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人机回圈:人类的科技化与科技的人文化一、人机回圈中的“机” 精选

已有 6446 次阅读 2018-1-31 17:16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机回圈, 人工智能, 工作机, 动力机, 控制学习机

吕乃基

   可以从存在与演化两个方面探讨。

1.人机回圈中“机”的存在方式

A.工作机-动力机-控制学习机

人可以看作由三部分组成:主要由四肢、躯干,以及发声系统和脸部(表情,包括眼神)等构成的“工作机”,内脏和循环系统主要承担动力,大脑、感官与神经系统负责控制(包括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与学习。人体是三部分高度合一,以及所有的功能与载体同一的整体。

“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也可以归结为以下部分:工作机、动力机与控制学习机。控制是负反馈,学习是扩展和提升。对于“机”来说,这三部分可以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分置,在使用时再结合起来。分置与结合,是“机”区别于人的一大特征。

对于使用者而言,所关注的主要是“机”作为整体的功能,也就是由工作机做出的最终的输出,并不在意其载体、能源,以及幕后的信息处理方式。为此,可以分别改进工作机、动力机与控制学习机,以及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关系到这三部分之间的接口、界面、协议、标准,以及相互兼容的情况。

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都需要专门适合各自功能的载体,这是“机”区别于人的另一个特征。为了更好发挥这三大部分各自在“机”整体中的功能,可以分别灵活调整载体。譬如说,控制学习机的载体“脱碳入硅”。

“机”的这两个特征都会影响到人机回圈的内容与方式。一方面,人机回圈中的“机”是工作机、动力机、控制学习机,还是这些“机”的某种组合,回圈,是否包括“机”的载体;另一方面,“机”是否与“心”、body回圈。DeepMind认为2018年AI取得大突破的方向是生物和化学领域。

载体关乎材料,动力机需要能源,控制学习机涉及信息。于是,“机”便全面涉及所谓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材料、能源、信息。

B.科技黑箱

工作机、动力机与控制学习机是人机回圈中“机”的内部结构,作为整体而言,“机”的存在方式是“科技黑箱”。

以各种方式存在的技术产品,例如仪器设备、药物、傻瓜相机、电脑等构成形形色色的“科技黑箱”[i]。科技黑箱,“科技”之义为包含了大量乃至艰深的科技知识;“黑箱”,意为消费者并不知晓其中的知识,如同面对黑箱,只需按规程操作便可得到预期的输出。

科技黑箱使得每一个消费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以及站在当代人,站在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肩上继续前进,无需学习背后的科技原理和制作过程,因而极大地加快了人机回圈向更大范围的扩散和更深层次的推进。

科技黑箱就是人类的“获得性遗传”。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年青的相对‘无知识’(这些知识已被集成于科技黑箱之中而为他们所共享)的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落后地区和国家的赶超提供了机会。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由输入不能预期输出,其变化不可控。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指能满足需要的商品或服务,其中所含有的科技知识和其他要素被集成于某种框架内,至少生产方(包括创新人员和设计者等)知晓。一般的消费者则仅知道或关心其价格和功能,而对其究竟如何制作出来并能满足需要或不求甚解,或不感兴趣,或无从得知,或难以理解,如同面对黑箱。

这一点与上文中所述相一致——人们关注的是工作机的输出,并不在意工作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动力机与控制学习机的状况。这一点对于人机回圈十分重要,譬如说,人们并不在意在海陆空的交通工具如鱼、马和鸟。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者按照规则输入就可以得到合目的的输出。手机、电脑、摄像机和机器人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科技黑箱。

科技黑箱把人机回圈中的人分为两类:位于科技黑箱之前,在供给侧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者,以及使用科技黑箱,在需求侧的各色人等。


[i]吕乃基,论科技黑箱[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097845.html

上一篇:人机回圈:人类的科技化与科技的人文化(序及纲要)
下一篇:在马斯克的背后
收藏 IP: 121.237.99.*| 热度|

4 陈楷翰 黄永义 晏成和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