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仙
影响因子:再精确再高都不代表科学价值
2020-7-6 11:53
阅读:4436

忍无可忍,在影响因子更新的喧嚣声中,我这个国际科学计量学会前会长的嫡传弟子,终于决定就教育部的SCI新政说些什么了。

学界有个观点,喊着Nature、Science无用的人,得首先有能力发出个把NS出来,那么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有能力站在学术高峰上的你(错!发NS不证明站在了学术高峰上)如果仍然选择不热衷于影响因子和顶刊文章数量,那么一定是找到了对人类文明更有贡献的创新方式,因此是值得由衷敬佩的。

我今天说SCI, 首先说一下我的SCI战绩。我在SCI一区一作或通讯作者的文章应该有10篇以上。疫情其间,我有三篇SCI文章被接受了,其中两篇是一区的。这个星期也收到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一个学者所写一篇文章,里面引用了我的两篇文章,在我好几百的引用数字上又加了两个。这些SCI业绩,让我具有批评影响因子的资格,我起码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原本从教育部SCI新政出来之后,就想说些什么,看大家莫衷一是,尤其是有同行在批评教育部新政,我为教育部新政站台,好像和他们站在对立面似的,就缄口不言了。

近来有几个医生朋友,让我帮他们更新一下检索证明的影响因子。他们是28日前开的影响因子,29日影响因子更新,大概是影响因子提高了,所以,想更新一下。但按照规定,查一篇文章被SCI收录10块,影响因子加10块,分区再加10块,一个引用数1块。这些钱原本是科研经费里出的,他们有的人觉得这些钱不值得再出一次,有的人经费不多了,所以,想请我免费给他们更新一下。

我和他们是因为开影响因子认识的,此后有的交往多,有的交往少,有的交情浅,有的交情深。他们都不知道我在《旧金山宣言》上签过字的,所以,我但凡有一点办法,就坚决不以开影响因子来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也都不知道,部分因为此,我在评上正高后,坚决不聘相关岗位,目前处于无岗状态。所以,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要求让我多为难。

其中有些人,我可以拒绝。但有些人我无法拒绝,我无法拒绝是因为,我刚刚求过他们办事情:我和我的好多病友,都因为癌症治疗的种种副作用,不断地求他们帮助我们解决痛苦。其中有个病友,肺部有了阴影,而且不断扩大。一个癌症幸存者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出现这种情况,心理负担该多重,大家想必可以想见,上海所有医院都检查过,至今没有查出病因。我因此求过所能求的所有医生。刚刚欠下的人情,在别人认为我举手之劳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我都不伸手,此后,我和我的亲友万一再得什么疑难杂症,如何能开口再请他们帮忙?

所以,就老着脸皮请同事帮忙给更新了检索证明上的影响因子。同事果然给了我面子,帮这些医生更新了影响因子。相关工作我曾经做过几年,我知道这是图书馆收入相对较高的部门,图书馆收录引用查新证明是收费服务,所收费用的10%归开证明的人,如果勤勉,是相当高的收入:我曾经给一个要申请杰青的老师做了收录引用证明,收了大约5千元,我自己会拿500元,这个工作做熟了,大概一天可以做完,手快的,大约几个小时就做出来了。其余的90%由学校和图书馆按一定比例分成,我今年所发表的SCI论文中的一篇中的稿件处理费用,就是经领导批准,从这个分成中出的。所以,现在要说开SCI收录引用证明的不好,感觉自己挺没良心的。

但看到办公室熙熙攘攘,比教育部新政出台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教育部新政不是扼制用SCI进行评价而是鼓励用SCI评价似的,一种深深的无望裹挟了我,让我感到非常悲哀。我没良心我也不能再让SCI害人了,所以,终于忍不住要说:再高再精确的影响因子,都和科学价值一分一毫一厘甚至一纳米的关系都没有,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部门,请停止让学者提供这些东西,让他们把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在科研上,也解放我们图书馆有限的人力资源,不要让我们再做这些没有一点意义的工作。

一直以来,科学计量学用所谓的指标,定义科学发展状态,但这些指标,一直浮于科学现象的表面,无法深入到科学现象的内部,发现科学现象内在的规律;加上公理化体系不完备,这些指标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可靠;科学计量学所定义的这些指标只是依靠政策标准的加持,以貌似客观公正的面目,被赋予所谓的评价功能,以分配资源和人才晋升的威力,横行学界。但以政策标准为依据的科学计量学评价,形成了闭合评价圈,脱离了科学本身,却对科学指手画脚,自说自话地进行科技资源的配置,诱导科学脱离科学发展本身。

教育部科技部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后,科学计量学所定义的这些指标的价值岌岌可危,我们专委会也试图建立一个小群,想讨论一下到底该怎么应对,后来有人建议让我们不要慌张,静观其变。大家不得不承认了科学计量学的确无力在微观层面评价诸如一个人或者一篇文章的科学价值,但对科学计量学对机构、大学、国家这种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评价能力还抱有幻想,好像这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似的。但中观和宏观由什么组成的呢?还不是由个体和微观组成的吗?如果用数数来评价一个机构一个国家,这个机构和这个国家不是又逼着他的成员多发表文章吗,尤其是在中国这种集体文化主导的国家里,不是又把中国科研推到只讲究文章数量,而不管我们究竟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的窠臼里吗?而仅仅追求数量,引导学者发表那些无关痛痒的文章,并给予奖励,不是科技资源的浪费吗?我不禁想起我前一段时期审的一篇文章,文章站在数文章数量进行科学评价的立场上,指点代表作制度的不是,作者所提到一点理由竟然是作者难以选择自己的代表作,如果连作者都不知道自己的文章的意义,那么他为什么做这个研究呢?

