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errace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博文

博士就业的拧巴心态 精选

已有 11458 次阅读 2012-12-3 10: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style, 就业

走下去,活下去

              ——兼谈博士就业的拧巴心态

 

 

 

昨天早上看了迟菲姐的博文《看不到未来希望比眼前困难会更让人失落》引起了我不小的共鸣。所以借新电影《一九四二》里面的一句话,再来谈谈这个问题。

 

 

人生有很多路,也有很多抉择,就个人而言,我们做出选择,生与死,抑或逃离还是回归,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理因素。我们在心里会细细揣摩,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是否考研,是否读博,找什么样的工作,offer选择,当然还有选什么的人当妻子或者丈夫等等。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选择,有些是家里面安排好了,那就没这回事了。比如你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志愿帮你填好了,考研考博帮你铺好路了,工作也敲定了,连对象也帮你包办了,你的人生没你什么事,那就不存在上面的这些选择,现在的问题是你要不要逃离父亲的魔掌

 

 

我们是怎么样细细选择的呢?我们会根据我们掌握的所有信息,来权衡利弊。有权衡就有失算,因为我们不可能知道全部信息,有的超越我们的能力,我们无法企及,但是现实情况,我们都是在黑暗不透明的情况下做了决定,这时候心理因素尤为关键。正如迟菲分析的那样,很多年轻学子看不到未来希望,自然要失落,选择逃离科研也很自然,这就好像看不到彼岸的游泳者,焦急和忧虑会使得体力迅速消耗,从而精疲力竭,最终放弃。这里有个小故事,一个游泳健将横渡英吉利海峡,她已经游了16个小时,筋疲力尽,再划一下水的力气都没有了。她说:把姐我拖上去吧!救艇上的人说:还有一公里了!她说:别忽悠我了,还有一公里,我怎么看不到海岸?当她在快艇上喝了一杯热茶的功夫,海岸线出现在眼前,隐隐约约岸上的人对她的欢呼都能听见。她万分懊恼,仰天长叹,为之奈何。

 

 

看不到希望是极度可怕的,这就好比1937年的抗战,很多人看不到未来;这就好比十年浩劫,也是给人无尽的思索,很多人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这也好比很多先富起来的人,他们有时候也有点懵,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现在,这些科研学子也看不到科研的未来,选择逃离,诸如此类。但是,19385月很多人看了一个46岁的中年人写的一个《论持久战》小册子,很多有信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很多中国人也看到了希望,也许他们此时还身在苦难和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很多先富的一批人也许死在沙滩上了,但是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今天,这些年轻人也同历史潮流一样,或升或降,且益且损。


 

现在的科研环境,年轻人往往看不到希望,这倒不是年轻人的短视,也不是社会暗无天日。而是一个需求层次的问题,即先生存后发展问题。搞科研,实际上就是一群吃饱了没事干的人在那瞎折腾,折腾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有用,准确地说,折腾的东西大部分没用,但是还是得折腾,为什么呢,不折腾可能一个有用的都没有,折腾了说不定有一个两个有用的,也许恰恰是这一两个有用的推动了历史大踏步向前,以往数次科技革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再啰嗦赘述。所以说,搞科研就是得折腾,问题是年轻人他们折腾不起,没吃没喝,生存都是问题,何谈发展。个人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我们前面说的,有没有信心走下去,有没有职业前景。很多学生博士毕业了,已经耗费了很多心力,无心扑腾了,兴趣耗尽,希望泯灭,这样的学生还是趁早逃离得好,找个工作,安安静静的生活,安安静静的思考,我想他们会找准人生的方向的。在真实中生活,生活在真实中,按人的本性或良心说话行事,过好每一天,所有的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

 

 

其实,搞科研是一条崎岖不堪的小路,能够走下去的人是值得我们鼓掌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走下去,活下去就是成功。现实中,很多博士是一种拧巴心态,正如我前面所说,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不知道是逃离还是回归,这里面有情感因素,也有经济利益的考量。留下来,首先各大院校人满为患,工资很低,生活压力太大,作为学校的底层,整天跑跑龙套很辛苦;逃离出去,在公司负责专门的项目,薪水很高,有学历有地位,但是工作压力大。这就是就业前景,当然留下来有优点,出去也有出去的劣势,不一而足,这就是使得年轻学子心态十分拧巴,何去何从呢?

 

 

如果你心里犹豫不决,面对两种情况,难以取舍的话,我建议还是先选择工资高的待遇好的,这并不是鼠目寸光,我们首先得活下去,才能谈发展。人吃饱了才能想点别的什么事,你跟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人谈量子力学,估计他再有天赋,再有兴趣也学不下去。当然,我必须说明一下,如果全社会都吃不饱,这时候大家就平等了,也会出现饿着肚子搞科研的,比如我们的两弹一星工程,在艰苦的情况下搞科研,这也是我们至今钦佩他们的原因。其实随着国家博后制度的完善,以及高校单位招聘的进一步公平公正,我也相信,一些有志于科研的青年会选择留下来,好好工作。

 

 

不管我们如何抉择,我们都会走下去,活下去,为自己也为家人,更是为了我们的祖国。其实就业问题远远不只是个人问题,更关系着社会稳定与产业进步。有个作家曾说过,每个人都像是一座两层楼。一楼有客厅、餐厅,二楼有卧室、书房,大多数人都在这两层楼间活动,一层代表物质,也就是吃喝拉撒,一层代表精神,也就是文化娱乐生活。实际上,人生还应该有一个地下室,没有灯,一团漆黑,那里你敢去吗?那里是人的灵魂所在地。走进生命的暗室需要勇气,耐得住暗室里的寂寞,更需要韧性。



“逃离”科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138-638696.html

上一篇:化学博士毕业,你到底要不要一直做科研?
下一篇:游戏规则制定:怎么评选出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收藏 IP: 218.94.142.*| 热度|

35 邵征锋 张海霞 徐枫 张玉秀 郑晨 迟菲 曹聪 龙桃 宁利中 曹须 张启峰 陈远川 邓昌义 陈万浩 梁智鹏 杨艳明 梁进 司银松 王宗涛 戴德昌 曹建军 马欣然 陈安 李天成 刘淼 邓汉强 李富春 吴锦宇 李文忠 徐明昆 鲍永利 刘晓锋 张冠军 ging1990 dangp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