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高等量子力学教材推荐 精选

已有 25614 次阅读 2011-1-12 00:0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书评, 反面教材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salemon [2011-1-11 22:54:07] ip:221.1.175.*   
NeiL,请你推荐几本你认为好的高量教材。谢谢 

————————————————————

Neil反面教材:

一、你要告诉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高量教材不要读太多,数量最好控制在3本以内,但是至少有1本你要精读,因为这是基础。

欧洲,美国,俄罗斯那边读研究生都要求学生“精读”一本量子力学教材(注:这个要求不是硬性规定的那种要求,而是一种学术传统的要求),可是国内太浮躁,什么书都读不精就拉出去干活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垃圾论文全球第一的原因之一。

二、我推荐一个配置,这个配置是我根据自己以及别人的经验总结的,仅供参考:

1、《Modern Quantum Mechanics》,作者:Sakurai,段三复

说明:这本书写得非常棒,细节处理得完美无缺,可以用来纠正你在读本科时老师在量子力学课上教给你的一些错误的概念和细节,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的老师在本科时教给你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规范且正确的,那么你应该庆幸,因为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真的是太tnd罕见了

啊,大伙请原谅我说实话吧。

Sakurai一生写的两本书都非常NB,一本是MQM,另一本是Advanced Quantum Mechanics,后者是场论书,却是先完成的。遗憾的是他后写的这本MQM只写了三章就出车祸挂掉了,而他的朋友段三复续写的后四章读起来明显不如前三章给力。

所以我推荐的是这本书前三章必看,第四章也最好看了,后面选看。

当然选看并不是说后面的东西不重要,我一个研究生同班同学把全部七章的内容认认真真的啃了,之后根据第七章的内容发了一篇PRA,我只啃了前四章,什么都没发,悲剧。

2、Shankar的《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说明:一本极为优秀的教材,这本书写给那些因为自己是物理系出身而在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数学功底不够,总在内心深处想多补补数学再去学习量子力学的人们

这个说明够直白了吧?

要我说这本书就是你应该去精读的书。

3、Landau的《Quantum Mechanics》

说明:前些日子因为会议的关系,兄弟我有幸和Fang的妈妈,还有Fang的本科同学姚望姚老大一同吃饭,席间我忽然想起当年BBS上流传的那句Fang的名言:“Landau的QM前三十页天下第一。”再想想这句话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时间过得真快。

不过这句话还是没错,Landau的QM,前三十页就是天下第一,谁看了谁知道。

当然如果你希望能把这本书一次性啃完,那你就太冲动了,建议你买一本回家摆着,先把前三章看了,剩下的以后慢慢看。

4、我不会推荐你去读Dirac的原理的,因为这是一本大后期的书。不是说它不好,它很好,很牛逼,但是读研究生这几年的时间很宝贵,如果你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弄懂这本书上,那么结果很可能是你既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掉这本书,同时也没能整出几篇好文章,结果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离开了物理

事情就是这么现实,有很多前人的教训在里面(当然前人也包括我),所以你最好精一点,忍忍,把这书留着等你将来毕业找到工作,确定自己能够继续做物理再慢慢看。

相扑选手不是一天吃成的

5、“现在做物理,工作真tmd难找,大学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得有教授死了才招人,而且要招人都是指定的,如果他想招的人不去,他就不招了,你想当替补,没门儿。就算美国三流大学的物理系,也是宁肯倒闭都不愿意随便招你进去”——这是我一位好兄弟前几天给我打越洋电话时抱怨的话,这段话告诉我们:

不要以为读物理就是静下心来读书,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存在着极为残酷的竞争,在这个行业中,每十个人里只有一个人能找到工作,而能否找到工作的条件,并不是你是否读过Dirac的书。

你的明白?

6、就扯这么多吧,最后借机会发一句感慨:我无比怀念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光,真的很怀念。



读书荐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00147-403537.html

上一篇:停博一段
下一篇:很怀念吴飞鹏老师
收藏 IP: .*| 热度|

10 赵亮 马红孺 刘全慧 薛海斌 刘颖彪 柳东阳 王萌杰 李宇斌 黄锦芳 dashito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