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推介一组(共30余篇)安全信息学/安全情报学文章

已有 2883 次阅读 2019-2-23 10:5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推介一组(共30余篇)安全信息学/安全情报学文章

 

 

王秉|文

 

(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近期(主要集中在2018年),针对解决安全管理(特别是安全决策)中的安全信息不完备(缺失)问题,进而实现实践层面的新时期的一系列安全管理新目标——“数据驱动—情报主导—智慧安全—精准安全”,以及理论层面的安全信息学/安全情报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面向安全管理,笔者主笔或参与开展了一系列安全信息学/安全情报学研究文章,现将已经刊出的系列文章集合分享于此,供感兴趣的读者查阅和批评指正,谢谢!还有5~6篇尚未刊出或正在投稿中,后期逐渐更新补充。

 

NO 1.

Evidence-based safety (EBS) management: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safety management (SM)

摘要Introduction: In safety management (SM),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an effective safety decision based on the reliable and sufficient 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 However, many SM failures in organizations occur for a lack of the necessary 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 for safety decision-making. Since facts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and found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more efforts to seek the best evidence relevant to a particular SM problem would lead to a more effective SM solution. Therefore, the new paradigm for decision-making name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 can hol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M, because it uses the current best evidence for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Methods: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SM approaches and an analysis of reasons why we need new SM approaches, we created a new SM approach called evidence-based safety (EBS) management by introduc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to SM. Results: It was necessary to create new SM approaches. A new SM approach called EBS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basic questions of EBS such as its definition and core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Moreover, the determinants of EBS included manager's attitudes towards EBS; evidence-based consciousness in SM; evidence sources; technical support; EBS human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dividual attributes. Conclusions: EBS is a new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SM. Of course, further research on EB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make EBS a reality.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ur work can provide a new and effective idea and method to teach the practice of SM. Specifically, EBS proposed in our study can help safety professionals make an effective safety decision based on a firm foundation of high-grade evidence.

文献来源Wang B, Wu C, Shi B, et al., Evidence-based safety (EBS) management: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safety management (SM) [J].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17, 63 (2) :21-28.

 

NO 2.

Using data-driven safety decision-making to realize smart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basic questions and their answers

摘要Introduction: In safety management (SM), it is important to make an effective safety decision based on the reliable and sufficient 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 However, many SM failures in organizations occur for a lack of the necessary safety-related information for safety decision-making. Since facts are the important basis and found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more efforts to seek the best evidence relevant to a particular SM problem would lead to a more effective SM solution. Therefore, the new paradigm for decision-making named 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 can hold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M, because it uses the current best evidence for effective decision-making. Methods: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 SM approaches and an analysis of reasons why we need new SM approaches, we created a new SM approach called evidence-based safety (EBS) management by introduc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to SM. Results: It was necessary to create new SM approaches. A new SM approach called EBS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basic questions of EBS such as its definition and core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Moreover, the determinants of EBS included manager's attitudes towards EBS; evidence-based consciousness in SM; evidence sources; technical support; EBS human resourc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dividual attributes. Conclusions: EBS is a new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SM. Of course, further research on EB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make EBS a reality.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ur work can provide a new and effective idea and method to teach the practice of SM. Specifically, EBS proposed in our study can help safety professionals make an effective safety decision based on a firm foundation of high-grade evidence.

文献来源Bing Wang, Chao Wu, Lang Huang, Liangguo Kang. Using data-driven safety decision-making to realize smart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basic questions and their answer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210: 1595-1604.

 

NO 3.

Big-data-driven safety decision-mak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Safety data and information are the most valuable assets for organizations’ safety decision-making (SDM), especially in the era of big data (BD). In this stud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DM based on BD, known as BD-driven SDM, was developed and its detailed structure and elements as well as strategies were presented. Oth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tributions include: (a)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eta-process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 of BD-driven SDM, (b) the design of six types of general analytics and five types of special analytics for SBD min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safety management applications, (c)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D-driven SDM, and (d) the discussion of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in this research as well a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re of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BD-driven SDM.

文献来源Huang L, Wu C, Wang B, et al. Big-data-driven safety decision-mak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Safety Science, 2018, 109: 46-56.

 

NO 4.

