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涛
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几种模式 精选
2019-1-26 11:52
阅读:30162

研究生和导师(以下简称“师生”)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导师。导师们也是有苦难言,现在的学生,和十年前还是有很大不同。导师也往往陷入尴尬,不说他吧,不动;说重了吧,又怕他想不开。最近有个很火的青春网剧叫《独家记忆》,里面的吴教授和男主慕承和就是一对无法言明的师生关系。


为了使问题“简化”,按照世俗所说的好与不好,可以把师生关系分为四类,在细细分解这四类情况之前,我们先要说一说,什么叫好与不好。


这里说的好与“不好”,而不是好与“坏”,原因就在于,“好”本身没法科学定义,“好”还是“坏”,这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概念。一般意义上,学生好,大家有共识,比如勤奋、聪明、能出活,这就是好学生。但是在学生眼里,学生觉得自己好那就是好。


导师好,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共识就小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眼里,别人家导师天天给学生发钱,还不让他干活,这就是好导师,自己的导师又穷又push,太讨厌了!


抛开这些有色眼镜和欲加之罪,一般认为,导师负责任、关心学生,且有充足的经费,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这才是好导师。有的学生喜欢严格一点的导师,有的喜欢轻松一点的,众口难调。怪不得有导师吐槽说,教育作为服务业,高等教育就是高端服务业,这不把学生伺候好了,我们能好吗?


1、导师好,学生好——两相宜

啥叫两相宜?意思就是可遇不可求,没事别瞎想,但是这样的例子确实存在。我认识一个老师,他就说过,“我一般不招硕士,我只招博士,然后重点培养,培养出来就能独当一面。”两相宜这种局面的出现有赖于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即导师具有较为先进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经验,学生具有成才的抱负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换言之,导师想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找几个打工仔干活,学生要有培养的价值,不是曲意逢迎,混个文凭,跑路。出来跑,总是要还的。


以下这种情况,也属于两相宜。在读期间,导师非常严格,动辄就批评学生,学生心里想着导师怎么怎么不好,但是敢怒不敢言。等到学生慢慢走上正轨,毕业以后才发现,导师给自己的帮助很大,并时常回去看看导师,这也是两相宜。其实判断是否是两相宜,就是问学生,毕业之后,愿不愿意回去看看导师,愿意就是第一种,不愿意就是剩下三种。如果一毕业,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我们培养学生最大的败笔。


所谓的好与不好,也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心态的变化,也会产生变化。


2、导师好,学生不好——送瘟神

俗话说的好,不遇到一些人渣,怎么分辨出好人?这句话拿到师生关系中来便是——不遇到一些学渣,怎么分辨出自己是好导师?导师对于一些学困生的态度,就很能体现出一个导师的师德。几个同事聊天,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届学生不行啊!以前学生都是走着到食堂吃饭,现在学生都是叫外卖;以前学生都是骑着自行车,现在很多学生都自己开着豪车;以前跟学生说,好好干,干好了送你去国外深造,现在许多学生一个暑假已经去过好几个国家。请问,这学生还咋指导?


有个数学系的导师,带了一个研究生,学生在没给导师任何消息的情况下,已经回家三个礼拜了。想想我的学生,回家两天后给我留言,老师我请假。还是那句话,知足常乐,且行且珍惜。

数学系导师问学生:“怎么回去了?”

他说:“本科生考试周,没事了,我就回去了。”


很多学生不是说不好,而是真的不知道什么叫做好。拎不清研究生和本科生有啥区别?整天还盯着导师给他做服务,最好就是把他的论文写好,然后答辩也包办了。对此,在满足学校的毕业要求下,我只有三个字——送瘟神。有人会跟我辩论,陶老师,你这是放水!不负责任!是的,我还真没法反驳你,我也曾为此焦虑不堪,后来我想明白了,人才培养不是非此即彼,它有一个合理区间。比如,我的学生,我不要求你一定要科研能力超强,左手写SCI论文,右手写发明专利,但是你要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你要知道科学是可证伪的,你要有分析验证的专业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


3、导师不好,学生好——终生误

导师主导作用,到底有多重要?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我这里举一个本科阶段的例子。本科期间,我们有一个老师讲授《有机化学》课程,一上课就开始吹牛,堪称段子手。一个学期下来,基本内容没讲多少,全是牛在飞。后来我要去考研,就想重新听一听《有机化学》,毕竟自学效率慢,那时候也没有慕课和微课啥的。我就跑到隔壁专业去蹭课,也到下一届去听课,等我听了全校所有讲《有机化学》的老师,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同的老师差距这么大。


有段子手说,人与人的差别,其实细算起来,比人与狗的差别还大。意思就是人群的标准方差太大,参差不齐,学生是这样,导师亦是这样。其实,我常常反思,有没有误人子弟,如果当时他跟别的老师,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有时候,这种假设本身就代表了某种不自信,但是这种不自信是理性的、有价值的,总比那些自以为是,实际上误人子弟的导师要好太多。根据我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好学生有时候也不图你导师有多少科研经费,他就图个公平,一视同仁。终生误,误终生,但是归根结底,学生的职业生涯还是要学生自己去走。莫愁前路无人渣,天下谁人不出岔。


4、导师不好,学生不好——罪与罚

这几年由于一方面研究生扩招,一方面研究生导师师德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有一些恶性案例的发生。怎么说呢,两相宜很少,罪与罚也很少,大部分情况还是中间两种。如果说误人子弟是一种罪,那么导师不好就是对学生最大的惩罚;如果说学业不精是一种罪,那么学生不好就是对导师最大的惩罚。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国外,一名中国留学生被开除,导师给他写下了长长的一封信。大意说,被学校开除,这是学生的失败,也是导师的失败。导师说了几句让我感到很震撼的话,一个教授,一辈子培养不了多少研究生。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导师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研究生,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是杰出作品。准确的说,我感觉到很惭愧,我有没有将学生作为杰出作品来培养呢?没有!这也说明,我还不够好,还需要改进。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如果你故步自封,不严格要求自己,放心,要不了多久,你就沦为不好的导师行列,然后你还沾沾自喜的说,都是学生不好!


其实,师生关系不是冰冷的上下级关系,也不是温情的父与子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的缘分。缘浅缘深,各凭尊重。平时相处,导师是用来尊重的,因为尊重导师就是尊重未来的自己;出现争端,学生是用来尊重的,因为尊重学生就是尊重曾经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新时代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关专题:导师与学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陶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138-115917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