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外媒:中国研发新一代远程轰炸机 打击能力远超轰-6K

已有 2217 次阅读 2016-9-3 21:32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打击能力远超轰-6K

外媒:中国研发新一代远程轰炸机打击能力远超轰-6K

中国官媒说,中国空军司令马晓天在长春出席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时证实,中国空军正在发展新一代远程轰炸机。

当被问到未来轰炸机发展问题时,解放军空军司令马晓天表示,中国空军如今的远程打击能力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将来还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现在发展新一代的远程轰炸机”。

2016-09-03 00:28:01 来源:参考消息网

BBC中文网92日报道,中国《解放军报》微博91日发布消息说,马晓天当天在向空军航空大学今年入学的1100多名新学员发表讲话时说,中国空军目前已进入到转型阶段,要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的强大空军。

当被问到未来轰炸机发展问题时,马晓天表示,中国空军如今的远程打击能力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将来还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现在发展新一代的远程轰炸机”。

报道称,马晓天没有介绍远程轰炸机的研发以及何时进行等详情,但补充说,“将来你会看到的”。

报道称,中国政府去年公布了《中国的军事战略》,要求空军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实现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转型中的中国空军需要“三大件”:战略运输机、隐身战斗机和战略轰炸机。

中国空军去年首次公开了新一代轰-6K轰炸机,这是中国目前性能最强的轰炸机。轰-6K轰炸机是对轰-6轰炸机彻底重新设计的最新改进型号。

中国官媒说,轰-6K轰炸机能确保中国拥有独一无二的能力,使用巡航导弹对亚太地区任何地点实施密集突击。

美联社说,轰-6K轰炸机被用作对陆攻击的“东海”-20型巡航导弹的载体,使其有能力对远至澳大利亚的亚太地区目标实施突击。目前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具有空射巡航导弹的能力。

中国空军轰-6K轰炸机曾在2015年四次赴西太平洋远海训练。也曾在今年7月南海局势紧张时,前往黄岩岛附近巡航。

今年7月,中国空军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正式列装中国空军。

据报道,轰-6K轰炸机和运-20大型军用运输机都是配备俄罗斯的发动机,这显示中国在研制高性能及可靠的飞机发动机方面存在“短板”。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92日报道,中国空军司令员马晓天91日到长春出席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在向空军航空大学新学员训词时指出,中国空军目前已经进入到转型阶段,要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的强大空军。

报道引述中国《解放军报》消息说,去年93日,空军轰-6K飞机首次公开亮相,今年7月南中国海局势紧张时,这种中国空军最先进轰炸机还到黄岩岛巡航,也将在空军今年的航空开放活动中静态展示。

被问到未来轰炸机发展问题,马晓天说,中国现在的远程打击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马晓天说:“将来还会有更大提高,我们现在发展新一代的远程轰炸机,将来你会看到的。”

少将解析中国未来战略轰炸机:隐身+远程攻击

据央视报道,目前,全世界拥有战略轰炸机最多的两个国家便是美国和俄罗斯,俄罗斯在今年红场阅兵上高调展示了其空中战略力量,而美国此前也宣布了其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代号为B-21,准备采购超过100架。很多网友非常关注中国有没有自己的战略轰炸机,未来的空中战略力量又将如何。

军事专家尹卓在接受央视《今日亚洲》采访时表示,未来的中国战略轰炸机必须具有隐身以及远程攻击能力。

根据英国专业杂志《飞行国际》提供的数据,美军目前共有战略轰炸机159架,俄罗斯拥有战略轰炸机130架左右,数量大致相当。更为重要的是,两国都提出了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研发计划。俄罗斯将新一代轰炸机项目命名为PAKDA,美军的下一代轰炸机则得名B-21,两国新型战略轰炸机呼之欲出。很多人不禁要问,中国的战略轰炸机该如何发展呢?

我军轰-6K一次次飞越第一岛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尹卓指出,轰-6K是在轰-6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虽然经过现代化改装,如发动机更换、机体改造以及携带武器增强等,作战半径达三四千公里,但它仍然只是中程中型轰炸机,很难将其列入战略轰炸机一类。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20165月刊报道称,中国空军已经正式立项研制战略轰炸机,并表示中国军工部门已经逐步攻克战略轰炸机的各种技术障碍,包括发动机、进气道、材料等问题,轰炸机的试飞可能在十年之后,装备部队至少要15年,因此,将在2030年左右形成战斗力。

虽然中国军方尚未证实该消息,但这则报道引发了网友关注。

尹卓称,战略轰炸机携弹量至少二三十吨,应当具备洲际或准洲际飞行能力,作战半径达五六千公里,武器,最大航程达到1.2万公里,并可通过空中加油,进行全球性飞行。此外,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要求战略轰炸机具备很高的隐身性能,并能够超音速飞行。

