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新疆牧业与气候--天山南北话气象(24)
2021-4-5 09:43
阅读:4777

新疆牧业与气候--天山南北话气象(24)

第二章  新疆气象与人类活动 第8节   2021 04 05网络版

8 新疆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

新疆天然草地辽阔,牲畜种类多,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新疆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业和城郊畜牧业三部分组成。新疆年产可食鲜草五千多万吨,是畜牧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担负着全疆70%的牲畜饲养量和畜产品产量。2003年,新疆牲畜总头数5026.54万头(只),年产肉量115万吨。

气候与草地分布息息相关

新疆的盆地、山麓地区分布着大片平原草地,山区则形成了类型多样的山地草地。平原草地和山地草地之和,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一半,约8000万公顷,其中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为5000万公顷,平原草地占42%,山地草地占58%,为全国有效草地面积的1/4,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位居全国第二。

在牧草生长季节,山地气温随山体高度上升而递减,降水量则从山麓开始随山高的增加而增加,一直到“最大降水带”,再向上,降水量反而减少。于是在山体不同部位就形成了温暖干燥、温和干旱、温凉湿润等不同气候类型和相应的草地类型。

阿勒泰山和天山北坡降水比较丰富,从山前平原到海拔30004000米高度的高山依次发育着荒漠、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草甸、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等类型草地。准噶尔西部山地气候较湿润,多发育成山地草原草地;东部气候干热形成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地。天山南坡和帕米尔—昆仑山北坡气候干热,山地草甸草地除在降水较多的西段发育较好外,一般较差,面积也不大;而山地草原草地以及高山垫状植被和荒漠草原草地、荒漠草地发育较好,面积较大。

新疆有1700万公顷草地水热条件配合较好,为优良的草甸草地。其余草地水或热量不足,植被多为“旱生”和“短命”植物,属荒漠草原和荒漠类。新疆牧民长期以来把草地分成放牧场、刈草场(刈音yi, 刈草即割草)与放牧刈草兼用草场三大类,其中放牧场分布最广。而放牧场的利用又根据山体不同垂直地带的气候、饲草条件和牲畜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按季节划分为季节牧场。

新疆两季牧场的气候特点

冬春场和夏秋场,亦称冷季草场和暖季草场。这种牧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坡、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河流域。其中,夏秋草场在塔里木河两岸的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上,地势开阔而平坦,饮水条件好,草地为草甸,适宜夏秋季节放牧。7月平均气温1826℃,暖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5%。利用时间为6月初到10月底,约150天左右。冬春草场在地势较高,有逆温存在的阶地或胡杨林内,或分布在沙丘间有水草的地方,这里气候冬季比较温暖,1月平均气温为−15−5℃。利用时间为11月初到翌年5月底,约210天左右。

新疆夏牧场的气候特点

夏牧场分布在中、高山带,其海拔高度在准噶尔西部山地和阿勒泰山为12002000米,天山山区可上升到27003000米或更高。夏牧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十分凉爽,7月平均气温多在1015℃左右,水源充足,流水清澈。以草甸和草原植被为主的夏牧场,水草丰美,蚊蝇稀少,环境舒适,与干燥酷热和盆地相比,是清凉世界。那里牲畜长膘迅速,阿勒泰大尾羊平均增重250/天,最高达400/天,肉牛平均增重866/天,最高达1180/天。

新疆冬牧场的气候特点

冬牧场,牧民称“冬窝子”。主要分布在比较暖和的有逆温层的中、低山带的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与荒漠草地上,有的地区也存在于河谷平原或戈壁沙漠中。准噶尔西部山地巴尔鲁克山,其海拔高度约为10002200米,阿勒泰山、天山北坡多在1400米以下,天山南坡多在1800米以下,昆仑山北坡多在2900米以下。冬牧场的气候特点是,温暖、避风、向阳、雪少。冬牧场一般供水条件差,畜群饮水主要靠积雪,没有积雪的地方不能用作冬牧场。尽管冬牧场处于逆温层的温度最暖和的部位,但冬季温度仍然在−5−15℃,加之牧草枯黄,营养价值下降,草畜又不平衡,掉膘在所难免。

新疆春秋牧场的气候特点

春秋牧场介于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在北疆主要分布在各大山系的山前冲积平原,其海拔高度在准噶尔西部山地为6001000米,阿勒泰山麓为6001200米,天山北坡为10001500米。在南疆阿合奇一带主要分布在中山带以下,包括山地干旱草地、平原荒漠草地以及平原草甸草地等地区,海拔高度在28003000米左右。春秋牧场一般供水条件不好,降水量少,积雪薄,畜群饮水非常困难;春季气温回升快,牧草较早开始返青生长,畜群能及时吃到鲜草;秋季气温下降迅速,牧草已枯黄结籽,营养丰富,在夏牧场长壮了的牲畜又催了一次“肥”。

气候影响山地草地产草量

地形和气候的差异形成了相应的草地(产草量)。在阿勒泰山西南坡和天山北坡,在温和湿润的中山带形成的山地草甸,草地产草量最高,更高处因热量逐渐不足产量降低;向下因水分逐渐缺少,产量也随之下降。北疆地区从准噶尔盆地荒漠向南到天山北坡,向北到阿勒泰山西南坡的山地草甸草地,因水热状况的不同,每公顷产鲜草从600900公斤左右递增到45006000公斤,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因过于冷凉,产草量反而不及山地草甸草地。昆仑山北坡产草量也有类似的规律,但产草量、草层高度和覆盖度均不及天山北坡和阿勒泰山西南坡。

绵羊喜欢什么气候?

