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Even a brick want to be something____北京博友印象小记

已有 5773 次阅读 2010-5-21 18:0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北京之行已经过去很久了。当时的博客里极尽所能地描写了冷、孤寂等等负面的感觉,可能大家都会觉得那是一次极不成功的旅程。但北京之行,有很多场景难以忘怀,一直没有写,只是怕描述得不到位,辜负那美妙的记忆。今夜,莫名地失眠,很多往事如烟般氤氲起来,弥漫在脑海,似乎不写出来,就无以渡过此刻般,索性披衣拥被,写写那些过去很久,却依然滞留在记忆深处的情景吧。

北京之行其实是个逐梦之旅......梦境深处的东西,即使很模糊,也会实实在在地支配着自己的意志,不仅如此,生命还因此而独具特色,因此而孤寂......因而,那时候所描写的感觉,也是存在的,也因而引起一些博友的关注,这其中有武夷山老师。他给我发来消息说:鲁索明天来我所交流,欢迎你也来。我告诉他说,正想叨扰,只是听说中信所的大门很难进入,我怕我进不去。武夷山老师就着把他的手机给了我,如果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于是,便有了逐梦之外,却令我久久回味的记忆。

那时候,以为是一个讲座,以为我去就是给老师捧捧场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中信所、汤姆森路透还有老师三方进行的一次高层学术交流,用武夷山老师的开场白来说,我们把我们的工作报告一下,看看我们能不能达到国际水平,指点一下前进的方向。至于其中的学术水平,学生身份的我丝毫没有发言权。只是,既然有幸坐在这样的一个场合,有幸亲历这么美好的时刻,有些感觉却可以放肆地说一说的。

先说去中信所,汤姆森路透来接老师,却不能捎上我,我多少有些失望。因为当时身体确实有些不适,也因为老师要讲的PPT,我都仔细研读过,就不准备去了。但后来想想,聆听老师讲课的机会不多,我从上海跑到北京来,实在不该错过这个机会,就咬咬牙,问清了路线,和路上需要的时间,自己坐地铁去了。

到了后,在中信所的大厅里等他们。大约半个小时以后,老师,汤姆森路透的刘煜、吴正来了,他们带着我穿过一个窄窄的门,走向后面的电梯,到中信所的会议室,武夷山老师、潘云涛老师、袁军鹏老师,马峥老师,还有苏成老师在那里等着我们。

老师和武夷山老师是旧识,我只是来蹭听讲座的,也是学生,在这种场合,很自然就往后躲。但武夷山老师却握住了我的手,定定的注视我两秒......这两秒,莫名地就感到对面这个人是值得信任的。

人与人之间,很多东西都很奇怪,有些人朝夕相处,十年八年都很难互相信任,而有些人在相遇的煞那间,就信任有加......也许还有更深的缘分,村上春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就描写过这种感觉,说一个男孩,十岁时和一个小女孩握手握了10秒,那10秒让这个小男孩感到小女孩为他而存在的某种生命特质,此后他为了这种感觉而追逐一生,左右了他所有的情感生活。

我不久就发觉,对老师有这种信任感的,远远不止我一个人。那天的交流很简单,诚如袁军鹏老师在他的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516中介绍的一样,今天我们荣幸的邀请到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学家鲁索教授来我所座谈,会议由武夷山总工主持,情报方法中心副主任潘云涛老师介绍了论文统计组的整体工作,论文统计组马峥老师介绍了我们评价科技期刊时用到的指标,我介绍了我们发表在Scientometrics上的一篇文章,鲁索教授介绍了他近期的一些研究工作以及他的同事们的一些研究进展。那天交流的时候,武夷山老师就坐在演讲者的旁边,每个人在演讲的时候,碰到疑问,不自觉地就扭头问老师,是这么说的吧,我说得对吗?对老师的信任,在不自觉间就流露了出来。

作为学生,我不益评点各位老师的讲座内容,只是置身于这样的场景,对这种场景里所体现的文化氛围和人物个性,似乎可以放肆地说一说得。那天,潘云涛老师准备得很充足,PPT写得详尽而又逻辑,应该说是代表机构所作的一个介绍,她甚至介绍了中信所所申请的国家项目,对项目主题的翻译,她不是很确定,就问了问老师,老师说,Rousseau应该能懂。

接着是马铮。和潘老师相反,马峥的PPT只有公式,没有文字。他试图用英语表达自己,可以感觉到,有些艰难,但他尽力保持着从容和镇静,尽力地从脑海里搜索着英文词汇。我后来看到他在博客中描述自己很迷恋于音乐,可能他的从容来源于此吧。Rousseau老师对他的议题很感兴趣,不时地问他些问题,他也很从容地回答,找不到英文词汇的时候,就扭头问问武夷山老师。更有意思的是,(这里涉及一下他讲座的内容啊,)他的PPT的内容里有web of knowledge所没有的,惹得刘煜立马跳起来说,不能这么说,要说和web of knowledge互相补充的,我们是一家人啊……标新立异、企图有所建树、互相吸纳、取长补短的氛围体现得很充分。

老师更好玩,他在介绍自己所发表的一篇文章之前,很详尽地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履历。因为那天的时间比较紧,因为老师的讲座内容正由鲁索老师修改,所以就把他的报告取消了。可以感觉出他有些失望,尽管交流完后, Rousseau老师特意跑过去,给他说,他的工作非常好,但我想他也想和大家一样,在这种场合表现一下自己。我和他们几个同龄,平时偶有交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很多去国际上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成行。所以,他们很珍惜这次机会,除了介绍正文,让大家充分认识一下自己,也无可厚非。但在中国,似乎一直不允许个性张扬,如果碰上一个不开明的领导,他这么做,可能会引起反感吧。我偷眼瞄了一眼老师,老师一如既往饶有兴致地听着,让他的属下尽情地表现着自己。

一个允许个性张扬,吸纳百川的机构文化,对一个机构的重要性,我想每个人都知道。但在中国,领导人的意志往往决定机构意志,而只有领导意志的机构,往往容不得异见,这不管是从多样性上来说,还是从发展后劲上来,几乎在扼杀机构的发展……所以,有个有宽阔胸怀的领导,在工作过程中,能把每个人的意志都充分表达出来的,然后这个机构才能健康地发展起来,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才能够愉快地在机构里生活……有一个值得信任的领导,有一个宽松而愉悦的工作环境,让每个人把个性充分张扬,让每个人把思想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可能没有比这更令人愉悦的环境了吧。

想起很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大概是描述一个建筑师的,他有一阵子靠教学谋生,在教学的时候,他顺手拿起一块砖头,给他的学生说:Even a brick want to be something, 何况是我们有意志有思想的人呢?

总之,是个很愉悦的体验,但那天刘煜可能会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因为我告诉他,我们单位订购了他们100年的数据,是我推荐的,他还对我表示了感谢。但回来后我发现我们单位里SCI的数据又变成老样子,先前我因为帮读者找一些经典文献找不到,就给领导们提议了一下,结果后来就发现有100年的数据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汤姆森路透让我们单位试用一段时期的百年数据。因为初次见面,很怕留下不好的印象,很想给他解释一下,但怕越描越黑,索性由它去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327158.html

上一篇:发表多少文章能获得诺贝尔奖
下一篇:贺春雷
收藏 IP: .*| 热度|

10 赵星 李小文 梁进 陈国文 刘立 迟菲 杨芳 苗元华 柳东阳 张旭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