数较低,引发的灾难将更大。这些事实验证了我们如下观
点:

  中国巨灾是由多种效应叠加而成,是局部地壳均衡累加为整体地壳均衡的产物。剥蚀沉积、
冰雪消长、地热梯度变化、地下水位变化、气压变化、海平面变化、潮汐振荡、旱涝交替、水库蓄
水量变化和大城市建设等微力累加作用不可忽视。沿海城市无限制的扩大,将带来地面沉降、环境
污染、海洋灾害、淡水危机、地震海啸等环境风险[3,4]。

参考文献
1.周翔。印度洋地震海啸遇难人数上升至163,338人。 2005-01-14 00:46:13 稿源:新华网 
http://gb.chinabroadcast.cn/3821/2005/01/14/922@422303.htm
2.吴传华。翻开人类的历史:天灾一直威胁人类安全。来源:中国剪报 发布时间:2005-1-10
《环球时报》1月7日 http://www.cinic.org.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1862245
3.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2004-2-17)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www.gmw.com.cn/03pindao/guancha/2004-2/17/926001.htm
4.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 7-1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56
5.黄力颖。灾难指数报告:东京受灾危险指数最高。责任编辑 洪燕华。2005-1-13 9:12:05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15810
6.刘晶晶。沪筹建地震专业救援队 今后将建立基层预警预案。来源:青年报 作者: 2005-1-14 
3:06:35
http://sh.eastday.com/eastday/shnews/node42337/node42418/node42422/node42847/userobject1ai79562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07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0560.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235270.html

上一篇:纽约州长说专家的疫情预测模型都错了:关键在太阳黑子姗姗来迟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0年5月28日早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