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2019-8-28 14:01
阅读:11101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fullsizeoutput_1.jpeg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解释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机理。

张宁 & 李江 / 南京大学


性别角色


弱肉强食的社会规则在原始社会决定了性别角色。男女因生理、体能的差异,自然衍生出这样的社会分工:体能较强的男性负责捕食、抵御外敌等对抗性性工作;女人则由于生育的关系,也自然承担了哺育子女等关照性工作[1]。

1.png

注:图片来源于Logos Radio Network(性别角色)

个体在三四岁时开始对性别产生认同,并且开始学习发展出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模式。性别基模(基模是皮亚杰认知学习理论中五个基本观点之一,是个体对人、事、物特征的认识记忆)一旦确定,个体便会了解自己应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顺应性别行为的要求与社会规范。于是,人们逐渐形成了性别的刻板印象。

2.png

注:图片来源于谷歌(性别刻板印象:男主外,女主内)


性别歧视与女权主义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性别歧视(Sexism)是指“基于他人的性别差异而非他人优缺点所造成的厌恶或是歧视,但也可用来指称任何因为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性别歧视包括以下三种态度或信念: 

(1)相信某一种性别比其他种性别优越的信念(重男轻女)。

(2)相信一个人必定属于男性或女性的信念(性别二元论)。

(3)指称憎恨男性(男性贬抑)或憎恨女性(女性贬抑)的态度。

3.png

注:图片来源于Pixnet(性别歧视)

同样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性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追求性别平权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包括消除性别定型观念,争取为妇女创造与男子平等的教育和职业机会等。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权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4.png

注:图片来源于电影《阿拉丁》(Jasmine 公主为独立女性角色)

迪士尼在推动男女平权方面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近年来,迪士尼的公主不再是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王子身份的娇弱形象。2012年,《勇敢传说》中的Merida 公主热爱骑马射箭,更热爱掌控自己的命运;2013年,《冰雪奇缘》中的Elsa 公主加冕为女王,掌管着Arendelle王国的一切。2019年,真人版《阿拉丁》中,Jasmine 公主为了突破法律关于公主必须嫁给王子的规定,父亲去世后自己接替父亲称王,然后修改法律并嫁给普通人阿拉丁(吐血推荐父亲带女儿看的一部电影)。这些女性形象独立、有主见,敢去追寻自身的价值,不依赖任何人也能好好生活。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男女搭配在学术研究中的术语是『性别多样性』(gender diversity)。关于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研究,Bear & Woolley 在2013年的综述论文The role of gender in team col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中明确提出:性别多样性有助于促进合作[2]。通俗地讲,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Woolley等人2010年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Evidence for a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actor in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groups 的论文,揭示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背后的秘密[3]。Woolley等人利用统计学方法,对699名实验对象分组,在他们完成一系列任务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估,发现团队合作中存在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文中将其定义为团队执行任务的能力),进一步分析后发现集体智慧受团队中女性比例的影响。

第一个实验将实验对象按3人一组,不同性别随机分配,共计40组,每个小组先完成几项不同类型的简单任务(如解决视觉类谜题、头脑风暴、集体道德评判等),并在开始前对其成员的个体智慧进行测量,然后与标准化的计算机程序下棋,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通过分析每个小组不同任务得分,得到一个与个体智慧一样可测量的因子——集体智慧,并发现集体智慧能够有效地预测团队在标准化任务中的表现(如下图所示)。第二个实验中,小组成员2至5人不等,共152组,作者通过设置不同规模的小组和更广泛的任务类型,得到与第一项研究相同的结论。

640.jpg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3(集体智慧可用于预测团队在标准化任务中的绩效,而团队平均智慧和最大个体智慧则不行)

在进一步对集体智慧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Woolley等人发现,团队中女性成员的比例对集体智慧的影响显著而团队凝聚力、满意度和激励因素等都与集体智慧无关。这说明,一个团队要想更好地合作,就应该男女搭配。

5.png

注:图片来源于必应(男女搭配的团队)

为什么要男女搭配?

原因一:女性具有比男性更高的社会敏感度,即细致的察言观色能力和共情能力。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的最大值无关,而与群体成员的平均社会敏感度显著正相关。通俗地说,一个团队的力量并不取决于leader的个人能力,而是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合作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集体智慧与平均社会敏感度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如果团队中女性比例过低,团队所表现出的集体智慧将低于纯男性团队;女性比例超过一定数量,集体智慧会得到显著提高。

原因二:女性更注重平等交流,能够在谈话中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响应,充分利用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合作质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效能感[4]和士气[5]的角度解释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女搭配对群体成员的心理感受也会产生积极影响,由不同性别组成的群体比只有同类性别的群体会对任务表现出更大的效能感和更高的士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男性的表现欲和征服欲往往强于女性,与女同事一起工作会更有成就感,冲淡工作中所带来的劳累及压力,而女性在与男性共事时遇到问题也更倾向于求助于男性,坦诚沟通,获得更高的安全感。


男女搭配并不保证团队绩效必然更好


男女搭配,不累归不累,但表现/绩效是否一定更好,这是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的研究问题[2]。也就是说,男女搭配,绩效并不必然更好。以交响乐团为例,在一个男性主导的交响乐团中,女性的加入(占比低于50%)会让团队满意度和运转效率降低,但当比例超过50%后,效果就会发生反转[6]。

一些研究发现,在男性起主导作用的职业中,可能不需要男女搭配,男女搭配可能让团队表现更糟糕,例如,工程师团队[7]。另一些研究发现,男女搭配团队的绩效会受到任务难度、团队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男女搭配对团队绩效在客观结果(财务状况,产品质量等)和主观结果(团队成员和/或团队主管评估)上的影响结果是没影响,或是轻微负面影响[8]。



fullsizeoutput_3.jpeg


[1] Firestone, S. (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2] Bear, J. B., & Woolley, A. W. (2011). The role of gender in team col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eviews, 36(2), 146-153.

[3] Woolley, A. W., Chabris, C. F., Pentland, A., Hashmi, N., & Malone, T. W. (2010). Evidence for a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actor in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groups. science, 330(6004), 686-688.

[4] Lee, C., & Farh, J. L. (2004). Joint effects of group efficacy and gender diversity on group 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Applied Psychology, 53(1), 136-154.

[5] Jehn, K. A., Northcraft, G. B., & Neale, M. A. (1999). Why differences make a difference: A field study of diversity,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 in workgroup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4), 741-763.

[6]Allmendinger, J., & Hackman, J. R. (1995). The more, the better? A four-nation study of the inclusion of women in symphony orchestras. Social Forces, 74(2), 423-460.

[7]Kanter, R. M. (2006). Some effects of proportions on group life: Skewed sex ratios and responses to token women. Small groups: Key readings, 37-54.

[8] Joshi, A., & Roh, H. (2009). The role of context in work team diversity research: A meta-analytic re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2(3), 599-627.






fullsizeoutput_2.jpe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9559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