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美刊探秘:中国航母:美国海军的噩梦?

已有 1442 次阅读 2015-9-21 19:51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美刊探秘:中国航母:美国海军的噩梦?

 

辽宁舰赴南海开展训练

走近美军新航母“福特”号

英国在2战前是欧洲唯一拥有在役航母的国家

海空死斗:图说二战美日航母对决

 

2015-09-21 09:32:20来源:参考消息网

 

核心提示:五角大楼的报告说:“辽宁舰较小的体积限制了舰载机的数量,而滑跳起飞构造的缺陷限制了燃油和武器负载量。”

参考消息网9月21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9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航母:美国海军的噩梦?》的文章,作者为防务主编戴夫·马宗达,编译如下:

自二战结束以来的数十年里,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一直是全球海洋上的头号力量。即使是苏联,也从未能挑战美国海军的制海权。但近来,人们日益担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可能将具备这一能力。

苏联当时主要将精力放在利用装备远程反舰导弹的“逆火”轰炸机、潜艇和水面战舰的“海上拒止”战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似乎也把精力统统放在发展一种使用类似方法的反介入战略上。但同冷战末期的苏联一样,中国似乎也决心发展一支有朝一日能在公海上挑战美国海军的远洋舰队。

中国购买了苏联未建造完成的“瓦良格”号航母——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母的姐妹舰。中国将这艘破败的船舰进行改装,并更名为辽宁舰入列。但辽宁舰只是起点,中国海军据说将把这艘航母作为训练工具,发展操控航母舰载机联队所需的技能。这项技能美国海军经过反复试验后,用了几十年才掌握。

为了组建舰载机联队,中国借鉴了一种苏联早期的原型机、“侧卫”空中优势战斗机的舰载机版本——苏-33。这种俄式飞机帮助中国研制出航母舰载机歼-15。此外,中国正在研制大量支援飞机,这些飞机未来也将在中国海军的航母舰载机联队中服役。目前,这支舰载机联队由24架歼-15战斗机、6架直-18F反潜直升机、4架直-18J空中预警直升机和两架直-9C救援直升机组成。

五角大楼在《2015年中国军力报告》中说,辽宁舰及其当前的舰载机联队,其实不具备远距离投射军力的能力——即便完全投入战斗。这艘航母体积太小,最适合在一支远洋舰队上空提供舰队防空和扩大空中掩护。报告说:“辽宁舰无法像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那样进行远程军力投射。”

主要问题是,与美国海军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相比,虽然歼-15的飞行性能更优,但苏联航母的滑跳起飞设计使这种战斗机的有效载荷和燃油携带量受到严重限制。五角大楼的这份报告说:“辽宁舰较小的体积限制了舰载机的数量,而滑跳起飞构造的缺陷限制了燃油和武器负载量。”这不仅是五角大楼的评估,中国也承认存在这一问题。

预计中国将建造或可能已在建造第二代航母(五角大楼预计中国海军可能建造多艘航母)这些航母的设计有望充分发挥歼-15的性能。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中国建造一支差不多能挑战美国海军的舰队也要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建造一艘尼米兹或福特级超级航母需要近10年,而且该公司拥有多年的造船经验。中国没有建造航母大小的船舰的经验。

即使中国造出了能充分利用舰载机潜能的航母,这也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虽然“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许不是速度最快或最灵活的喷气式飞机,但它装有先进的感应器和航空电子设备。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并非单独作战。现代航母舰载机联队都是集体行动,尤其是在“海军综合火控防空系统”投入使用的情况下。

装备“海军综合火控防空系统”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E-2D“先进鹰眼”预警机、“宙斯盾”驱逐舰、“宙斯盾”巡洋舰等接受航母战斗群司令调遣的飞机和军舰,是一个看到同一画面的无缝合作、共同行动的团队。

中国可能自主研制航空母舰,可能建立舰载机联队,甚至可能发展航母战斗群,但这不仅仅是军事装备的问题。中国海军具备在西太平洋与美国海军一较高下的能力还需要时间。他们最终能实现这一目标吗?也许能,但可能需要好几十年。

 

请见附件(解说及图):()1航母的发展(解说及图) .doc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6-922433.html

上一篇:应科学研究具体分析“两大两低”原因何在 如何解决
下一篇:纠正伽罗华理论解得任意不可约方程的公式解(补)
收藏 IP: 123.114.5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