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给中国减轻雾霾的一点个人建议

已有 3609 次阅读 2015-2-3 05:13 |个人分类:工作环境|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治理, 中国雾霾

给中国减轻雾霾的一点个人建议

蒋继平

201522

 

中国目前的空气污染是举世谐知的事实,也是困扰人们生活的一大隐患。这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大问题,因而,也是人们日常议论和抱怨比较多的话题。

我现在侨居美国,周围的环境基本上是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尤其是现在居住的城市,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主要是旅游业,所以,空气质量好,环境优美。不过,这几天晚上老是睡不好,时常在睡梦中被身边太太的咳嗖声吵醒。这是因为太太刚刚从中国回来,她的喉咙很难受。她说杭州的空气质量很差,使她的喉咙难受,导致不断地咳嗖。我理解太太的处境。我自己每次回国也有同样的感受。我每次从中国回到美国,需要三个星期才能恢复喉咙和鼻子的正常状态。所以,中国的环境污染虽然对我没有直接的伤害,但是也有间接的负面影响。因而,在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就想着如何帮助中国减轻雾霾的问题。

我有个特性,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问题,不是去做无谓的争论,更不喜欢抱怨。我认为对存在的问题仅靠争论和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总是希望通过提出适当的建议和措施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今天又自做聪明地来发表我对治理中国雾霾的浅见。

我认为,造成中国雾霾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几个因素: 1工业排放的气体, 2汽车排放的气体, 3建筑造成的灰尘,等等。我这篇博文专门来谈谈如何减少汽车对雾霾的贡献这个问题。

我建议中国全面鼓励和实行“私车兼载”的策略。私车兼载,具体地来说,就是个人拥有的私车,在上班时顺便搭载同事一起上班。

这个做法在美国很普遍,尤其是大城市更是如此。

要使这个措施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有效的执行,需要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面的全面合作。

首先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鼓励措施。这套措施包括在交通繁忙的街道设立专门的“私车兼载”快车道和给愿意接纳“私车兼载”的人员发放证书和适当的奖励。这样的专用快车道在美国叫做“Carpool Express Channel”进入这样的专用快车道的汽车必须有两个人或者以上。就是说,除了驾驶员以外,车内必须至少有一个乘客。具体的执行可以通过证件和路面遥控监视。违规者必须受到实质性的惩罚。

其次是单位要配合政府的倡议,鼓励员工实行私车兼载。具体地来说,就是要求公司的雇员如果住在同一个区域,或者说住得比较近,在上班时,主动搭载同事一起上班。公司对这样的做法应该给于实质性的鼓励。这种鼓励是为私车兼载的车主提供一些汽油费,或者免除停车费。

再者是员工的合作。因为涉及到私车,所以,一方面是私人财产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额外的时间问题。要搭载同事一起上班,必然要先去同事住的地方接,下班后还要先送同事回家。这一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不方便。那么,如何来解决这样的困扰呢?我自己的经验是,同事之间互相协商和真诚合作。我在20多年前曾经和我的助手,一个韩国小伙子,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本科生,一起采用私车兼载的上班方式。这是因为我和他住得比较近,接送比较方便,而且我们在同一个实验室上班,很方便。鉴于此,  我和他商定,我们每周一个人开车上班,轮流着开。也就是,这个星期我开车接他上下班,下个星期他开车接我上下班。我们一直这样做。我们这样做一方面自动地节省了一部分汽油,另一方面,公司还定期地给我们发放免费汽油券(公司内部的加油站使用的证件),以表示对我们这种做法的物质奖励。

要是中国能采用这样的措施,一定可以减少由于汽车排气造成的一部分空气污染。除了这点外,这样的措施还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好处:

  1. 减少交通拥堵。

  2. 减少对停车位的需求。

  3. 让个人财产更有使用价值。

  4. 增加同事之间的亲密关系。

我希望科学网的编辑和各位读者,能够认真地考虑我的建议,推荐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看到。假如大家真的这样做,一定会对大家有好处的。比如说,我两年前向中美两国政府提出的对签证的建议,现在已经有效果了。中美现在互给10年有效签证,这个做法大大地方便了经常在中美之间奔走的人。受益的人千千万万,我自己也是受益者之一,我刚刚拿到了中国政府给我的10 年有效签证。

 

特此声明:假如有人想要分享和转载这篇博文,请一定标明原作者的姓名和科学网的名称。这篇博文有一个新概念,就是“私车兼载”。这个新名词是蒋继平在科学网首先提出来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865032.html

上一篇:从农业大学的布局看中美战略规划的差异
下一篇:对一些博友的要求作出的迟到的回应
收藏 IP: 74.118.233.*| 热度|

2 吕洪波 陆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