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由“和而不同”说开去(一)

已有 3390 次阅读 2014-8-17 08:39 |个人分类: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传统文化, 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 国家治理体系

吕乃基

求同存异,温和一点的说法是,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与之有关的还有将心比心,用“心”和“心”的相“比”,求得“不同”之间的“和”。这种方案是如此成功,以至传统文化得以诸多的“不同”中“和”至今日;这种方案是如此成功,致使中国“和”成“稀泥”,罕有深层的反省,走出传统困难重重。还是一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世界各国,只有中国人会提出“和而不同”。每个人在世都同时面临所谓“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换一种更为熟悉的说法,大致就相应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各国各民族在原初时分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在三大关系中就会有所侧重。生活在地中海北岸的希腊人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以其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开启了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生活在长江黄河之滨的中华民族以处理人际关系为核心,儒家文化的一个关键词“仁”,就在于人际关系,延续至今,就是“讲政治”。“政治”的经典描述或许就是,“把支持你的人搞得多多的,反对你的人搞得少少的”。印度文明则沉浸于人与自身的关系之中。

相对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单纯,按自然界的规则出牌即可,在此基础上再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有规可循。在另一端,人与自身的关系较少涉及人际关系,“管”好自己便是。难的是处在三大关系中间的人际关系,既无规可依,又管不好自己,世界观老是改造不好,其结果是人心叵测,各怀鬼胎,人心隔肚皮。

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和而不同,听起来很美好,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达致和谐,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很辨证,貌似黑格尔“内部有差别的一”。问题是,“求”的是什么“同”?博主曾在一家大排档的墙上看到这样的词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吃喝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个体各自又“存”下了什么样的“异”?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820113.html

上一篇: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空间是人类发展的时间
下一篇:清华肖鹰pk北大孔庆东
收藏 IP: 114.221.191.*| 热度|

8 武夷山 刘立 陈楷翰 罗汉江 吕喆 曹聪 赵美娣 白图格吉扎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