A new paradigm for acciden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摘要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has spawned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and has transformed the outlook of numerous field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imilarly,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ields of safety science, the area of accident investigation also has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leveraging Big Data to its advantage. With this in mind,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cident investigation were analyzed. Then, the definition of Safety-related Big Data (SRBD) was analyzed, and a four-layer pyramida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SRBD, Safety Information (SI), Safety Law (SL), and Safety Knowledge (SK)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is,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accident investigation paradigm based on SRBD was proposed. Moreover, the opportunities offered by the proposed new paradigm were argued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tools,’ ‘inputs,’ and ‘constraints.’ Lastly, the proposed paradigm was applied in a cas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paradigm can provide a novel method for acciden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presented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great expectations for accident investigation in the era of Big Data.

文献来源Huang L, Wu C, Wang B, et al. A new paradigm for acciden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era of big data[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2017, 37(1): 42-48.

 

NO 5.

安全情报概念的由来、演进趋势及涵义

——来自安全科学学理角度的思辨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问题是当前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大众及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而安全情报是保障安全的必用之宝,故安全情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 /过程]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思辨法,从安全科学学理角度出发,论证基于安全科学视角解读与界定安全情报概念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探讨安全情报概念的由来与演进趋势,并分析安全情报的涵义。[结果/结论]从安全科学学理角度看,从安全信息到安全情报的安全管理新认识是提出安全情报概念的根本动力,安全情报概念的总体演进趋势是从分散到统一。同时,从系统安全学角度看,安全情报是指所有影响系统安全行为的安全信息。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情报概念的由来、演进趋势及涵义——来自安全科学学理角度的思辨[J].图书情报工作, 2019, 63 (3):45-53.

 

NO 6.

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ILSM):依据、涵义及模型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管理是备受当今社会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而安全情报旨在支持和服务安全管理,对安全管理具有统领与引导作用。因此,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运用理论演绎方法和思辨研究方法,结合情报科学与安全科学(特别是安全管理学)理论与知识,分别从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两个层面出发,探讨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的建立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的涵义,并构建和解析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两个基本模型(即概念模型和实施模型)[结果/结论]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方法的建立具备坚实的基础依据,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是指运用安全情报统领和引导安全管理全局全过程,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的概念模型和实施模型可为其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总体理论和方法指导。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情报主导的安全管理(ILSM):依据、涵义及模型[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8[2019-02-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190111.1602.004.html.

 

NO 7.

一种安全情报的获取与分析方法:R-M方法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情报是安全管理的支撑、关键点和必备要件。因此,安全情报获取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基于安全管理角度,论述安全情报的获取与分析进路。其次,根据安全管理视角下的安全情报的获取与分析进路,提出安全情报获取与分析的风险管理(R-M)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R-M方法的具体实施。最后,讨论R-M方法的定量化。[结果/结论]研究发现,R-M方法强调安全情报的获取与分析应立足于安全管理本身开展,其从风险模块管理模块”2方面出发获取与分析安全情报,其既可实现安全情报的全面获取与分析,亦可为安全战略选择和制定提供有效的服务与支撑。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一种安全情报的获取与分析方法:R-M方法[J/OL].情报杂志:1-6[2019-02-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90109.1112.010.html.

 

NO 8.

安全情报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情报工作对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而安全情报系统是开展安全情报工作的组织保障和实体基础。因此,开展安全情报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首先,根据情报系统的一般特点与功能及安全管理的自身特点,分析安全情报系统的内涵,并提出安全情报系统的定义。其次,根据安全情报的定义与内涵,构建与解析理论层面的安全情报系统的总体模型。最后,构建与解析理论层面的安全情报流程实施系统的子系统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安全情报系统是安全管理系统与情报系统进行整体配合与有机协调的一种新型的安全管理系统与情报系统,其基本框架可归纳为"一个组织、一个情报源、两个机构、两大系统及三大网络"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情报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01):13-19.

 

NO 9.

安全情报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机理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而安全情报是安全管理的支撑、关键点和必备要件,故安全情报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机理及价值探讨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首先,从对安全管理的情报反思切入,探讨安全管理视域下的安全情报含义,以及情报视角下的安全管理本质。其次,为明晰安全情报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机理,构建与解析安全情报安全管理行为”(SI-SMB)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效用函数与相关数理知识等,建立安全情报在安全管理中的价值分析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从情报视角看,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安全管理者运用安全情报实施安全管理行为。此外,从安全管理学学理与情报学学理角度出发,面向整个安全管理领域和过程,所开展的安全情报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机理及价值研究,可为情报视域下的安全管理研究实践提供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情报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机理及价值分析[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8[2019-02-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181016.0911.002.html.

