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如何写好科技论文 第1章——准备工作

已有 1543 次阅读 2019-3-1 13:22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如何写好科技论文 第1章——准备工作

来源: Chris A. Mack 科学文字社 2019-02-28


小编说

2019年伊始,科学文字社将联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做一个科技论文写作的指导专题,内容涉及:论文的准备工作,结构与组织,语言和风格,图和表格,引用,标题和摘要,编辑想要什么样的论文,综述文章怎么写,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信怎么写,同行评议,伦理道德,署名等。

专题每一章都很精简,并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撰写。专题的推荐读者为刚开始接触科技论文写作和对论文发表相对陌生的青年科学家,专题也可作为某些具体主题的参考,比如,如何做出漂亮的图表,如何写好摘要,以及如何写综述文章。

专题的作者为Chris A. Mack。Chris A. Mack是SPIE和IEEE会员,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兼职教师。从2012年开始,成为SPIE旗下期刊Journal of Micro/Nanolithography, MEMS, and MOEMS (JM3)主编(专题中提及的具体案例多来自该刊)。Chris A. Mack创立FINLE科技公司并经营10年,2000年出任科磊半导体的光刻技术副总裁,任职5年。2003年,因在光刻仿真和教育领域的贡献荣获北美地区SEMI大奖。2009年,因显微光刻法获得SPIE评选的Frits Zernike奖。2017年,参与创办Fractilia并任首席技术执行官,着手开发粗糙度测量的计量解决方案。


如果正在考虑撰写一篇科技论文,并且这个论文需要同行评议才能出版,那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理想情况下,在研究项目早期,你已经考虑过写作及发表的可能性,因为一些前期的计划有助于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首先,你要问问自己撰写科技论文的动机是什么。


1.1

为什么要撰写和发表论文?

即使是经过了艰辛的工作得到了可以发表的成果,撰写一篇论文并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是什么动机促使科研工作者为了发表他们的论文而经历如此困难的写作和同行评议过程?存在两种动机: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而且大多数作者这两种动机都有。

利他主义

带有同行评议机制的科学出版物是当今传播和积累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其他常见的方法有书籍、会议报告和大学教学)。科学通过不断被质疑、修正和扩充的共享科学知识体系得以发展和进步。大多数科学家(广义的科学家也包括工程人员)都渴望为他们所在领域的科学进步作出贡献,这往往是他们成为科学家的主要原因。出版科技论文通常是作出这种贡献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对大部分科学家而言,发表论文能激励他们,使其从中获得满足感。

利己主义

发表论文同样能给作者带来切实利益,从而为撰写和发表论文提供利己的动机。想要个人科研事业有所发展也需要发表论文,并且发表论文也可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金钱奖励。学术界常见的“不出版就出局”的模式,是科研事业发展所需要遵循的“萝卜与棍子”规则,即发表论文就会得到相应好处,否则只能被淘汰。即使没有这些明确的职业动机,几乎所有人也都渴望他们的努力得到认可:我很清楚自己在得到同行认可时受到很大鼓舞;我很高兴看到自己的文章被阅读和引用,我为能在自己尊重和钦佩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而自豪。

如何平衡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

需要明确的是,我不认为利己的动机本质上不好,同样我也不认为它比利他的动机更糟糕。借用经济学的说法,任何受到适当监督和运作良好的“市场”都会尽可能地去平衡好利己和利他这两个动机。我猜想每个作者的动机都是这两类动机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当这两个动机不平衡时,就会出问题。尤其是当过度的利己主义演变成自私自利,并且盖过了有益科学发展的利他主义,那整个科学界就会遭殃。

