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知识经验话健康(3)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已有 7629 次阅读 2013-8-19 08:04 |个人分类:科普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健康, 自然, 环境


知识经验话健康(3)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蒋继平

2013818



我在前一篇连载中已经谈及环境是影响健康的一个主要因子。我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 在自然环境方面,我认为气候, 地理和生态系统对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气候方面, 主要要考虑的是光照, 温度, 湿度和气压;地理指的是经度,纬度, 和地形地貌等;而生态关乎人群,植被,病原菌和气候组成的一个系统。



气候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们的心情和情绪的变动上。比如说,在阴雨连绵的黄梅季节,人们通常心情抑郁,烦闷不乐; 而在艳阳高照,高温干燥的夏日, 人们的心情会显得比较容易激动,情绪起伏波动较大, 脾气就会比较暴躁一些。


地理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生活在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的人们, 遇到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时,心里就会很担忧。 而生活在环境优美的海滩附近的人,心情一般会好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靠近高级优美海滩的房地产特别贵的原因。


自然生态系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人们喜欢到公园和风胜名景的地方去,而不喜欢老是呆在臭气薰天的厕所中。 遇到一个重大的流行病,人们就会产生恐慌心理, 比如说, SARS和禽流感都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不过,自然环境对生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


自然环境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季节性疾病; 二是地方性常见疾病; 三是大范围流行性疾病。


不言而喻,季节性疾病主要是由气候的变化导致的 。这些疾病主要包括季节性流行性感冒, 通常发生在秋冬季节交换时;还有一些是由温湿度诱发的炎症, 比如说, 关节炎,手脚的冻疮, 鼻炎, 咽喉炎, 哮喘病。这些病的一个特征就是多发于低温潮湿的冬春季节。由气候引起的其他疾病包括夏季高温烈日导致的中暑,脱水休克, 还有是由风暴引发的气压变化导致一部分高血压病人的血压的波动,从而引发他们的头痛。


自然环境的地理因素不但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也起着决定当地生态系统构成的作用, 因而,地理因素对人们的生理健康起着很重要的影响。首先是一些地方常见病就是地理因素造成的。 比如说,血吸虫病多发于水源充足的水乡, 而冻疮多发于北方寒冷的地区,这些都是很明显的例子。还有, 由地形地貌导致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比如说, 近来经常发生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就是由干燥的沙漠和黄土引起的,这样的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会引发呼吸道的疾病。  


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对人体生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一些大范围的流行性疾病就是生态系统的佳作。当一个适合疾病流行的生态系统形成后,这种流行性疾病就有了大流行的气候。 从科学和医学的角度来说,一个适合传染性疾病流行的生态系统必然包含三个主要因素:一是病原菌, 而是传播途径, 三是易感人群。肝炎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肝炎在中国大流行一是因为有大量的病原菌,因为人群中感染肝炎的基数很大,所以, 为这个病的传播提供了基础;二是因为中国人的卫生常识和习惯不是很好,尤其是餐饮上的一些习惯很容易导致肝炎的传播。还有的一个因素是因为中国人对肝炎病毒比较敏感,抵抗力较弱, 容易感染。


自然生态环境还会造成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那就是过敏反应。 人群中有些人对花粉过敏,有些人对霉菌释放的孢子过敏, 有的人对一些挥发性化学气体过敏。这种过敏反应虽然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但是,一旦产生过敏反应, 也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污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环境污染就是自然的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的破坏。最鲜明的例子是近几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出现的沙尘暴,还有是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灰霉天气。这些恶劣的天气就是因为环境受到人为的破坏而导致的。这种恶劣的环境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也会造成健康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可能诱发呼吸道的疾病。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工厂在中华大地像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工业污染,这些污染是全方位的,上至大气层, 下至地下水, 污染几乎是触目惊心,遍及城乡。 其结果是导致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据说中国现在有200多个癌症村,而且人们患癌的几率还在不断地增高。这些都是自然环境对健康造成直接影响的最确实证据。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717980.html

上一篇:我在美国请客多数是进中餐馆
下一篇:普金胸前的项链使我睡得好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6 张忆文 李宇斌 崔全顺 张焱 陈筝 qqlist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