 

NO 10.

一种基于安全信息的安全行为干预新模型:S-IKPB模型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信息是对人的安全行为具有控制作用的元素。因此,开展基于安全信息的安全行为干预新模型的研究科学可行,其对安全行为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扼要解释安全信息、安全行为与安全行为干预3个基本概念。基于此,借鉴设计科学的基本方法步骤,构建一种基于安全信息的安全行为干预的理论模型,"安全信息安全知识安全认识安全行为(S-IKPB)"模型,并解析其理论层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S-IKPB模型实施的基本要素与方法。[结果/结论]研究发现,S-IKPB模型的中心思想是运用安全信息控制安全行为主体的安全行为,其应用实施的基本要素是S-IEC要素,其应用实施的基本方法是S-BCCEI模式。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黄浪.一种基于安全信息的安全行为干预新模型:S-IKPB模型[J].情报杂志,2018,37(12):140-146..

 

NO 11.

安全情报学建设的背景与基础分析

摘要[目的/意义]近年来,安全情报研究已成为情报学科与安全学科领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延伸点,安全情报学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探讨安全情报学建设的背景与基础,对于安全情报学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深远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运用理论思辨方法,依次从背景(具体包括学科背景与实践背景)与基础(具体包括哲学基础、实践基础与理论基础)两方面出发,深入论证安全情报学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条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安全情报学建设具有必然的背景条件和深刻的基础条件,安全情报学是一门势在必建的情报学科与安全学科的新的学科分支。总之,安全情报学建设正当时。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情报学建设的背景与基础分析[J/OL].情报杂志:1-9[2018-10-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80920.1015.008.html.

 

NO 12.

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I—SB)系统安全模型的构造与演绎

摘要[目的/意义]从系统与系统安全信息相结合的新视角出发,开展安全信息安全行为 (SI—SB) 系统安全模型的构造与演绎研究,对明晰系统内的安全信息传播过程及系统安全信息缺失对系统安全的影响,进而创新系统安全管理研究与实践的思路、依据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方法/过程]选取从系统与系统安全信息传播相结合的角度,根据申农通信模型与主要的系统安全行为活动,构造SI—SB系统安全模型,并解释其关键构成要素的含义。同时,深入分析SI—SB系统安全模型的基本内涵、延伸内涵与应用前景。[结果/结论]研究发现,SI—SB系统安全模型主体由系统安全信息(SI)空间与系统安全行为(SB)空间2大部分构成,该模型可阐明系统安全信息的传播机理和系统安全信息缺失的形成机理、分类、成因及负面影响。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I—SB)系统安全模型的构造与演绎[J].情报杂志,2017,36(11):41-49+98.

 

NO 13.

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论纲

摘要[目的/意义]开展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基本架构的研究, 对构筑清晰严谨的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理论体系及促进系统安全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指导系统安全信息化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根据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的内涵与研究观, 详细论证开展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的缘由, 并提出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的2条理论假设。同时, 运用逻辑推理方法, 梳理并推导出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的12个核心概念和5条公理。并在此基础上, 构造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逻辑架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 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逻辑架构为未来的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实践绘制了一幅科学严谨的发展蓝图”, 有利于引导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理论研究从零散化走向体系化”, 有利于指导基于安全信息视角构建科学严谨的系统安全学理论体系。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信息视阈下的系统安全学研究论纲[J].情报杂志,2017,36(10):48-55+35.

 

NO 14.

安全信息学论纲

摘要[目的/意义]在当今信息时代, 安全信息学已成为安全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领域势在必建的分支学科,目前该学科已初步形成, 其学科基本框架研究对促进安全信息学研究、实践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学科建设高度,充分论证创立安全信息学的缘由, 并深入探讨安全信息学的10个学科基本问题, 即学科名称、学科定义、学科内涵、学科属性、学科基础、学科外延、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结果/结论]结果表明, 建构安全信息学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与充分的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既可为安全信息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亦可为安全信息学研究与发展提供清晰严谨的整体性框架, 有利于促进安全信息学研究实现规范化系统化”, 有利于指导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信息学论纲[J].情报杂志,2018,37(02):88-96.

 

NO 15.

