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新疆气象与健康--天山南北话气象(16)

已有 3682 次阅读 2021-3-5 10:26 |个人分类:天山南北话气象|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新疆气象与健康--天山南北话气象(16)

第二章  新疆气象与人类活动 第2节   2021 03 05 网络版 

2 气象与健康

天气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功能定义为健康的指标。疾病是健康的反面,在疾病缠身时,才感到健康的珍贵。

天气与气候是变化最多、最快、最显著的自然现象。它既赐予我们获得健康的有利条件,又因为变化常常引起疾病的发生。人体不同部位可以感受不同的气象要素刺激,皮肤和黏膜主要接受气温、湿度、降水、风、大气酸度、太阳辐射、雾等刺激;呼吸系统主要接受气温、湿度、风、气压、气溶胶及大气中一切化学物质的刺激;感官器官包括眼、耳、鼻可接受光线、气压、雾、气味等刺激。

由于天气与气候的原因引起的疾病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由于人体机能对天气与气候不适应而产生生理性失调所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三种不同情况:①急剧的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如一次强寒潮,温度可急剧降10℃以上,加上凛冽的寒风,就可能在人体的机能上引起反应。②特殊异常的天气、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疾病。中暑就是高温条件下的多发病。③在城市市区与工厂附近的空气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9521258日英国伦敦发生震动全球的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事后查明,这次事件导致人员大量死亡的原因是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引起病变所致。

二是细菌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的流行。由于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及其传播者(蚊、苍蝇等)都有其各自适应的气象条件,故这些流行病大都发生在一定的天气与气候条件下。例如,乙肝、脑炎多发生于夏秋季,麻疹、流脑、猩红热流行于冬春季,夏季则多引发霍乱、痢疾等肠胃病。

天气条件与心理健康

气象条件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要素。研究表明,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事件,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资料表明,1982年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究其原因是“厄尔尼诺”这种异常气象变化,引起全球范围的气候异常和天气变化,超越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发生坐卧不安、精神迟钝等症,意志薄弱者还会发出歇斯底里的哭叫声。

低温环境有利于形成较佳的心理状态,而高温或温度回升时,人的精神状态则容易产生波动和异常。精神专家研究发现,当气温较高或有暖流入侵使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叫喊骂人,摔打东西的情况显著增加,正常人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情绪变化。高温环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对较高。

气象要素与健康

天气变化伴随着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引起人们自我感觉的异样,例如,人们感觉到“骨头痛”、“困倦”、“烦躁”时,常常预示着要变天了,而患有关节炎的病人,则由于能预感天气变化,常被人趣称为“小气象台”。

气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常19℃-24℃是人体感觉最舒服的环境温度。夏季如果在33℃环境中工作2小时以上,人体“空调”――汗腺就开始启动,通过出汗散发积蓄的体温。当温度达到38℃,通过汗腺排汗就难以保证体温正常,不仅需急促“喘气”呼出热量,心脏也要加快工作,同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病理现象,俗称“中暑”。严重的还可以致人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气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生理方面:通常人体对气压的变化能够适应,如果短期内气压改变很大,人体就无法适应了,例如进入高山缺氧地区,就可能出现“高山反应”。

心理方面:在低气压环境中,体内压力与大气压失去平衡,会导致人体的心理发生变化。主要是产生压抑情绪使自律(植物)神经趋向于紧张,释放肾上腺素,引起血压上升、心律加快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湿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人体的影响与气温有直接关系。当气温适中时,湿度变化影响很小,在高温或低温的环境里,人体对湿度非常敏感。夏季,湿度增大,水气趋向饱和时,会压抑人体散热功能的发挥,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和烦躁。当湿度达到85%以上时,容易发生中暑现象。

太阳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太阳辐射是预防疾病、增进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自然因素之一。通常,它对人体健康产生良好作用。某些疾病,需要利用太阳辐射进行治疗,称为日光疗法。但太阳辐射过多、过强,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可引起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皮肤病等。在夏季当太阳辐射过强时,会使人发热烦渴、胸闷呕吐,还可引起日晒皮炎,皮肤红斑等,对眼睛的伤害也很大。

