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这些东西在中国能放多久?

已有 5185 次阅读 2012-10-27 07:09 |个人分类:工作环境|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饮料, 餐具, 公共财物


这些东西在中国能放多久?

 

蒋继平

 

近来科学网的一些博主对我这个新兵管教的特别严格, 他们有的要我不要谈论宗教的事, 有的要我不要谈论成败得失。 在这些人的眼中, 我是宗教信徒, 利用科学网传教, 误导青年学子。 还有一些博主认为我是在吹牛, 根本没有任何资格称为青年学子的导师。我本人面对这些管教和指责确实有些个人的想法。 我自己认为并没有在科学网传教, 而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解读圣经。 我谈论命运和成败的话题, 并没有说我是成功的人, 而是总结世界上成功的人的共同特征。那些称我为老师的人,一些人是出于礼貌和礼节, 另一些人是他们自愿的, 并不是我要他们成为我的学生。 不管这么说,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我还是采取妥协的步骤, 暂时换一个话题, 来介绍一些发生在我身边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上的小事, 以起到相互了解的作用。 这也是一些网友在我以往的博文评论中要我做的事。

 

话说在我实验站有一整套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设施, 包括厨房,卫生间和会议室等。我想这些公共设施在中国的研究所也是具备的, 是不是?

 

在我们实验站的会议室里, 有一个冰箱, 这个冰箱是专门用来储藏各种饮料的, 里面有各色各样的软饮料, 包括Coca Cola, Sunkist Orange Soda, Canada Dry (Ginger Ale), Sprint, Minute Maid Lemonade, 等等。 这些饮料一年到头都占着整个冰箱。 这些饮料是专门为参加会议的人准备的。 这些饮料没有正规的登记, 也没有任何的监管措施。 因而, 任何人要想从中拿走一些, 根本无法查处, 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这样的情况下, 据我个人的观察, 我们整个研究站的所有员工几乎没有任何人会在开会期间以外的任何时候到这个冰箱拿饮料喝。我本人在到此为止的七年半任职期间, 除了接见客人和举行重要的会议期间, 平时上班从来没有从中拿过一瓶饮料。即使是饥渴难受时, 也只到厨房里喝些瓶装水。

 

在厨房里, 有各种各样的餐饮工具, 包括Napkins, Paper towel,  Disposable forks and knifes, coffee, sugars, 等等。 这些东西装满了各个柜子, 没有任何人管理登记。 在这种情况下, 整个实验站的员工从来没有人从中顺手牵羊, 拿回家自己用。

 

同样的情况, 厕所中有大量的Bathroom Tissues. 整个厕所的杂货储藏柜中总是有几十卷这样的手纸, 从来没有人会把它们拿回家。这样的柜子都没有锁,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到这些货品的。

 

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从我本人的观点来看, 我自己能做到洁身自好的原因有三个; 1 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公家的东西不能随便变成私人财物。 2 这是一个信誉问题, 一旦被发现有偷盗行为, 将会是一个人的终生污点, 对今后的工作很不利, 所以,把公家的东西顺便拿回家, 是不划算的举动, 是因小失大的做法。3 经济上也不需要如此做。 这些东西一年到头也花不了多少钱。 我今年除了工资外已经获得两次Bonus(红利). 每次的红利至少可以足足支付我和太太吃喝一年。因而,在美国, 吃喝用花的钱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很低,根本用不着从公家占小便宜。

 

对于公司的其他员工, 他们有的人的工资收入不到我的六分之一, 可是, 他们也照样能做到公私分明, 从来不会做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在这点上, 他们好像与我的观点相同。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在中国能放多久, 有没有人会把它们当成私人财物拿回家, 或者在上班时间作为个人的消费品?当然, 上班时间上厕所用卫生纸和喝咖啡属于正常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626547.html

上一篇:这样的底气从何而来?
下一篇:中国种业界目前面临的五大主要问题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26 陈小润 吕喆 王水 杨正瓴 任胜利 武夷山 张玉秀 许培扬 李土荣 蔡小宁 屈林 白图格吉扎布 王邦进 吴浩宇 陈新泉 李宇斌 陆俊茜 张亮生 张文春 曹裕波 徐索文 陈智文 崔庆彬 fansg zhanghuatian zhouming031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