循证安全管理学:信息时代势在必建的安全管理学新分支

摘要[目的/意义]循证安全管理是有效解决安全管理过程的安全信息缺失问题的新方法, 是弥合安全管理科研与实践鸿沟的新范式。显然, 以循证安全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循证安全管理学, 理应是当今信息时代势在必建的安全管理学新分支, 其学科基本框架研究对促进循证安全管理学研究、实践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学科建设高度, 提出循证安全管理学的定义, 并分析其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 分别深入论证创立循证安全管理学的现实层面与理论层面的依据, 并重点探讨循证安全管理学的4个主要学科基本问题, 即学科目的、学科价值、学科性质与学科内容。[结果/结论]结果表明, 建构循证安全管理学具有坚实而充分的现实依据与理论依据, 本研究既可为循证安全管理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 亦可为循证安全管理学研究、实践与发展提供清晰而严谨的宏观整体框架, 有利于指导建构完善的循证安全管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循证安全管理学:信息时代势在必建的安全管理学新分支[J].情报杂志,2018,37(03):106-115.

 

NO 16.

基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

摘要[目的/意义]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出发开展系统安全行为模型研究, 对明晰安全信息与安全行为之间的互为关系及促进系统行为安全管理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对提升系统行为安全管理水平与促进系统安全管理实现信息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根据信宿处理信息的一般步骤, 构造安全信息处理的“3-3-1”通用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事件链原理, 构建系统安全行为模型。同时, 根据所构建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 运用回溯性分析方法, 提出系统安全行为失误分析及防控方法, 并分析其完整的实施步骤。[结果/结论]研究发现, 安全信息处理的“3-3-1”通用模型的主体部分是系统之中的安全信宿处理安全信息的主体过程, 其可阐明安全信息对系统之中的安全信宿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可阐明个体人、组织人与系统3个层面的安全行为作用机理, 并可根据它提出系统安全行为失误分析及防控方法。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黄浪.基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J].情报杂志,2017,36(09):119-126.

 

NO 17.

安全信息视域下FDA事故致因模型的构造与演绎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信息视角是研究事故致因机理的重要视角之一。开展安全信息视域的事故致因模型, 对弥补传统事故致因模型所存在的缺陷, 以及促进事故致因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从安全信息角度出发, 以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知识为基础, 根据系统安全行为链和逻辑学理论, 构造新的事故致因模型, FDA (Forecast-Decision-Action) 事故致因模型。基于此, 分别详述FDA事故致因模型的3个事故致因子模型, F1D1A1事故致因模型、F2D2A2事故致因模型与F3D3A3事故致因模型的基本内涵, 通过逻辑推导得出FDA事故致因定理与FDA系统行为安全定理, 定位FDA事故致因模型中的事故原因构成, 并扼要分析FDA事故致因模型的典型应用。[结果/结论]结果表明, FDA事故致因模型是由呈横纵向排列的事故致因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事故系统, 其表明完整的事故致因模式由3条事故致因子链和1条事故致因主链构成。此外, 其在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及安全信息化管理或监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信息视域下FDA事故致因模型的构造与演绎[J].情报杂志,2018,37(04):120-127+146.

 

NO 18.

安全信息行为研究论纲:基本概念、元模型及研究要旨、范式与框架

摘要[目的/意义]在当今信息时代, 安全信息行为研究在系统安全行为管理方面具有十分广泛而良好的应用前景。[方法/过程]运用类比法, 借鉴信息行为相关研究, 以已有安全信息行为相关研究为基础, 首次正式提出11个安全信息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 并运用数理逻辑方法表示各基本概念。基于此, 系统阐释安全信息行为的元模型及研究要旨、范式与框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既可为安全信息行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亦可为安全信息行为研究提供清晰严谨的研究框架, 有利于引导安全信息行为研究从零散化走向集成化”, 有利于指导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行为的理论框架。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信息行为研究论纲:基本概念、元模型及研究要旨、范式与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01):43-49.

 

NO 19.

安全信息素养:图情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信息素养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问题研究, 对开辟图情科学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新的研究领域 (即安全信息素养研究领域),以及信息素养研究纵向横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安全行为干预与安全素养促进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安全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定义, 首次正式提出安全信息素养概念。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出发, 系统阐释安全信息素养的基本构成要素、研究对象、评价路径, 以及安全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基本策略。[结果/结论]研究发现, 安全信息素养作为安全行为干预及安全素养促进的关键点, 应是图情科学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安全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及其基本问题研究可为未来安全信息素养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信息素养:图情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7[2018-07-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180301.1030.008.html.