进入高山地区,那里的强烈的紫外线有害健康。

春季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

早春气候干燥,气温、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剧烈,容易发生伤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肺炎、咽喉炎、鼻窦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同时漂浮的花粉和飞扬的柳絮等,容易使人产生过敏反应,出现接连不断的打喷嚏、流清鼻涕等病症,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重者可诱发支气管哮喘、身体水肿等病症。这是过敏体质者接触花粉后引起的花粉过敏症。

冬春之交,气温回升,气候条件利于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麻疹等传染性疾病流行。儿童和中学生常成为攻击的对象。同时也要注意甲型病毒性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对人体的侵袭。

夏季高温天气增加患病率

夏天高温热浪是现代城市频发的气候灾害之一。高温容易出现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肾脏也有直接的损害,可导致人体水盐代谢失衡,造成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高温环境会加剧静脉血栓病情。此外,高温天气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主要表现为心烦气躁、思绪紊乱、爱发脾气。高温高湿的气候还会使人患偏头痛、胃溃疡、脑血栓及皮疹的几率升高。夏季阴雨天,人们感到抑郁不安,易激动或心烦意乱,同时也易引起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病症。天气炎热,导致某些致病微生物活跃,经水和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以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强,例如腹泻、霍乱、痢疾、疟疾等疾病增加。

秋季气候异常影响身体健康

秋天气候变化异常,昼夜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

秋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等肠道疾病多发季节,也是胃病的多发季节。受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如果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肠胃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秋天是哮喘病的多发季节。有哮喘病史的人适应能力弱,极易着凉、感冒,继而诱发哮喘;秋季空气干燥,草枯叶落,空气中过敏物较多,常引发哮喘病。

冬季是心脑血管病易发季节

冬天是心脑血管病的易发季节。尤其是早晨,身体在低温状态下,外围的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而且心脏负荷增加,脑溢血和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增多。其次冬季因排汗减少,水份摄取经常不足,血粘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血栓也容易形成,增加脑梗塞和心肌梗塞发作机会。此外,冬季容易引起患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气喘等。因此,心肌梗塞、脑溢血、中风等心血管病多在冬季发生。

冬天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大幅度减少,人们大部分时间呆在室内,容易产生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情绪感冒”,表现为情绪低落,工作无精打彩、失眠多梦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休息。另外,一些疾病患者(如冠心病、高血压、哮喘)在阴冷的冬季,常常会有一种凄凉的感觉,情绪低落。一些老年患者常常在心理上把冬季视为一个“坎”,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雾、霾天气与健康

有雾的时候,人在户外活动可导致胸闷、血压升高。雾滴中含有大量酸、碱、盐、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其浓度通常比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这些夹杂污染物的雾气一旦被人体吸入后,就会刺激人体的一些敏感部位,很容易引起咽喉炎、气管炎和结膜炎等疾病。

霾(音mai)是漂浮在空中的极微小的尘粒,它使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多出现于城市上空。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有害于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尤其是亚微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易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增强,导致传染病增多。霾也影响心理健康。阴沉的霾天气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情绪,使人精神郁闷,甚至情绪失控。

大雪对人体的影响

民间虽有“雪水是良药”的说法,但也不可忽视雪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工矿城市,由于大气污染严重,雪颗粒会吸收许多污染成分(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从而产生类似酸雨的“酸雪”。如果饮用了这样的“酸雪”,对健康的危害很大。

雪对健康直接的影响是雪盲症(又称“雪光性眼炎”),一般发生在雪后晴天、气温较低的白天。当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照射到雪体,反射到眼睛后,便有可能发生雪盲症,其症状是畏光、流泪、奇痒、刺痛、水肿等。

此外,降雪之前的云层覆盖,不利于污染物向高空排放,也不利于人体的呼吸健康;而降雪后的大幅度降温(通常所说的“雪后寒”),也会给人体带来不适,容易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

寒潮容易引发的疾病

寒潮发生时通常伴有剧烈的降温、大风、雨雪或冻雨。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和偏头痛等疾病。严寒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和内分泌机能失调可引起免疫反应的异常,常常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气温下降后,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活跃,老人和儿童的机体免疫力下降并且呼吸道粘膜抗病能力降低,病原微生物容易入侵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并诱发其它疾病。

