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对“终极关怀”的关怀

已有 3582 次阅读 2010-3-22 17:41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哲学, 终极关怀, 后现代

吕乃基

“终极关怀”这4个字,鼎鼎大名,至少在科学网上怕是无人不知。在辩论中往往还有神奇的功效,在危难之时,只要祭起这一法宝,大致可以令对方噤声无言,至少相形见绌。

不过,细想起来,似乎其中仍有破绽,仍有值得推敲之处。

其核心问题便是,有没有对于古今中外,地球上曾经存在,如今在世,以及直至未来无穷之人类普遍适用、千篇一律,以及亘古不变的终极关怀?

如若有所区别,且与时俱进,还能否叫做终极关怀?

因而,实际上即不存在作为“类”的终极关怀,或者说,由每一个独特个体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终极关怀,推不出人类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彼此间不可通约。

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已经认定,人类具有共同的起源,而后的发展则是不断的分化。一致的终极关怀,是否意味着愈益分化的人群最终不是在2012,而是在价值观上走向一致?

所以,所谓终极关怀,并非在于得出千人一面的结论,而是每个个人,无论社会精英还是芸芸众生,都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或者说,向死而生。虽说“向死而生”,却并非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终极提问,实际上在成人之后,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以及以各种方式,都会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终极关怀发生在人生的途中,伴随着每个独特人生的大部分千姿百态的旅途。

顺便说,后现代思潮林林总总,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反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宏大叙事,强调个体、语境和与境。那么,他们又为什么能够接受或乐于“把玩”普遍和一律的终极关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305280.html

上一篇:炼金还是炼丹,这是个问题
下一篇:什么是传统文化?
收藏 IP: .*| 热度|

4 刘全慧 马雷 罗帆 陈国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2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