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校长眼里的学科生态系统:和校长不谋而通!

已有 2315 次阅读 2020-8-10 17: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案例研究和系统整体的对立统一

 案例选择:春江水暖我先知

案例研究设计原理 

因为疫情,学校一直没有开学,除了健康打卡,几乎没有任何社会活动。但3月3日下午1:10分左右,突然通知我1:30政治学习:在线收看学校2020年工作部署会议。学校要求各单位积极组织教职工在线收看会议直播,要我们自觉将自身发展与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紧密结合。

因为疫情其间作息不规则,加上在线会议没有监督,就没有当回事。吃完饭看到微信里也发来会议网址,就有一搭没一搭地打开,有一耳朵没一耳朵地听着,昏沉沉的想要睡觉。但陈校长声情并茂,不由得被感染,而且所说的都事关我们的切身利益,就听进去了,不停地截屏,把关键信息都记录下来。

那天的会议主要是部署2020年学校工作。校长从系统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一流大学的耦合多变量特征、动态延迟特征、高度非线性特征、多重反馈特征和广泛开放性特征。并用表征这些特征的变量构建了复杂动态系统模型,阐释了学校输入,如何通过这一复杂动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其间的关系,向社会输出各类产品。校长那天部署了党建、学校治理、发展蓝图和双一流评估四方面的重点工作和包括党群工作、人才培养、学科生态、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对外合作和管理服务的七方面主要工作,这应该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所有方面。所以校长视野里的一流大学复杂系统,变量要比我所考虑的要多得多,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科生态系统,是七个方面的一个方面,考虑的变量比他少得多,但都是以系统的观点来考虑系统内各个要素间的关联和作用方式,有相通之处。

校长用“推进交叉协同融合,优化学科生态系统”为题来阐释学科生态系统这方面的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学科生态亟待优化,学科交叉乏力,内涵建设尚未形成明确的目标、路线和机制。而我的研究项目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学校所要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做好学科规划,优化学科生态,我注意到,相比于双一流建设方案,在引领同济发展的优势工科学科群里,除了土建学科群之外,还增加了制造学科群和信息学科群。这应该是校长在人工智能赋能后各学科重新分化组合后着力引导组建的新学科群。名字没有叫人工智能学科群,而更关注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科方面。这时候,我在查阅WDH生态系统相关概念时,已经查到生态系统的演替性,而陈校长这次部署2020年工作所添加的新学科群,正是学科生态系统演替性的一个表征。陈校长的讲话和WDH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梳理,互相印证着,就把原来学术研究无力解决的研发和教育布局的工作问题,替换为学科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这一学术探索更为有力的研究内容。

其时,LL已多次指出我所选案例不够高大上是不予资助的主要理由,后来建议我选同济的世博会项目团队,应该足以引起基金委的重视(世博会项目团队是同济招牌学科城市规划学科里的团队,城规应该是同济文理会聚的逻辑起点。我在写同济校史的时候,看过这一部分的历史档案,要成立城规这个专业的时候,有人以为这不是一门学问,只需要革命干部拍脑袋决定就行,但后来因为文理会聚,发展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影响力的学科,成为同济的招牌……暂时没有列入要研究的案例,是因为看到这一团队现在所做的主要方向是人工智能和城规结合的方向,可以放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框架下来考虑)。3月14日,TC也指出要以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团队为案例来研究会聚,会更有效果一些。看来案例选择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课题了。3月15日就花了一整天时间给校长写信,一股脑地把我课题申请三次上会但没有获批、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其对优化同济学科生态系统的意义,还有团队选择的难题都告诉校长了。没有指望校长会回信,所以说,想选您的团队做案例,如果您不回信反对,我就把您的团队作为案例先写进申请书了。

我是晚上8点34分发的邮件,当晚10:52校长竟然给我回信了,说他仔细读了我的信,很感谢我对优化学科生态系统方面的深入思考和建议。我的研究思路他也认可!他说他支持我申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1245794.html

上一篇:案例选择:春江水暖我先知
下一篇:案例研究设计原理
收藏 IP: 111.187.57.*| 热度|

12 郑永军 武夷山 王从彦 李学宽 周忠浩 杨正瓴 朱晓刚 李升伟 王德华 姚伟 王汉森 王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