也有人从SCI论文都是经过同行评审的角度来说期刊同行评审这种不涉及利益关系的评审比涉及利益关系的同事领导评审更公正一些,还有人说Q1区的五篇文章,给个教授不会有任何问题,Anversa的心肌再生的文章还发表在NS上呢,不还是个骗子吗?因为是NS,就整整骗了世界18年呢。SCI期刊的确是经过同行评议的,但作为这些期刊的审稿人,我们也知道期刊审稿里面也有不少猫腻,以我审稿的经验来说,第一次邀请我审稿的人是个熟人,直接告诉我说,他要我接受这篇文章,只能提出如何改进这篇文章的建议……我审的第二篇稿子是业界一个大牛挂名的,三下两下我就找到了致命伤,然后就说要拒稿,但一个朋友告诉我说,还没听说过业界会有人敢拒这个大牛的稿子,我只好给了major revision,把我所发现的所有错误都给指出来了。后来看到另外一个审稿意见,果然是小修接受……当然,作者后面在致谢里面,感谢了我……我也曾经审过一个来自我老家一所大学有明显瑕疵的文章,我告诉主编说,这所大学在我老家,按说应该拒稿,但我不忍心,您再请其他人再审一下,结果主编请作者修改后又返回给我……所以,不能说期刊评审中不涉及利益关系,你在一个领域熟了,自然就有利益关系在里面。

王三家的母鸡第一天生了3个蛋,第二天生了4个蛋……李四家的母鸡第一天生了8个蛋,第二天生了10个蛋,李四家生蛋速度增长也王三快多少之类的问题,应该是小学数学题,但在一区期刊上可以找到类似的文章。所以,真的不能以引文数量、引文数量所决定的影响因子以及以影响因子所划分的区来说明文章的科研价值,这些数字和科研价值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当然,有些人可以说,这些都是个别现象,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如何如何,我现在不说这个,这个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是,不要用SCI作为标准来判定科学价值,政策界不要在SCI身上加光环,SCI本身没有这种功能,强加给他这种功能,只会害了SCI,害了科研人员,害了科学研究,让我们纯粹地做研究,发表SCI文章,科学研究的价值,让科学现象的认知过程来说话,而不是你发表在什么地方!

用发表在什么地方来判断其科学价值往往误人误己,误国误民。前一段时间儿子得了罕见眼科疾病,满世界寻求医疗方案,好容易看到一个方案,就把所有相关文章下载下来,请人看看这个方案可靠不可靠,后来通过一个我给开过收录引用证明的医学博士,找到一个眼科博士后,他的合作导师是国内著名的眼科专家,名字在我们病友所列国内顶尖眼科专家的名单里。这个名单是我们这群自救救人的罕见病群体收集的,无望的病患就指望这些顶尖眼科医生拯救我们的眼睛,可以说是我们病患的最后一线希望。但这个跟顶尖眼科专家合作的博士后,告诉我说,这些文章都发表在一点多的SCI期刊上,所以,什么也说明不了,他因而都不愿意了解这个方案,也劝我放弃这个方案。

幸而我知道影响因子是个什么东西,知道从其进行的判断极端不靠谱,就没有听他的。自己把这些文章都看了,问了英国SPRU的科研主任,我访学时的合作导师Micheal,他是生物医学科技政策专家,知道了欧洲在这一医疗领域相关的政策控制,又问了很多病友,请国外的朋友查了这一医疗方案的预后,经过多方论证后,最终采用了这个研究方案,挽救了我儿子的眼睛。而如果当时以影响因子来判断,我儿子的眼睛现在会是一个什么状态,我想想都感到后怕。

一个跟国内顶尖眼科专家合作的博士后,对眼科治疗方案的可靠性和疗效,都要靠SCI的影响因子为价值判断标准,蒙蔽了自己认识一种医疗方案价值的眼睛,真的是戕害了我国的医学科研,并进而使我们民众享受不了更有效的医疗服务。何其荒谬!真的是误国误民!

据说目前国家科技奖已经不允许科学家拿SCI说事了,甚至也不准拿引文说事。但看到图书馆还在做收录引用证明,人还络绎不绝,在科教部明文禁令紧锣密鼓地下达之际,其兴旺景象丝毫不减,大有逆势并再次成为主导之势,我真的很怕SCI害了这些医生、害了我国的科研事业,害了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并最后降低我们普通民众的医疗服务水平,在我们真正身患绝症时,靠这种极端不靠谱的SCI标准来制定出一个极端不靠谱的医疗方案,来戕害我们的生命。所以,大声疾呼,请不要再开SCI收录引用证明了。但愿目前的络绎不绝,仅仅是惯性使然,随着国家强力按下刹车闸,开SCI收录引用证明这件事最终会走出历史舞台,也让我们这些图书馆员,利用科学计量学,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即使脱下SCI的光环,我也会接着写我的SCI论文,通过和学界各路学者在学术思路的交锋中,把自己的学术成果密密实实地构筑到人类知识的脉络中,为人类认知做出贡献,这是SCI本身具有的功能!而科学计量学所能做的,远远比数SCI文章数更深刻的研究,却也被这些数数工作给蒙蔽住了。

相关论点,见饶毅老师的文章: 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补充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239758.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玉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5715-124082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