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nrongchen

博文

土壤学知识在农业实践中获得

已有 1967 次阅读 2021-7-29 12:08 |个人分类:土地资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土壤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土壤学的知识最初来源于农业实践中,这是毋庸置疑的。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土壤吸附-交换学说的发现,首先是英国约克郡农民H.S.汤普森是定量研究土壤阳离子交换的第一人。参《寂静的土壤》。

土壤吸收现象的发现记载在2000年前罗马诗人和哲学家鲁克列奇(Lucretius)在所著的长诗“物质自然界颂”中提到海水通过土层后苦味消失,变得淡而甜了。十六世纪英国学者培根(Bacon)用砂土数次过滤海水使之甜化。十九世纪加德捷里(1819)和布列涅尔(1836)进行过滤试验,指出土壤——特别是粘土有显著的吸收作用,他们认识到土壤的吸收作用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英国农民汤普森1850年发表了文章,他发现(NH4)2SO4溶液加入土柱后,在淋出液中存在CaSO4。此前的1848年,他将发现的这个现象告诉了英国皇家农学会的顾问化学家J.T.WayWay立即利用多种土壤,广泛地研究了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离子的吸附-交换现象,明确了这种现象的某些规律。这种吸附为可逆吸附-交换反应,并服从化学当量关系,而且同一种土壤对各种离子的吸附程度有所不同,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且直到现在仍不失其价值。当时这些研究遭到不少质疑,农业化学家J.V.Liebig评论说,“这些实验结果是非常奇怪的,应该全力反对。”(可见,科学的发现在其初期或不被看好)。

  1850H.S.汤普森,英国皇家农学会报上刊载一篇论文,题为“论土壤吸收肥料之能力”。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熊毅先生,在土壤胶体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在熊先生的文章中曾经讲过,其研究思路与一个人有关,就是河南劳模马同义,劳模种田,产量高,品质好,人问其故,一个单词“土肥相融”。有机肥在土壤中的微观动态,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意义重要。“土肥相融”让熊先生深入思考,然后就有了野外和实验室的大量研究,有了大量研究成果。

台湾最好的凤梨(我们叫菠萝)产自一个叫隘寮溪(大同农场)的地方。每年在台北举行凤梨拍卖活动,原来大同农场所在地长治、内埔乡的凤梨独占鳌头,连续14年拍得最高价。隘寮溪上游常年冲刷滚落的山石,把原本肥沃的土地盖上厚厚的一层石头。1949年,“国军”李弥和余程万部从大陆云南退入泰国和缅甸北部境内及中老交界地带。1953年在国际组织的压力下,这些部队总共8000余人逐步撤退到台湾。其中248名被分派到隘寮溪,当时叫大同农场,让他们种稻米,这种石头滩怎么能种出稻米?期间连累带饿死了9个人。为了种出粮食,他们动足了脑筋,据说还用筛子筛,在石头里找泥巴,尽管如此,还是活不下去,于是改种地瓜、木瓜和凤梨。因为凤梨像仙人掌一样,怕水,不会干死会泡死。石头地渗水性好,适应凤梨的生长,歪打正着,种出了台湾最好的凤梨。实践让台湾老兵知道这里的土壤适合凤梨生长。

      由于黄河南徙,安徽一些地方的土壤受黄河泛滥影响,不能种粮食,只能种果树,于是有了名产——砀山梨和萧县葡萄等等。(中国国家地理2014.11期)

   土壤的知识来源于实践。

我的博客中,曾有南极探险的精英团队和普通人团队,前者失败后者成功的历史事实。让我们牢记向实践学习。让那些只会在黑板上种水稻种小麦种蔬菜的农学专家,在实践面前像饱满的稻穗低下头来。

      2021.07.2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4398-1297494.html

上一篇:三沙地理03——珊瑚虫建设的地级市
下一篇:祈儿好运,或祝儿不幸
收藏 IP: 112.20.41.*| 热度|

4 周忠浩 杨卫东 杨正瓴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