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晋升讲师述职报告(1990)

已有 4739 次阅读 2020-1-11 22:51 |个人分类:往事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述职报告, 讲师, 往事

现将担任助教工作以来履行职责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简要叙述如下。

 

1. 思想政治表现方面

 

本人一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法令及有关方面的一切规章制度。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然科学研究。追求真理,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严谨治学,一切从事实出发,在所有论文中对他人工作均标明出处。热爱教师职业,在本科、硕士生毕业时,教学工作都是我的第一志愿。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曾自费参加中国文化书院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的函授教学,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 教学工作方面

 

为了胜任教学工作,做了几方面的努力。在长期接触中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方式。认真钻研理论力学教材,先后学习了机械、力学、数学、物理各专业用的国内外教材十余种,完成习题近千道。为了加深理解,还阅读过教材及教学论文百余篇。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跟班听课,学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表述。阅读过数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著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课前认真备课,教案都写过一遍以上。在课堂上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力争逻辑清晰,叙述准确。课后按时进行辅导答疑,认真批改作业,尤其是担任主讲教师时,每次作业均是全部批改。从担任助教工作以来,已主讲理论力学和0/2英语阅读课,助过理论力学、机械振动数次。

 

在教学改革方面也做了些初步的尝试。在教授理论力学绪论时,突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理论力学的对象和局限、力学研究方法及力学史等方面,均与现行教材有较大变动。在运动学部分,摒弃了工科力学教材中普遍使用的几何方法,引入了多刚体动力学中常用的“相对导数”的概念,不仅大大简化了有关推导,而且使学生对当代动力学的方法有所了解。

 

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曾对0/2英语阅读的教学内容、考试体系等提出改革建议,受到英语教研室主管教师的好评。大力倡导在工程力学中突出力学模型方法,发表该方面的教研文章一篇。此外,还澄清阅读过教材中普遍误解的问题进行过探讨。

 

3. 科学研究方面

 

早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非完整系统力学。学习过国内外该方面专著数册及研究论文百余篇,已发表有关论文十余篇。主要成果有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提出了万有D’Alembert原理的普遍形式,从而为研究高阶方程的结构和优化开辟新的方向。这方面的结果有开创性意义,主要结论发表于以“报道我国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技成果”为目的的《科学通报》。其次,在变质量可控力学系统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成果,得到了该系统的Routh方程、广义Nielson方程及Euler算子和Nielsen算子的关系。第三,在对Mac-Millan型方程的研究中有独到之处。最后,在非惯性系中运动方程的研究中大力倡导引入广义惯性力的方法,我的方法比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相对运动方法推导简洁,适用性强。

 

现在的科研兴趣主要集中在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分叉和混沌。已经学习国外的专著数册,阅读过综述和评论文章数篇及研究论文数百篇。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部分成果,其中一篇发表在《物理学报》上。该领域的工作受到鞍山钢铁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

 

此外,为了在科研中取得更大成绩,本人也在努力打下更雄厚的数学基础。正在学习微分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及光滑动态系统理论、奇异性理论等。

 

以上便是我担任助教工作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情况的简要汇报。

 

 

附记:先前病中准备年度回忆素材,翻翻自己旧时档案,看到这个30年前的述职报告。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述职报告,为晋升讲师而准备。当年我26岁,当了六年助教。报表中有“个人总结”,但要另外附“述职报告”。说实话,真搞不清楚两者的区别。当时的处理,“述职报告”是“个人总结”的稍加扩充的版本。当时都是手写,这次专门录入电脑。两年后,申报副教授时,也需要述职报告,框架上还是沿用这个版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213808.html

上一篇:光启公园重游新拍
下一篇:杭州雷峰塔
收藏 IP: 101.87.41.*| 热度|

7 杨正瓴 郑永军 刁承泰 朱志敏 吴斌 王安良 汤茂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