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该不该按照医嘱按时吃药?

已有 4078 次阅读 2018-1-27 20:26 |个人分类:科普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吃药, 药方, 医嘱, 致病因素

该不该按照医嘱按时吃药?


蒋继平

2018年1月27日


我想很多人在生病看医生后拿到医生的处方后, 第一反应应该是去药店取药,然后回家按照医嘱按时吃药。要不然,为什么要花钱花时间去看医生呢?

这里又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花钱花时间去看医生?

我个人对花钱去看医生的回答是:想从医学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通过现代的诊断手段, 比如说, 常规血液检查,具体地了解身体的新陈代谢是否正常。

在获得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实体检查后,医生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开了一个处方, 并且告许病人如何服用这个药品。

通常情况下, 病人应该按照医生的处方按时吃药, 这对身体的康复会有所帮助。 可是, 万事都有例外,在下列的情况下,要不要按时吃药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来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 要看你的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修养。 要是在给你诊断时出现明显的判断错误, 而且有不太负责任的行为举止, 那么, 你在吃药前要认真地想一想。 这个药是否可靠和有必要。我用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来说明这一点。几个月前我预约了一个心血管医学专家, 他叫我在门诊之前先去血液诊断化验所做一个血液检测,抽血前不用空腹。 我照着他的吩咐提前一个月就去验血。 吃了早饭去的。在我去门诊前几天, 血液检测所已经将我的血液化验报告送到了这个医生的诊所。 在我门诊的那天,他一开始没有提及我的血液报告是否正常,当我问及这事, 他说化验报告不正常, 然后他起身到隔壁房间拿来他的手提电脑, 让我看报告上出现的红色数字, 是葡萄糖的指标,我的指数是113. 看到这个数字, 我立即指出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我是吃了饭去抽血的。医学标准对于非空腹的葡萄糖指标应该是在114以上才算不正常。 他听了后立即将红体字改成黑色, 属于正常的标号。因而, 我对这个医生产生了很不信任的感觉。 他开的药我是不会吃的。

第二, 要根据你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在这一点上, 千万要破除对医生的迷信。 医生不是神, 他们有许多时候连自己的病和他们家人的病都看不好。更为严重的事,医生门诊的一些设备存在着严重问题, 尤其是电子高血压检测器, 几乎所有门诊所的电子血压计都比手控血压计高出一个等级的误差, 这个等级至少在10个血压左右的偏差。他们是故意调高了血压计的标准参数。 我在生物学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已经30多年, 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个人经验。 任何科学设备都有一个标准参数系统。 这个参数系统决定这个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由于这样的安排, 所以几乎所有的病人在诊断时都会有血压偏高的记录。因而, 高血压病人是越看越多, 越看越严重。医生除了开药方, 别无选择。 所以, 这样的药是否该吃, 要看自己的感觉。我在那天诊断时,门诊所的电子血压计显示180/110. 回到家用自己的电子血压计测量的结果是135/85. 而且自我感觉没有高血压的症状。因而, 虽然医生给我开了治疗高血压的药,也去药房取了药,但是我还是决定不吃药。

第三, 要看是什么毛病。人类的毛病多种多样,有生理性的和感染性的。生理性的疾病包含遗传, 神经和新陈代谢系统紊乱,营养失调和中毒等生理活动失常的现象。 感染性的疾病属于外界病原体的侵染而引发的身体不适的反应。对于生理性疾病,几乎无药可救, 可能有三分之一可以自动痊愈。高血压属于生理疾病之一, 所以, 药物治疗是没有多少作用的。 这就是一旦吃药, 就要终生吃下去的真正原因。因而, 对于高血压病人来说, 要不要吃药一直是一个非常纠缠的顾虑。感染性疾病绝大多数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而康复。所以, 假如你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的,应该按照医生的处方按时吃药, 这对你绝对是有好处的。  

综上所述,要不要按照医嘱按时吃药要根据医生的水平和素养,个人的实际身体状态和疾病的性质来综合考量。假如你对医生不信任, 身体感觉与体检结果不一致,加上不是感染性疾病, 那么不按照医嘱按时吃药可能不会有很大的风险。 要是属于感染性疾病, 那应该坚决按照医嘱按时吃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3132-1097154.html

上一篇: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
下一篇:世界正进入一个人工智能管理运作的时代
收藏 IP: 71.208.135.*| 热度|

2 汪育才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