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nrongchen

博文

一本书的历史反映一段民族历史01

已有 962 次阅读 2021-8-30 06:42 |个人分类:土地资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蒙前辈扬州大学宋育才教授送我一册《中国区域地理》(葛徳石G. B. Cressey著、谌亚达译)(原著名: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中国地理基础,1934, 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九月初版。读之感慨颇多,一言难尽。宋先生专治土壤学,但博览群书,是一位知识通透的学人,虽年近九旬时仍笔耕不辍。先生收藏的这本著作,虽经“文革”洗礼但仍“全尾全须”,即使有衣鱼啃啮,尚未丢失一字一符。

从书的出版过程就让人深感沧桑之变,文脉悬于一线。本书面世本身就是一个学术沧桑的故事,反衬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

先说作者。葛徳石(G. B. Cressey1896-1963)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以研究中国地理而著名于世。1919年毕业于美国丹尼森大学地质系,1920年入芝加哥大学地质系,师从地质名家罗林(Rollin D. Salisbury1858-1922)攻读博士,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作为浸会华东差会的一名传教士来中国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24年在沪江大学创建地质与地理系。1931年起担任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地质与地理系主任,1949年至1952年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1959年至1960年继费正清之后担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主席。葛徳石作为中国地理专家,出版的有关中国地理专著有《中国地理基础》、《亚洲之土地与人民》等。

《中国区域地理》译著者谌亚达先生将G.B.Cressey1896-1963)翻译成“葛勒石”,因为2016723日澎湃新闻,“被遗忘的葛徳石:地理学家为何遭遇政治批判” 一文中,葛氏有名片为“葛德石”,《地理学报》等杂志亦翻译成葛德石,所以本文一律写作“葛德石”。

从本书中了解中国地理区域的原始风貌,自然和人文地理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注重野外考察而非人云亦云治学地理有重要意义。葛徳石先生在土匪横行的年代尚且不畏艰险,从容考察,积累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我辈虽在地理学中寒窗数十年,但为增进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所做甚少。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知识的积累必然由一隅而局部,而全国。在近代交通尚不便利的时代,经济亦不发达,具有专业素养的地理学家极少,地理考察主要属于探险家的事情,所以中国地理知识积累极其缓慢。葛德石一生在中国考察三次,原著是作者考察研究中国地理的结晶,从妙趣横生的描述中,读者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

从目前的地理学眼光看,本书有四个特色;第一,研究方法上,注重野外考察,使之成为获取区域地理知识的途径。第二,研究内容上,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融为一体,对今天了解中国区域地理仍有借鉴价值。第三,引用文献丰富而详细。第四,对中国人口和土地利用的关注和担忧。(一本书的历史反映一段民族历史03/04详细介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398-1301990.html

上一篇:长江三峡文学与地理
下一篇:一本书的历史反映一段民族历史02
收藏 IP: 112.20.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