沙尘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首先会引起人体各种症状,如流鼻涕、流泪、咳嗽,以及气短、乏力、发热、盗汗等反应,这些多为短期症状。不过,有时反应也会严重,特别是首次或突然大量接触高密度沙尘时,可表现为胸痛、胸闷、头痛、头晕等症状。

沙尘中的浮尘,通常被称为“可吸入微粒”,其粒小体轻,因而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能侵入人体肺泡,并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持续不断地被人体吸入会导致慢性鼻炎和慢性气管炎,进入肺部的颗粒物可导致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并进一步引起多方面的危害。长期生活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中,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导致呼吸系统的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疾病患病率增加。

沙尘暴多发季节,人体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丢失,造成皮肤粗糙。尘埃进入毛孔后易发生堵塞,若去除不及时,可能会引起痤疮,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发生各种过敏性皮炎及皮疹。

气候变化与健康

目前的气候变暖,使极端天气事件出现机会加大,它加剧空气污染,致敏原疾病增加,危害人类健康。

气候变化首先导致了极端高温、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约有60万人死于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其中95%发生在贫困国家。这些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也通过住所毁坏、人口迁移、水源污染、食物缺乏、传染病流行等途径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化也会使大气污染更加严重,从而影响人体健康。例如气候变暖加速了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增加了大气中的光化学氧化剂,使人体呼吸系统疾病和眼睛炎症的发病率升高。

气候变化还通过影响食物安全性、虫媒传播疾病、经水传播的传染疾病等方式间接影响人类健康。气温升高将提高传播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的蚊类的繁殖能力,并缩短病原体在生物媒介内的生长周期。

奇妙的“空气维生素”

   研究人员发现雷电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晴日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负氧离子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医学家把负氧离子引进病房。发现,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控制在91的时侯,对哮喘、烧伤、溃疡以及其它外伤的治疗有利。

上述比例还可使室内细菌减少,有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作用,同时,对过敏性鼻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皮炎、枯草热、关节痛等病症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生活气象指数与我们息息相关

目前流行的“生活气象指数”预报是以气象要素未来的短期变化为主线,综合分析气象条件变化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做出科学量化,且为群众乐于接受的生活环境气象预报。

常见的城市生活气象指数涉及居民生活、市政保障、医疗保健、环境污染、商业活动、旅游服务、公共安全等。

居民生活气象指数,有紫外线指数、花粉浓度、人体舒适度、体感温度、穿衣指数、晨练指数、热浪指数、风寒指数、寒冷指数、炎热指数、晾晒指数、霉变指数等。

城市生活保障方面,有供水指数、空调开机指数(供电)、供暖指数等。

医疗气象指数,有中暑指数、感冒指数、冻伤指数、呼吸道疾病气象指数、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消化道疾病气象指数等。

环境污染气象指数,有空气质量等级、空气污染指数、污染扩散指数、大气清洁度、负离子气象指数等。

商业气象指数,有商场客流气象指数、空调销售指数、啤酒气象指数、冷饮气象指数、洗车气象指数、旅游气象指数,有景区客流指数、登山气象指数、滑雪气象指数、游泳气象指数预报、钓鱼气象指数等。

公共安全气象指数,有防火气象指数、火险等级、干燥指数、交通安全、行车安全指数、公路通行气象条件等。

众多气象服务指数中以紫外线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空气污染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等尤为重要。

紫外线辐射强度是指白天正午时间太阳光中的紫外辐射对人体的皮肤、眼睛等可能造成的损坏程度,过度的太阳照射可能损害皮肤和眼睛,严重可能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

人体舒适度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组合下人体的舒适感觉,一般认为以70%80%的人感觉为判断标准。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稀释、聚积、清除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逆温层、大雾天气等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状况严重,应避免室外活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24-1275091.html

上一篇:西北科學考查團與空軍氣象(2)
下一篇:R平方达到0.996的线性关系(气温-相对湿度的小时平均值)
收藏 IP: 110.152.210.*| 热度|

9 檀成龙 杨学祥 晏成和 尤明庆 周少祥 赫荣乔 范振英 孔智光 晏丽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