 

NO 20.

科学层面的安全管理信息化的3个关键问题思辨

——基本内涵、理论动因及焦点转变

摘要[目的/意义]在信息时代,安全信息是通往安全的必经之路,安全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前及未来安全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工作重点。显然,选取科学层面的安全管理信息化的3个关键问题(即基本内涵、理论动因及焦点转变)开展深入研究,对促进安全管理信息化研究实践科学正确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首先,解析科学层面的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依次分析安全科学的学科内涵转变、安全科学的学科模式转变及智能化时代的安全科学三者与安全管理信息化之间的关系,系统探讨安全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动因。最后,根据系统安全信息的“长尾”理论,探讨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关注焦点转变。[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安全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科学安全管理和改善安全管理水平的必需而重要途径,系统安全科学是安全管理信息化形成的理论先导。此外,从安全信息本身看,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关注焦点将逐渐从伤害型安全信息转向全源安全信息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科学层面的安全管理信息化的三个关键问题思辨——基本内涵、理论动因及焦点转变[J].情报杂志,2018,37(08):114-120.

 

NO 21.

安全信息供给:解决安全信息缺失的关键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信息缺失问题普遍存在于安全管理领域, 而安全信息供给不充分是安全信息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显然, 开展安全信息供给研究对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方法/过程]立足于中观与宏观层面, 主要从理论角度出发, 系统探讨安全信息供给的类型、内容、必要性、重要性及特殊性。在此基础上, 构建安全信息供给的理论模型框架, 并分析其内涵。[结果/结论]安全信息的有效供给是解决安全管理中的安全信息缺失问题的关键, 安全信息供给的若干基础性问题研究既可促进理论界与实践界对安全信息供给问题的关注, 又可为后续安全信息供给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基本框架。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安全信息供给:解决安全信息缺失的关键[J].情报杂志,2018,37(05):146-153.

 

NO 22.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国际研究进展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典型文献分析

摘要[目的/意义]信息时代,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关注,但它仍是一个相对新的研究主题。 显然,回顾与分析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献,既可进一步深化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实践工作,亦可对国内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产生重要启示。 [方法/过程]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典型文献进行多维总结与深度分析。 [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目前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缘由、开发依据、总体理论框架与筛选评价等方面。 在国内,科学层面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相关研究可为国内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研究进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典型文献分析[J].情报杂志,2018,37(11):146-153.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80808.1343.002.html.

 

NO 23.

一种基于证据与风险的系统安全管理新方法:ERBS

摘要[目的/意义]在当今信息时代,系统安全管理所需的信息(证据)日益丰富,将循证安全管理理念引入系统安全管理,是信息时代创新系统安全管理方法与提升系统安全管理效果的新的有效思路。[方法/过程]根据管理依据的不同,将现行典型系统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分类,并指出它们的缺陷及其改进路径。其次,分析系统安全管理方法之基于风险的安全(RBS)管理方法的优点,及循证安全管理理念引入系统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将循证安全管理理念引入系统安全管理,且使其与RBS法有效融合,提出一种系统安全管理的新方法,即基于证据与风险的安全(ERBS)管理方法。最后,从理论层面出发,系统剖析ERBS法的含义、优点、证据的内涵及其来源、决策逻辑和实施步骤。[结果/结论]现行系统安全管理方法的致命缺陷是管理依据的可错性,ERBS法是信息时代一种主要基于最佳安全信息(证据)实施RBS法的系统安全管理的新范式和新方法,其在理论上具有极高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文献来源:王秉,吴超.一种基于证据与风险的系统安全管理新方法:ERBS[J/OL].情报杂志:1-7[2018-10-1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80802.1214.010.html.

 

NO 24.

安全情报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安全人员的必备素养

摘要[目的/意义]安全情报素养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研究,对开辟图情科学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新研究领域(即安全情报素养研究领域),以及对安全素养促进和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安全情报素养的必要性,基于安全信息素养与情报素养的定义对安全情报素养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并明晰其与安全信息素养的区别;之后阐述其基本构成要素,并基于此构建安全情报素养体系理论模型并阐述其内涵。[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安全情报素养作为安全行为干预及安全素养促进的关键点,应是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图情科学与安全科学交叉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安全情报素养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可为未来安全情报素养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文献来源:章雅蕾,吴超,王秉.安全情报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安全人员的必备素养[J/OL].情报杂志:1-7[2019-02-2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190221.1333.014.html.