尹卓认为,中国未来的战略轰炸机必须具备隐身能力,保证其在较强的航空火力下解决有效的空防。携载的武器应当以远程巡航导弹为主,因为现在对手的航空火力都很强,轰炸机要能在歼击机的作战半径之外实施攻击。

2016-05-1300:06:01

境外媒体:美研发远程轰炸机为中国“量身定做”

参考消息网229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如果美国在未来与中国的战争中欲轰炸北京,就决不能放弃远程打击轰炸机的研发。中国军事专家对此表示担忧,指美军的远程轰炸机项目是为中国“量身定做”。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225日报道,美国《国家利益》周刊在题为《危险:扼杀美国新的轰炸机的运动》的文章中说,上周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认定美国空军将“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项目授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行为是合理的决定,但因资金原因,有很多人希望“毙掉”该项目。

文章说,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的作用在于轰炸中国。如果美国对中国战略是远距封锁以及用巡航导弹和鱼雷逐渐消灭中国舰队,那么新型轰炸机可能不是经济的投资。但如果美国的战略是对北京轰炸,最好是用载弹量巨大的新型远程隐形轰炸机,关键问题在于美国想打什么样的战争。

而中国军事观察人士认为,美军的远程轰炸机项目可以说是一款针对性非常强的武器。在潜在冲突中,中国在本土周边具备反舰弹道导弹等不对称优势,可能将美军航母逼退至作战半径之外,此外中国幅员辽阔,美军需要远程打击能力,于是远程打击轰炸机成为美军下一步要重点发展的“杀手锏”武器。

文章说,在美军的构想中,新型远程轰炸机是一款专为中国“量身定做”的飞机,美军认为可凭借该飞机突破中国未来防空体系,能够对中国全境进行精确打击,甚至还能保持超过一小时的待机能力。

中国军事分析人士认为,美国远程打击轰炸机对中国的威胁不容小视,单纯提高防御措施可能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更好的方式是在提高防御水平的同时,扩大解放军威慑范围,在战时对美军轰炸机基地进行打击,或借助立体侦察体系,在中途对其进行有效拦截。

据香港《东方日报》网站225日报道,中美两国的军事角力备受关注,有指美国空军斥巨资研发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专门针对中国。据指这种战机能突破中国东部沿海的空中防线,或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打击中国西南地区,甚至轰炸北京。

报道称,轰炸机除了配备高度隐形能力,还可空中加油以延伸活动范围、执行核武和常规武器多种轰炸任务,甚至可无人驾驶。

有中国军事观察家认为,中国目前在本土周边具备反舰弹道导弹等,可将美军航母逼退至作战半径外,加上中国幅员辽阔,美军或需在缺乏资讯、后勤支援下对中国实施打击,因此迫切需要远程打击能力。

2016-02-2900:11:02

中俄轰炸机同时现身日本周边海域专家:应是巧合

近日,中国轰-6轰炸机和运-8警戒机以及俄罗斯图-95轰炸机同一天出现在在日本周边海域,日本自卫队对此高度关注。军事专家杜文龙在接受央视《今日亚洲》采访时表示,中俄轰炸机同一天出现在日本周边海域应该是巧合。针对日本的各种军事扩张行动,周边国家须保持足够警惕,所以战略轰炸机不仅要执行威慑任务,还要执行侦察任务。

日本防卫省819日发布消息称,发现一架中国解放军运-8警戒机和2架轰-6轰炸机,在东海及日本海飞行。巧合的是同一天,俄罗斯也向日本海派出4架图-95战略轰炸机。从日方公布的路线图来看,中国军机经由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之后返回,俄罗斯四架图-95战略轰炸机从日本海飞越中国海峡之后进入俄日有争议的北方四岛(俄罗斯称为南千岛群岛)空域。

公开资料显示,轰-6中型轰炸机主要担任战略战术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重任务,是中国军队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而俄罗斯图-95战略轰炸机可搭载战略巡航导弹。央视报道称,此次中俄轰炸机同时出现在日本海上空,让日本方面非常紧张。

杜文龙认为,中俄轰炸机同一天出现在日本周边海域应该是巧合。针对日本的各种军事扩张行动,周边国家须保持足够警惕,所以战略轰炸机不仅要执行威慑任务,还要执行侦察任务。从目前看,此次两国轰炸机的巡航航线,与之前例行的巡航路线基本一致,同时经过日本周边海域完全是偶然。

事实上,818日,日本防卫省也曾经公布过中国运-8警戒机和1架轰-6轰炸机在东海及日本海飞行的照片。央视报道称,从日方接连两天公开的照片来看,日本军机跟踪拍摄的应该是中国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轰炸机某部队近日在日本某海域进行的高强度超远程奔袭演练。

据报道,此次演练战机往返航程达数千公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顺利抵达攻击位置。随后编队战机迅速抢占发射战位,锁定数百公里以外的“敌”舰队,模拟发射某新型空对舰导弹。攻击完成以后,编队按原航线返航。

