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
稀鼻涕就是一种人工“降水”?!
2019-1-30 20:30
阅读:3536

稀鼻涕就是一种人工“降水”?!

张学文,20190130

    今天午休起来又流稀鼻涕,这烦人可又几乎天天如此。确实,对我来说这是“常规”,不过,过了3分钟,这个现象就消失了。

    难道流稀鼻涕是病?那它为什么仅出现在特定的起居阶段,过俩3分钟一切又正常了?!

这是一个应当去医院请医生解答的问题,还是一个让物理学帮助分析的问题?

我过去就此写过两个博客(附后),在那里我提出应当研究鼻涕物理学。现在我要把过去的认识再综合、提高于下:

1.       鼻孔不仅是人吸入空气的通道,也是人排除体内没有用的气体的主要通道。

2.       我们不能象小学教科书那样简单地认为人仅仅吸入了他需要的氧气而没有吸入氮气等的其他气体:鼻孔吸入的气体中主要有无法利用的氮气,而且吸入的氧气也仅是有一小部分被利用了。所以人在获得需要的氧气的同时也被迫吸入了不能用的大量气体,而这些气体必须排除体外。这就是呼吸过程中的“”的作用:排出没有利用的气体,这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也包括人体活动形成的水汽等等。

3.       注意,人排除的气体的温度应当是与体温一致的,36。这提示:人呼出的“气体”中包括饱和的水汽。可它们遇冷(温度较低的鼻腔)形成凝结水。这些在鼻孔处形成的凝结水,混合了鼻孔在吸气过程截留的空气中的杂物,就形成了“稀鼻涕”。

4.       照此说来“稀鼻涕”不是人体内本来存在的废弃液体,而且它们必须从鼻孔排出。“稀鼻涕”是人体内的水汽在人呼出氮气等气体时在鼻孔处临时发生了物理学的“相变”变成的液体,而且它混合了鼻孔在吸气时截留的微粒。

5.       睡眠时人的呼吸量小,醒来以后呼吸量突然增加,鼻子对此的反映慢,而鼻孔的大小会影响呼出气体的状态变化与凝结。

6.       闲话:物理学者应当参与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20180131注:贡有成的留言【2】的提示:呼出的是水汽饱和的空气,含水43.6g/m3,在低温空气中能看出“白汽”,我认为很好。我们确实应当把流稀鼻涕与北方人在室外呼吸时,嘴里冒白气联系起来分析:它们都是人体呼出的废气中的饱和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而立刻形成的水分凝结现象。

---

后面是我过去的两个有关博客

 

向物理和医学专家请教“鼻涕”是流出来的还是就地凝结形成的?

张学文,2012/8/3

今天变天,我又感冒了,结果是鼻涕不断。于是我的一个老问题又出来了:

那些稀鼻涕是积存在肺部的液体(有用的,或者无用的)在压力的作用下而从肺部流到鼻子的吗?

或者;

它仅是肺部里的含水量很高的气体,在呼气时被排出体外;结果是在鼻腔处水汽遇冷凝结,或者减速而沉淀成为鼻涕?

照我分析应当是在鼻子那里减压,膨胀,遇冷而凝结的,不是肺里本来就存在鼻涕。这其中也包括类似河流的泥沙在流速减少时的泥沙沉淀过程,即原来是肺部的小水滴在鼻子处的沉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98564.html 

 

鼻涕物理学

20081109,张学文

旁白1:今天博客上有屁生物学,塔灰物理学二文,我现在再凑个鼻涕物理学。先说明我对生物学是一窍不通,下面的话就是小学生的问题了。

不必讳言,大家都流过鼻涕。我的问题是:

1.      鼻涕是人体内本来就有的,还是在特定的情况新生成的?它是从胃里流出来的?还是从肺里流出来的?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      如果是从人体内流出来的,它是在什么力量的作用下流出来了,它符合流体力学吗?为什么?

3.      鼻涕的成分中是否有我们吸空气时,截留的空气中的某些物质?(如灰尘,其截留服从什么规律,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4.      鼻涕是否是呼出的空气的凝结物?其形成的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是什么?

5.      单位时间形成的鼻涕的数量与那些因素有关?

6.      鼻涕的成分与那些因素有关?

7.      鼻涕对人体健康状况有提示意义吗?能通过检查鼻涕而知道人生了什么病吗?

8.      过去是否有关于鼻涕的研究、论文、专著?

 

旁白2:我认为这些问题值得研究,我估计它也可以是我们没有很好研究的一种凝结现象,气体中的一部分物质的凝结现象,就像空气中的水分凝结为雨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46029.html 



收藏分享修改| 删除|


当前推荐数:
1 推荐人: 孙学军

窗体顶端

推荐到博客首页

窗体底端

发表评论评论 (3 个评论)

http://blog.sciencenet.cn/uc_server/images/noavatar_small.gif?v=

IP: 75.45.142.*   删除 回复 |赞[3][游客]siccashq   2008-11-9 14:35

这种分泌物确实研究的人少 :)

http://blog.sciencenet.cn/uc_server/images/noavatar_small.gif?v=

IP: 58.198.85.*   删除 回复 |赞[2][游客]rural   2008-11-9 13:33

很有想法,我小时候考虑过这个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uc_server/images/noavatar_small.gif?v=

IP: 210.73.1.*   删除 回复 |赞[1][游客]值得研究   2008-11-9 12:39

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搞得好可能得Ig诺贝尔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学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24-11599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