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多瑙河之波

已有 4145 次阅读 2017-5-19 09:3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晚,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

四五十年前的文革期间,是文化娱乐极少的年代。除了几个样板戏,以及三战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以外,国内电影基本禁映。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外国电影,就是老百姓的文化盛宴了。如朝鲜的《卖花姑娘》,观众如潮。还有《多瑙河之波》。

罗马尼亚的电影《多瑙河之波》,讲的是二战时期,船长米哈依选地下党员托玛做水手,被德国兵押着,驾船在多瑙河上运送军火的故事。黑白影片,人物不多。但电影的主题音乐优美(是经典的三拍子圆舞曲,罗马尼亚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作曲),对话简练。当时还是年轻人的我,曾经多次反复地看过这部电影,以致可以背出其中的精彩对话。

现在记得的,除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安娜是个好姑娘,你要好好照顾她......”,还有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途中,米哈依吩咐托玛去清洗船甲板。托玛用绳系在一只桶上,把桶吊出船,想从河里打水上船。但是,任凭托玛在船上怎么摆弄绳子,桶老是漂在河面上,舀不上水。正在这无奈之时,对面驶来了一条船,船上有个水手也在用桶从河中打水。只见他在船上把上边的桶绳捣弄了一下,下面的桶就侧了一下身,河水就灌入桶内了。托玛看见了,也如此这般地捣弄了一下桶绳,果然成功地打上水了。

捣弄桶绳的这个细节,用过吊桶打水的人,都觉得十分自然。正是这种细节,才使得观众感觉真实,认为“电影是真的”。没有用过吊桶打水的人,看到这个细节,也觉得新颖。

而对于电影导演来说,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是无法把这种细节搬上银幕的。

想起张晓良先生在我的博文“知青生活杂记之十七:做临工”后的评论。我写到:搬运谷袋时,“抠袋尾的人,先在谷袋尾两端的袋尖,用手抠几下,袋里的谷子是松散的,可以在袋尖抠出一个小窝,把手伸进去,就可以使力了。”张先生评论:“我也有过这个体会,是向当地农民学来的。”我回复:“是的,我也是学来的啊。干过这个活路的,才有这个体会!”


又:昨晚,再看了一下电影《多瑙河之波》,发现自己记忆的细节有误:水桶打水,是安娜看见托玛老打不上水,自己用桶从河里取水,为托玛学到。而托玛从对面船上看到的,是水手正在用软绳帚清洗甲板,就立刻把自己的跪着清洗改为了弯腰清洗。        2017-6-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48125-1055839.html

上一篇:汶川大地震9周年祭
下一篇:往事杂忆之一:第一次涨工资
收藏 IP: 222.178.202.*| 热度|

4 李颖业 朱晓刚 鲍博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