绵羊主要分布在温带。新疆的绵羊按产品类型可分为细毛羊、半粗毛羊、羔皮羊和肉用羊等。

新疆细毛羊属毛肉兼用型。主要产区在天山北坡和准噶尔西部山地,中心产区为伊犁地区。细毛羊性喜温和干燥气候,对高温干热气候适应性差,湿热气候对其生长也不利,最适宜半干旱的温和气候环境。

新疆的半粗毛羊以和田羊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若羌一带。产区气候条件干燥、炎热、多风沙,草场以荒漠类居多。和田羊对气温适应范围比较广,对水分条件要求也不严格,属冬冷夏热干旱型羊。

新疆有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区。羔皮羊抗干旱,耐炎热,适应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对荒漠和半荒漠草场有极强的适应性。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库车、沙雅、新和、阿瓦提、阿克苏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库尔勒、轮台、尉犁以及喀什地区的部分县。羔皮羊以羔皮为主要产品,是制裘的高级原料。



2.12 新疆细毛羊

新疆的肉用羊多属肉脂兼用型粗毛羊。优良品种有阿勒泰、巴音布鲁克和塔什库尔干大尾羊。阿勒泰大尾羊以体格高大,四肢强健,生长迅速,有较大的“脂臀”而著名,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地区。具有抗寒、耐热、耐粗饲的特点。适应冬季长、气温低、风雪多和长途转场放牧的严酷自然环境。

巴音布鲁克大尾羊抗寒、抗病力强,早熟,对高寒山区适应性强。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塔什库尔干大尾羊亦属肉脂兼用羊,该羊种由于长期放牧在30005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既有适应高山寒冷和缺氧的能力,又有攀登陡坡采食贫瘠草场等性能。

新疆细毛羊出类拔萃

著名的新疆细毛羊的故乡在新疆伊犁。在那里培育成的第一个细毛羊品种,号称“天山一枝花”。

新疆细毛羊毛肉兼用,由巩乃斯种羊场育成。育种工作始于1934年。1954年通过鉴定,并命名为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简称新疆细毛羊。产毛量高、毛质好,遗传性稳定,对改良全国粗毛羊向细毛方向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已在全国20余个省区推广繁殖。

新疆细毛羊主要依靠天然草地放牧,适于长途转移草场和登山远牧,冬春季节适当给予以补饲。生长发育快,夏秋增膘能力强。  

新疆细毛羊,头和脚非常短小,全身披满绒毛,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抗严寒、产毛多、体质结实健壮,遗传性稳定等品种特性。腹下毛拖至地面,毛丛结构良好,呈闭合型,毛绒呈有较小而密的半圆形弯曲。新疆细毛羊的毛,其细度、强度、伸长度、弯曲度、羊毛密度、油汗和色泽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用细毛羊的毛纺织出的各类毛纺或混纺织品,畅销国内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现在伊犁生产的“萨帕乐”牌优质羊毛已畅销全国。

新疆马与气候生态条件

新疆的伊犁马、焉耆马和巴里坤马都是国内优良品种,属乘挽兼用型,对气候生态条件的适应幅度较广。2003年新疆马的数量近百万只,占全疆牲畜总头数的2%。伊犁马主要产于伊犁地区的昭苏、尼勒克、特克斯、新源、巩留等县。适应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伊犁马体格高大,生产性能高。

2.13 伊犁马

焉耆马分平原马(盆地型)和大山马(山地型)两种生态型。平原马生活在10002000米的焉耆盆地中,气候温热干旱。大山马生活在2000米以上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气候比较温凉湿润,若在夏季炎热时期到平原盆地放牧,对迅速改变了的气候生态条件很不适应,死亡率高。

巴里坤马产于天山东段北坡巴里坤和伊吾两县。生活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区中,气候温和干旱,巴里坤马对这种山地生态气候条件有特殊的适应性,因而形成了粗壮结实、短小精悍的体质。

普氏野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新疆探险时发现的野生马被称为普氏马。20世纪普氏马在我国绝迹后又由国外引入,它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自2001年8月首次放野以来,已经有三批共55匹野马自由驰骋在“原生地”的戈壁荒漠上,野放野马的种群开始不断扩大,孕育在野外的第二代、第三代小马驹开始陆续诞生在野外。

经过六年的野放生活,曾经流离失所的普氏野马在它们的故乡——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普氏野马野生种群。野马已经逐渐远离了保护者的影响,开始了自由地生活。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三大、新疆第二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保护区面积14800平方公里,以保护荒漠半荒漠区动植物为主。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通过持续的跟踪发现:截至目前,完全野化生存的普氏野马已经繁殖了36匹小马驹,繁殖成活27匹,平均繁殖成活率达到70%。

骆驼对气候生态条件的适应性

新疆骆驼属双峰驼,产于南北疆盆地边缘和天山南北坡的荒漠、半荒漠地区。2003年总数为0.69万峰,占全疆牲畜总头数的1%。由于产地气候生态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疆型和南疆型两种双峰驼。北疆型体躯较大且粗壮,个体和产毛量均大于南疆骆驼,对严寒气候有很大的适应性,冬季在最低气温−52℃的富蕴仍有其足迹。南疆型骆驼体躯清秀紧凑,被毛较短,能适应干旱荒漠酷热的气候生态环境。夏季最高气温达47.6℃,仍可活动。驼毛蓬松,夏季能使汗液慢慢蒸发,降低体温;冬季能抗寒。骆驼的体温在清晨只有33.8℃,中午却可上升到40℃。利用这种体温的变化,在气温高时贮藏热量,夜晚用来抵御寒冷。骆驼耐旱、抗脱水,严重脱水的骆驼,可在10分钟内喝水120公斤,饮水后48小时全身细胞体液、血液可恢复到正常的含水量。骆驼78天不给水,失重达100公斤,照样吃下干草,这是其他牲畜无法比拟的。

2.14 新疆野骆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24-128034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