学术界和金融行业类似,拉大“财富”差距的体制将会导致利己主义的失衡,从而引起过度的自私自利。如果只有那些在顶级期刊上发表顶级论文的科学家才有机会获得工作、终身职称、津贴和指导学生,那这种赢家通吃的体制将会扭曲利己主义的动机。同样,在商业领域,如果雇主只奖励和认可金钱收益,也会造成同样的影响。(一些大学正积极地向他们的教授施加这两种压力。)结果可能导致恶性循环:缺乏重复实验的动机,对无效结果的偏见,忽略创新性探索而热衷于追求流行和安全的科学,偏向不必要的研究而将应当优先进行的研究抛在一边,竞争重过合作[4],缺乏透明度,出现利益冲突、重复出版、剽窃和明目张胆的学术诈骗行为。

据我所知,在我任职JM3主编期间,除了明目张胆的学术欺诈行为,以上所列举的学术不端问题我都见过。我不清楚如今这类失衡问题是否有增加或减少的趋势。我所知道的是,防止平衡向利己主义倾斜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想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要对这个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求每个人都这么想是不是太过大胆或天真?我觉得不是。)如果你始终坚持利他主义,不为任何事妥协,那么个人利益自然会随之而来。(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可以共存,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排他性。)


1.2

文献检索

一个新的研究项目几乎总是(至少应该)从文献检索开始。检索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基于这项课题的知识体系的研究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想办法扩充这个知识体系。因为科学本身要么是对现有知识的认证或反驳,要么是拓展新的研究内容,所以透彻了解现有知识体系的研究进展至关重要。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检索文献不是只为了找到相关论文,而是要阅读这些论文。

不幸的是,很多人的文献检索工作做得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好。下面几点可用来改进文献检索工作。

  1. 在研究之前先进行文献检索,当然,文献检索肯定也要在撰写论文之前进行。

  2. 在已经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中,可以通过其参考文献找到下一篇你最有可能读到的文章。

  3. 关注一下自己学科之外的领域(这通常意味着检索不同的关键词,阅读其他学科领域的文献时会找到这些检索词)。

  4. 虽然记住哪篇文献最值得引用是个好的开始,但即使是最小的研究方向,也不可能有人能记住该领域的所有文献。所以不要只依赖自己的记忆。

  5. 撰写稿件时,务必检索一下这个方向近期的出版物。通常会有其他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类似的课题,甚至有可能已经发表了一些论文,必须通读这些文章,以确保你的文章中包含该领域内最前沿的科学知识。

检索文献时总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检索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停止?总会存在你没有找到的重要论文,这是现代科学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知道何时停止文献检索并开始新的工作是判断和经验问题。


1.3

始终带着发表论文的目的计划和实施研究

大多数项目开始时都会把发表论文作为这项工作的产出,或者至少认为这个项目有可能发表论文。如果是这样,那就应当带着发表论文的目的去计划与实施这项研究。撰写科技论文的一个关键要求是对科研工作进行足够详细的记录,以便读者能够遵循你的推理并验证所得出的结论。此外,当有人提出质疑时,发表该论文的作者必须论证论文所述的科研工作,因此作者应该有可供后续审查的原始数据和有效的实验细节。

要保留原始数据和实验细节,需要有良好的实验记录和存档习惯。以前通过“实验记录本”进行实验记录,而现在,我们常使用一个能够对数字文件进行有序整理的虚拟笔记本。从这些记录中找到论文撰写可能需要的资料,可以帮助你保持记录实验的习惯。例如,当你梳理论文实验方法章节所需的实验数据时,你就会知道什么样的实验记录会使撰写过程更容易。

原始数据通常经过处理、格式转换、过滤、汇总和绘图等操作后才会出现在出版物中。在原始数据被处理的每个不同阶段都需要将数据存档。我们都不希望出版论文中的图表是原始数据唯一保存下来的形式。


1.4

结论

有经验的作者清楚地知道一篇优秀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所以他们始终带着发表论文的目的去计划和实施研究。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科研人员,建议在开始研究项目时多阅读论文写作的指导文章,以确保你能满足撰写和发表研究工作的主要要求。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21-1164937.html

上一篇:中国生态学40年发展历史及未来展望高级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下一篇:[转载]他们耗资200万画一张中国历史图,比读万卷史书还受用
收藏 IP: 58.56.16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