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军舰的"瘦马现象":中美军舰差距这么明显!

已有 10669 次阅读 2019-5-14 17:48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军舰的"瘦马现象":中美军舰差距这么明显!

 

在船舶制造工艺中有一个有趣的术语叫"瘦马现象""瘦马变形":船体结构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变形,尤其是外板及上层建筑,焊接变形尤其突出,俗称"瘦马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瘦马变形就是因为马太瘦,能看见肋骨条的意思,当然是在船体外面看了。

近年来有细心的国内军事爱好者们发现美军的各型军舰普遍存在瘦马变形的现象,而国产的军舰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用户1915015919 昨天11:26

                              image.png                 


image.png


图:美军阿里伯克驱逐舰,瘦马变形十分明显

image.png


图:一艘老舰艾伦·M·桑拿级驱逐舰(1943-1975),钢板变形得特别明显

image.png


image.png


图:就连最新、最先进的朱姆沃尔特驱逐舰也有瘦马变形

image.png


图:近观我国055大驱,完全看不到瘦马变形

image.png


图:几张图包括了052D驱逐舰、054A护卫舰、056护卫舰甚至老式052B型驱逐舰(北约代号旅沪级),都没有明显的瘦马变形现象

image.png


图:稍微跑下题:印度产的军舰基本就是无法直视的情况

其实仔细观察的话国产军舰也是有轻微的瘦马变形现象的,只不过非常轻微不注意看不出来,而美军的军舰瘦马现象太明显了!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呢?或者说美国的造船业出了什么问题导致了这一结果呢?

问题一:美国各大造船厂设备老化严重、新设备跟不上!

美国造船业在近年来在同中、日、韩的民用船领域竞争中已显出疲态,具体说起来在硬件上就是设备老化,而新设备要么无法自研、要么从中国等国家进口,受制于人。

比如美国最先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采用了号称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巨型总段建造法"建造,其核心生产力或者直接说能够生产出来的原因居然是采用了从中国进口的龙门吊。

image.png


图:中国产龙门吊和正在分段合拢的朱姆沃尔特驱逐舰

image.png


图:别心疼卖给老美的几台龙门吊,全世界最大的龙门吊在这呐——江南造船厂4号船台,这地方今年下半年会有惊喜,你懂得~

兴趣的加笔者的关注到时候会有第一时间推送+全程直播

问题二:缺乏电焊工

无论是造船业还是其它什么工业领域,除了设备因素以外,人当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瘦马现象是由于电焊这一具体工种引起的,因此电焊工的缺乏是美国造船业产生瘦马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海军研究协会(USNI)公布了对2018年美国造船业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因美国造船业衰退严重,20年已流失2万工人,这中间就包括电焊工。随着工作岗位的减少,学习船舶装配、焊接和铸造的工人数量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会随之越来越少。以报告中提到的一家潜艇公司为例子:由于只有这一家公司存在,全美技校已停止对学生培训如何操作该公司使用的老式设备。

image.png


图:美国海军研究协会(USNI)对2018年美国造船业的研究报告

而反观我国,早些年就有"国产航母建造速度为何这么快?背后是2400名焊工的昼夜赶工"的相关报道。可以说兵强马壮,人力资源十分的不缺!


image.png

结语:美国的造船业曾经是世界老大不假,但近些年由于在民用船领域同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设备老化、人力资源缺失等诸多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到了军用船舶的制造生产,"瘦马变形"这一不注意难以发现的现象就是证明。不过呢,由于瘦马变形只影响美观,对军舰性能没有太大影响,美国各大造船厂的"军代表"们估计就睁只眼闭只眼的放通行了。

image.png


图:美国这艘新下水的军舰(濒海战斗舰)都能看到明显的瘦马变形,可想见美国造船业如今的窘迫状况

image.png


图:近观我军的军舰,谁能看出来哪里有钢板变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6-1178983.html

上一篇:中国成功打捞日本2战被击沉船收回船上掠夺我国的惊世国宝
下一篇:王毅:中美经贸谈判不是单行道,应当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
收藏 IP: 222.129.4.*| 热度|

7 赵建民 杨正瓴 张叔勇 李学宽 武夷山 陈志飞 贺玖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