 

NO 25.

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创新发展探讨

摘要:为明晰大数据对安全科学发展的影响,从而把握大数据背景下的安全科学研究与发展方向,提出安全数据与安全大数据的概念。提炼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研究的核心原理,分析安全大数据对安全科学研究的影响,构建并解析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全大数据对安全科学学科体系调整提出构想,提出安全大数据学的概念,并构建基于安全大数据的三维结构模型,指出安全大数据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安全大数据非常有助于研究宏观安全规律,安全大数据学的产生是大势所趋,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安全大数据应用基础与安全大数据应用实践。

文献来源:王秉, . 基于安全大数据的安全科学创新发展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1): 37-43.

 

NO 26.

大数据视阈下的系统安全理论建模范式变革

摘要:为明晰大数据视阈下的系统安全理论建模范式变革,首先,分析数据和信息在系统安全研究中的双重性质演变。其次,构建包括数据维、系统维和安全维的系统安全理论建模范式转变框架,采用理论思辨法,分析大数据视阈下现有系统安全理论建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最后,在分析建模技术路径、建模逻辑主线和建模原理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安全理论建模新范式,并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数据和信息在系统安全中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性质;系统安全理论建模范式转变可分为3阶段:经验-微系统-古典安全小数据-中系统-近代安全大数据-宏系统-大安全范式;现有的小数据型解释型9类安全理论模型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安全需求,大数据给系统安全理论建模带来的机遇包括面向全体数据、突出预测性等6方面;实例分析证明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安全理论建模新范式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文献来源:黄浪, 吴超, 王秉. 大数据视阈下的系统安全理论建模范式变革[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8, 38(7): 1877-1887.

 

NO 27.

多级安全信息不对称所致事故模式研究

摘要:为给事故预防与调查提供有效方法和依据,运用信息科学与安全科学方法,开展多级安全信息不对称所致事故模式研究。基于信息流动的一般模型,构建安全系统中安全信息流动的一般模型;分析安全系统中引发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并构建"信源-预测-决策-执行"多级安全信息不对称的事故致因模式;根据事故案例,分析验证多级安全信息不对称的事故致因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多级安全信息不对称的事故致因模式主要包括"真信源安全信源"信息不对称、"安全信源安全信宿"信息不对称和"安全信宿安全信宿"信息不对称等3种事故致因模式,且具有充分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文献来源:李思贤,吴超,王秉.多级安全信息不对称所致事故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07):18-23.

 

NO 28.

安全信息感知的不确定性分析与建模

摘要[目的/意义] 为提高安全感知信息的有效性,减少安全信息感知过程的信息偏差,在安全认知通用模型的基础上,对安全信息感知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过程]首先,通过对安全信息感知过程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阶段,并归纳出3 类影响因素,讨论影响因素对安全信息感知过程作用的正负效应。其次,在安全信息感知的负效应作用下,提出了安全信息感知不确定性的概念,并定义一系列相关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安全信息感知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不确定性的特点,总结出不确定性积累的雪球效应模型和动力来源。最后,从模型内涵和安全策略方面,对雪球模型进行扩展和推广。[结果/结论]安全信息感知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信息偏差,进而会造成处理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是可以控制的。继而提出提高安全感知信息有效性可以从1个思路、1条顺序和3个方面着手。

文献来源:雷雨,吴超,闪顺章,王秉.安全信息感知的不确定性分析与建模 [J].情报杂志,2018,(05):154.

 

NO 29.

安全信息感知的不确定性分析与建模

摘要[目的/意义]信息传播新视角下安全教育通用模型的构建研究,明晰了安全教育实施过程的影响要素并进行分类,有利于指导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实现安全教育信息化、提升安全教育体系管理水平和提高安全教育效果,这一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根据信息传播视角下安全教育研究的内涵,梳理并推导出安全教育传播的5类基本要素和9条拓展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安全教育DIA通用模型及受教育者信息接受和利用的过程模型,对模型进行概念分析和应用分析。最后以企业安全管理培训为例展开DIA模型的应用说明。[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传播视阈下安全教育模型为安全教育方法和体系研究提供了严谨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引导安全教育理论研究从"零散化"走向"体系化",有利于指导构建、评价和优化安全教育理论体系。

文献来源:高开欣, 吴超, 王秉. 基于信息传播的安全教育通用模型构建研究[J]. 情报杂志, 2017(12):132-137.

