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武谷三男的“三阶段论”和马克思的“两条道路”

已有 7944 次阅读 2009-5-22 21:10 |个人分类:特别推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工程, 马克思, 武谷三男, 武谷三男, 三阶段论, 三阶段论, 两条道路, 两条道路

武谷三男是日本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在大体上都经过三个阶段: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首先发现大量现象,对现象进行梳理概括,通过现象来揭示发生这些现象的实体,到底是什么东西引起这些现象。然后根据实体来解释现象,达到认识现象背后本质的阶段。这就是所谓“三阶段论”。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苯,在19世纪上半叶发现了很多芳香族化合物的现象,一方面高度不饱和,另一方面却又相当稳定。什么原因?实体是什么?在反复思考后,开库勒做了一个著名的梦: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蛇,由此得出苯的正六边形结构。这是第二阶段,实体论,得出苯环的结构式,相当于马克思的“抽象的规定”。然后用实体论解释各种现象。种种不明之处迎刃而解,揭示本质。第二个例子,分子运动论。在现象层面,晾衣服是裹成一堆容易干呢,还是舒展开来容易干?瓶子里的水容易干,还是一个摊平的碟子里的水容易干呢?有风的容易干还是没有风的容易干呢?温度高还是温度低容易干呢?在所有的这些现象背后的实体是什么?气体分子运动论。然后由实体解释本质。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指出:“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贴近的规定之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最后我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马克思进一步把上述认识过程归结为“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列宁结合黑格尔的某些论述发挥了马克思关于“两条道路”的思想。在对象未被认识之前,对象对于认识者来说只是“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外在的”,或者用康德的术语:“自在之物”。认识一旦开始,就是对“自在之物”的否定,尔后在“第一条道路”上,观念距现实越来越远,距本质越来越远,直至达到极端,“然后这个主观性”辩证地突破自己的范围,并且在“第二条道路”上通过推理展开为客观性。一旦我们认识了一个事物,它对我们来说就不再是“直接的,消极的存在”,不再是“外在的”“自在之物”。我们理解了它,掌握了它,它已经是一种“积极的存在”,“在我们的思维中随时可再现它的一切,它是内在的”“为我之物”。认识就这样不断地经“两条道路”而使“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马克思在第一条道路上发现剩余价值,然后在第二条道路上由剩余价值构建社会。

马克思“两条道路”的开始阶段相当于“现象论阶段”,由第一条道路向第二条道路的转折相当于“实体论阶段”,第二条道路的终点则是“本质论阶段”。相比较而言,马克思更强调动态的过程,以及中间阶段未必是实体,如人口和剩余价值,因而更为深刻并具有普遍性。

“三阶段论”和“两条道路”都是对认识过程的抽象。应用到实践领域也饶有兴味。例如,可以考察工程中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由结果即效益回溯到开端,确立目的,直至立项,在观念上构思结果与通往结果的途径;第二条道路则由构思并在其引导下一步步走向结果,将观念转化为现实。

在认识过程中,对象是已经存在的,问题是要排除掉偶然、现象等非本质的因素,如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把对象从其背景中提取出来,揭示其最贴近的规定。然后第二条道路再回到现实中,解释现象,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对第一条道路进行检验。两条道路都在思维中进行,自然界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由此对自然的认识得到了拓展和深化。同时,在整个认识中一般没有利益因素参与其中,既调动主观能动性,又排除主观因素。对个别对象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一般可以由同样的个人或少数人完成。在“两条道路”期间,社会因素较少影响,进而要排除这种影响。

在工程中,对象并不存在,由于需求,以及现有的各种存量——资源、知识、技术、资金等等,在价值判断的选择下形成目标,与此同时还要预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成本、代价、工期,以及在工程建成后运营的效益、成本、管理、后果和维护等,甚至还有最后的报废处理,在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对社区和产业链的下游产生的影响等,以及考虑到在此全过程中的偶然因素(安全系数)。由于要面对并不存在的对象,以及要作出如此详尽的分析判断,也就是对未有过程和事物的预见,因而在工程中,第一条道路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一旦启动,各种观念逐一转化为现实,那就是泼水难收,其后果可能难以甚至不可挽回。因而,如果是在然后的第二条道路上出现问题,一开始的决策者仍负有主要责任。

在工程的第二条道路上,观念逐一转化为现实,有可能遇到和生发出在第一条道路上没有考虑到的种种复杂因素,因而通常都要对原方案进行一定调整和修改,甚至推倒重来。与认识过程一样,工程中的第二条道路也是对第一条道路的检验。在此意义上,工程中两条道路的吻合程度是衡量、判断第一条道路准确程度的依据。同时,原本各种潜在的模糊的利益集团也纷纷成为现实并清晰起来,还会有新的利益集团浮现和加入,这些利益集团会或干扰、或歪曲、或阻碍,尽力将工程纳入自身的轨道,以谋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在此需要工程的指挥者贯彻目标的意志和协调各方的能力。由此可见,工程的第二条道路较之认识过程的第二条道路要复杂得多。与认识过程不同,工程的两条道路很可能由不同的人参加,提出方案者未必参与贯彻实施。

于是,在工程中还存在两条道路之间的交接和反馈问题。第一条道路的人员必须向第二条道路的人员详细介绍思路和相关的理念,以保证在第二条道路上严格地遵循最终的目标而不致发生偏离,后者则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中,还存在一个在已完成的工程的运行过程中对其再认识的问题,而这一“再认识”既是对已经过去的两条道路的检验,也为今后新的工程积累了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涉及科学技术和工程,以及涉及各方的行为和政府的决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233612.html

上一篇:为什么只是村“官”?——由农业产业化说起
下一篇:“后现代猪”——教学拾零之一
收藏 IP: .*| 热度|

2 陈安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