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引文的作用 精选

已有 15745 次阅读 2018-5-17 08: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2.png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上一篇关于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基于期刊和机构的声誉的评价方法相比,引文能更好地评价科学家的学术贡献。


李贤 / 郑州大学


1.jpg

注: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在经济学领域,人们常常根据学者发文的期刊声誉和其所在机构的声誉来评判一位学者的学术贡献。这种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期刊的影响因子反映的是期刊载文的整体情况,不能具体到每一篇文章[1-2];一个学者进入一个声誉较高的机构并不代表着他一定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


近日,《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上一篇关于经济学家的论文发现,与传统利用期刊和机构的声誉的评价方法相比,引文能更好地评价科学家的学术贡献[3]。


引用是正面的


研究者基于WoS和Google Scholar构造三个数据集。第一个数据集是1974-1975年发表在J5期刊(经济学领域排名前五的期刊,包括《美国经济评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学季刊》和《经济研究评论》)的文章的引文数据;第二个数据集2007-2008年发表在J5期刊文章的引文数据;第三个数据集是在全美经济学排名前30的院校任职的1043位教授被引前五文章的引文数据(以下简称为C5)。研究结果表明,学者引用他人的成果是基于对他人成果的认同,很少去浪费自己的时间去攻击别人的成果。不同方法计算的引文结果基本一致。


引文有哪些正面意义?


  • 在学者研究方面,随着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累加,学者的成果被引也会增加,年轻的学者会显得“微不足道”;

  • 在论文研究方面,短期的成功与长期的成果是相互联系的,被引在一开始排名后20%的论文到最后基本不可能上升到前20%,初期被引较高的论文到后来只有少量被忽视,大部分仍保持着高被引;

  • 在子领域方面,研究者将经济学的2007-2008年发表的J5论文(1974-1975年的J5论文其中一些子领域不包含)分成六个子领域,研究结果表明论文发表之后的七年,六个领域的被引大小顺序是借助已有数据的实证>实验>理论与模拟>借助自己数据的实证>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论研究;

  • 在机构方面,在研究样本的30所院校中,在排名较高的机构任职的学者被引要平均大于在排名较低的机构任职的学者;

  • 在期刊方面,论文高被引也偏向了领域中具有较高声誉的期刊,研究者对此推测,这些期刊每一期发表论文较少,较容易引起科研人员的注意,被引量会较其他期刊多。


引文有哪些作用?


  • 引文量可以与学者的工资和职称的晋升相挂钩;

  • 引文量可以用来判断哪些学者应该获得学术荣誉的奖励;

  • 通过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可以确定某一学术想法的产生和传递过程。


尽管基于引文的方法有缺陷,也因被滥用而饱受诟病,但引文指标仍然是同行评议的有益补充,或者是同行评议不可行情况下的替代方案。


3.png

[1] Zhang, L.Rousseau, R.,& Sivertsen, G.Science deserves to be judged by its contents, not by its wrapping: RevisitingSeglen's work on journal impact and research evaluation[J].PLoS ONE,2017,12(3):e0174205

[2] Bornmann, L.,& Williams, R. Can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be used as a criter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junior researchers? A large-scal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ResearcherID data. Journalof Informetrics,2017,11(3), 788-799.

[3] Hamermesh, DS. Citations In Economics: Measurement, Uses, and Impact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18(56):115-156


4.png

为什么期刊影响因子不适合评价科学家的个人学术成就?

别用期刊影响因子决定科学家的未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4382.html

上一篇:第一届科学数据跨学科青年学者研讨会
下一篇: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收藏 IP: 115.192.187.*| 热度|

5 武夷山 杨金波 吕洪波 王兴民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