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学问进阶的思考

已有 2812 次阅读 2020-7-25 11:4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术随笔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读书治学方面。截至目前为止,听过数十场网上直播学术讲座,与若干位师友算是有“学术交往”或“学术交流”,为数家期刊审理过数十篇稿件。对于学术、学问,愈来愈感觉学无止境,一方面我自身在向师友或书本积极“求学”或“问学”,另一方面亦有青年学子或同行向我“讨教”。关于学问进阶,有所思考。

   2020年7月22日吴建中先生博文中,论“传播力”时说:“要善于将自己的所知所想表达出来,就不要怕摔跟头。笔头是练出来的,一开始写得不好没关系,我从大学毕业起就开始大量投稿了,大致数了一下,在1996年第一本书出版之前已经写了54篇文章了。当然成名作很重要,是一个人的学术名片,第一本书写得好一点,以后就觉得踏实了。”(引自:吴建中.如何在择业中表现专业优势和专业自信?.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86b810102z3rd.html

    我读了之后是颇有共鸣的。我在圕人堂QQ群中,分享了我的读后感。吴先生的话语非常平实,现身说法。吴先生是一位令我非常敬服的“学者大家”。我与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结缘,一定程度上是受吴先生的影响。2004年江浙沪晋四省图书馆学会年会在山西省图书馆举办,我是在那次会议上首次听吴先生作报告。回来之后,还冒昧向吴先生请教心中的困惑(青年图书馆人如何做学问?),吴先生热情予以解答,让我备受鼓舞。2011年吴先生在百忙中为拙作《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Guo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题写书名,令我深为感动。

    其实,吴先生那几句话,在我读来,更为亲切,更为敏感,因为或多或少将其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我也是大学毕业(1999年)就开始投稿的,投的是毕业论文《高校校报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没被录用,但做的那个小系统,母校及我就职的高校曾实际应用。正式发表论文是2000年开始。我是2009年出版第一本书,我出版第一本书之前也发表了40余篇论文。种种原因,我的第一本书也许不算我的“成名作”,虽然很稚嫩,但确实是给我带来不少意外的收获。比如出版之后获得资助与奖励,获得了所在地级市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而且3年之后获得了修订再版机会(免费),修订再版之后,据读秀学术搜索检索结果,目前有691家图书馆收藏,总被引6次,被图书引4次。这对于“草根”来说,真是“撞大运”了。我是1996年9月开始与高校校报结缘的,先后做通讯员、学生记者、学生编辑,直至1999年毕业,甚至毕业之后一段时间,仍在刊发我写的稿件。我练笔头,或许该从小学四年级写日记开始算,我的日记本至今仍保存有若干本,有的因为书写材料(笔及纸张)原因识读困难,有的是因为书写内容稚嫩不愿再读。我从2005年1月28日写博客至今,已结集出版了5本博客书,受诸多制约,书中选用的只是少数,未用部分数篇或许更有精神、有思想,有的是我主动舍弃,有的是在图书三审三校环节被迫舍弃。至今为止,我不敢说我的笔头已练出来了,但表达思想,因表达思想摔摔跟头都是曾经有过的,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许长进吧?

    关于“圕人堂”,算是一种机缘巧合。我拜读王子舟先生博士论文《杜定友与中国图书馆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那本书之后,有幸结识了张厚生先生,张厚生先生与钱亚新先生过从甚密,而钱先生是杜定友先生的学生,为纪念与传承杜先生倾心尽力。我在编写张厚生先生年谱时学习与模仿了王子舟先生编写杜定友先生年谱。2014年,我建圕人堂群,其中用意包含了对杜定友先生的纪念与传承,有做一些“科学普及”工作。“圕”字是杜先生发明的,有“见字如面”的用意。2014年5月建群,6月宣传杜定友图书馆学之特征(摘编王子舟先生的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03752.html)。经过6年多的努力,“圕”字已不那么生僻了。科学网上《圕人堂周讯》已发布了324期(代表连续发布了324周)。我所做的些许努力,或许算是粗浅的景仰与跟进,仍需努力。

    我近年花了些精力在图书馆史研究方面。考察与回顾那些东西,我觉得还是有些意思的,可以获得一些启迪,包括做人做事做学问等方面。我做的多是“小儿科“工作,一方面期待有“长尾”尾巴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找寻学习提高的机遇。

      我读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颇有共鸣的。我的自卑与我的生活与成长的环境密切相关,“超越”之旅相对更为艰难,是人生旅程所遇诸多贵人赐予我鼓舞与力量。诸多学者先进给我的一些指点,有些方面领悟的还很不够,但算是一直未放弃反思与学习。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关于学问进阶,每个人的际遇不同。自身虽然囿于种种局限,进步缓慢,但自认为是在进步的,算是给自己一丝安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不懈求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3646-1243544.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324期 20200724)
下一篇:中国高校图书馆三大挑战与三个回归
收藏 IP: 117.92.101.*| 热度|

3 王安良 朱晓刚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