 

NO 30.

大数据视域下循证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为提高循证安全(EBS)决策的可靠性,寻找安全决策的最佳证据支撑,首先,基于大数据和EBS相关理论,提出安全证据的概念;其次,分析大数据视域下安全证据的特点,总结大数据视域下的5级安全证据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数据视域下的EBS管理模式,并分析其具体内涵和其中的安全信息流向;最后,探讨大数据在EBS中的应用前景及优势,并给出3点促进意见。结果表明:大数据的应用是EBS发展的新方向,提出的EBS管理模式和5级安全证据体系有助于为EBS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文献来源:闪顺章,吴超,王从陆,王秉.大数据视域下循证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28(06):7-12.

 

NO 31.

基于微信平台微学习的安全宣教新模式研究

摘要:为促进安全宣传教育,打破传统安全宣教的局限性与不足,提出了基于微信平台微学习的安全宣教新模式。对安全宣教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从现有宣教模式的不足出发,结合微信平台在移动教育上的优势,论证了基于微信平台开展安全宣教的可行性;分析了构建基于微信平台微学习的安全宣教新模式的核心理论:负荷理论、活动理论和安全教育理论;遵循PDCA循环构建了基于微信平台微学习的安全宣教新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安全宣教实施过程、安全宣教绩效评估和安全宣教模式改进4个阶段;提出了应用安全宣教新模式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微信平台微学习的安全宣教新模式可以弥补现有安全宣教方法的不足,并能丰富安全宣传教育的理论基础。

文献来源:黄仁东,贺芹平,王秉,吴超.基于微信平台微学习的安全宣教新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09):78-83.

 

NO 32.

人对声信号的安全认知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摘要:为明晰人对声信号的安全认知过程,进而提高人对声信号的安全认知效率和质量,对声信号安全认知过程、模型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厘清声信号安全认知的阶段和理论基础;其次,从认知活动链角度,建立声信号安全认知的理论模型并分析模型内涵;最后,提出安全策略并构建实际声信号安全认知场景。结果表明:声信号安全认知过程的确存在安全信息不对称现象;针对声信号安全信息不对称现象,以声信号安全认知模型为基础,分析影响声信号安全认知的因素,提出声信号安全认知故障诊断方法,控制由安全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安全事故。

文献来源:雷雨,吴超,王秉.人对声信号的安全认知模型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06):27-32.

 

NO 33.

基于信息认知的个人行为安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意义]人的行为本质上是内在信息认知过程的外在表现。为完善安全信息认知理论和行为安全理论,并为行为安全管理提供理论参考,进行基于信息认知的个人行为安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过程]首先,在分析现有认知模型优缺点的基础上,运用安全理论建模方法论,构建个体层面的信息认知模型并从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3个模块解析其内涵。其次,在确定不同任务场景下可能对应的行为模式基础上,分析行为模式与信息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行为模式对应的行为安全机理。最后从个人和组织2个层面分析个人行为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基于个人信息认知分析行为安全机理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必要性;规则型和知识型的行为模式只有满足5"无偏差"才能实现行为安全,技能型的行为模式只有满足3"无偏差"才能实现行为安全;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包括有意、无意和动作失误3种基本途径。研究结果可为行为安全管理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文献来源:黄浪,吴超,王秉.基于信息认知的个人行为安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情报杂志,2018,37(08):121-127.

 

NO 34.

个体安全信息力的概念模型及其作用机制

摘要:为完善安全信息认知理论体系,构建个体安全信息力概念模型并研究其作用机制。首先,在辨析个体能力与个体安全能力的基础上,基于工程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运用归纳法,提出个体安全信息力的定义,并解析其内涵与特征;其次,借鉴物理学中""的概念与性质,构建由安全信息获取、分析和执行等3个能力维度组成的个体安全信息力概念模型;最后,分析个体安全信息力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从安全信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3个方面探析个体安全信息力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安全信息力是个体安全能力的本质,个体安全信息力概念模型的构建及其作用机制分析能够体现个体安全能力的本质属性。

文献来源:黄浪,吴超,王秉.个体安全信息力的概念模型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27(11):7-1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953670-1163738.html

上一篇:安全情报学系列论文推介(7):安全情报素养: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安全人员的必备素养
下一篇:安全情报学系列论文(8):大安全观指导下的安全情报学若干基本问题思辨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