有分析称,轰-6在演习中模拟发射的某新型空对舰导弹可能是鹰击-12反舰导弹。这款导弹在201593日抗战胜利日阅兵中亮相以后,被网友称之为最神秘的“反航母利器”,命中一枚就足以使大型舰艇丧失战斗力,如果同时命中两枚,则足以把敌方的航母送进海底。

杜文龙表示,鹰击-12是一款系列化、标准化的空舰武器,该系列导弹还可上舰、上机、上岸等,多型轰炸机可作为其挂载平台。鹰击-12超音速巡航导弹可对“宙斯盾”系统构成很大威胁。

2016-08-2400:07:01

美首次在亚太部署三种轰炸机媒体:对华影响甚微

参考消息网819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美国太平洋司令部17日宣布,已在亚太地区同时部署战略轰炸机“B-52”、“B-1”、“B-2”这三个机型。据分析,此举意在制衡军事上崛起的中国和推进核与导弹开发的朝鲜。

据共同社818日报道,三种轰炸机同时在同一空域活动的情况尚属首次。这三种轰炸机从美属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在南海和东北亚进行了活动。

美太平洋司令部方面表示,美国通过此次行动“展示了对全球安全的参与及能力”。

据台湾“中央社”网站817日报道,美国3代轰炸机当天在西太平洋地区飞行,并首度如分列式般的飞越关岛空军基地。美国空军在新闻稿指出,轰炸机在分列式后,分别在南海与东北亚地区展开任务。

报道称,3架不同时代的美军轰炸机,17日首度破天荒地在西太平洋地区同步飞航,B-2B-1B轰炸机在老牌的B-52轰炸机领导下,飞越美军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由8月中起,以B-1B取代长期派驻关岛的B-52轰炸机。位于南达科他州艾尔斯渥斯空军基地的300多名飞行与地面人员,8月初已调派至关岛,关岛的B-52人员转派至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Minot AFB)。

关岛轰炸机世代交替前,美军特别安排三代机种组员进行协同飞行训练,并与区域盟邦伙伴合作。

美国空军指出,B-1能携带大量装备,具有卓越的轰炸能力,可提供美军太平洋司令部与区域盟邦伙伴战略平台。

报道称,关岛是美军位于西太平洋第二岛链的军事重地,各界认为,美方高调公开轰炸机换防消息,旨在响应中国大陆在南海的行动,以及朝鲜当局的导弹试射挑衅。

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网站816日报道称,美国进行轰炸机轮换,是为了完成轰炸机保证与威慑的任务。美国以为,轰炸机出现在该地区这一事实本身就能强力遏制对手。然而B-1来到太平洋,对美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对手——中国来说,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

报道称,轰炸机理论上能从中国主要类型的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打击范围外的基地起飞,并对中国境内设施实施打击。然而现在关岛基地的安全也被认为是很值得怀疑的了。关岛位于轰炸机轰-6K携带的中国新型高精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6的打击范围。美国企图通过在岛上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萨德”系统应对中国起初作为对付反导系统而被研发的中程导弹的能力,还没得到证明。

除此之外,在遏制中国方面,B-1相对老式的B-52,并没有明显的优势。B-2由于设计上相当复杂,造价极其昂贵,再加上冷战的结束,未能取代老式B-1B-52。后两款只能作为巡航导弹的载体,或者在敌方没有反导系统的地方使用高精武器。美国B-1在阿富汗正是这么干的。另外,与B-52不同,根据俄美条约,从B-1上拆除了使用核武的设备。因此只能说,B-1不过是“适于局部战争的战略轰炸机”。

报道称,美国越来越频繁轮换在太平洋的轰炸机,显然表明美中关系日益紧张。但是在这些动作的背后很有可能暗示着:美国没有在亚太地区长期聚集必要力量、弥补因近年来中国常规武器升级而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的能力。

2016-08-1909:11:00

韩媒:美国将在关岛基地部署超音速轰炸机B-1B

中新网82日电据韩媒报道,美国表示,将在本月初把超音速轰炸机B-1B部署在关岛基地。

据报道,这是2006年起美国空军为了亚太地区战略均衡以及向同盟国提供军事支援而将战略轰炸机部署在关岛基地后,首次将B-1B部署在关岛基地。

据悉,目前被部署在关岛的B-52可搭载重量超出30吨的炸弹,而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仅靠3-4B-52就可让半径数十公里内的土地变成一片焦土。

2016-08-0211:00:37

   请见附件(图):()1中国研发新一代远程轰炸机 打击能力远超轰-6K(图) .doc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6-1000662.html

上一篇:评:中国量子卫星状态良好 9月中旬开始科学实验
下一篇:科学及其革命(14)
收藏 IP: 123.123.255.*| 热度|

1 diancizhil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