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明代中国-印尼-美洲的关系

已有 2907 次阅读 2020-11-29 23:21 |个人分类:科学正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明代中国环球航行,把一些沿途国家的民族也带到美洲。有些是友邦的使团,有些是当地募集补充的船员。他们把文化也带到美洲。

巴拿马至委内瑞拉之间的土语有印尼语的残余。中南美洲一个词音义与印尼语完全一致,全世界没有另一个语言类似。另一个例子是一次国际会议中委内瑞拉的一位懂土语的学者能听懂印尼学者之间的交谈。

南卡罗莱纳的Lumbee族,很可能与南浡里Lambri有关。

南浡里(Lambri),13世纪至15世纪苏门答腊岛西的一小国,《爪哇史颂》作Lamuri,《马可波罗游记》作Lambri,宋代《诸蕃志》作兰无里、《岛夷志略》作喃诬哩、《瀛涯胜览》作南浡里、《西洋番国志》作南巫里。南浡里国,东接黎代,西与北临大海,海中有帽山(今韦岛),山之西是南浡里海;国南边是山,山之南又临海。15世纪初,南浡里全国仅千余户,信奉伊斯兰教,国王也信奉伊斯兰教。国王居所用大木架高三四丈,楼下放牛羊等牲口。明永乐七年(1409年)南浡里王曾率领臣下数十人,随郑和宝船到京师,进贡降真香等物品。

印尼渤泥国王与明代中国友好,在中国逝世。Brunei世代与中国交往甚密。中国与西亚通商,船都经印尼,黑石号在印尼沉没,满载唐代瓷器。Aceh 旧港是郑和船队必经之地,1407年朱棣在旧港设立大明旧港宣慰司,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旧港宣慰司,明代行政建置,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巨港(Palembang)。

《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二 外国五》:

四年,旧港头目陈祖义遣子士良,道明遣从子观政并来朝。祖义,亦广东人,虽朝贡,而为盗海上,贡使往来者苦之。五年,郑和自西洋还,遣人招谕之。祖义诈降,潜谋邀劫。有施进卿者,告于和。祖义来袭被擒,献于朝,伏诛。时进卿适遣婿丘彦诚朝贡,命设旧港宣慰司,以进卿为使,锡诰印及冠带。

印尼排华年代,很多华侨经香港回内地。我曾经教过几个印尼学生英语。他们只懂一点汉语,荷兰语,主要讲印尼语。

美国北卡罗莱纳与南卡交界处有Lumbee族,族徽是中国的社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颜色改了,可能是颜料来源问题。美洲原住民的主要特征是普遍用社稷作族徽,不止Lumbee。这是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外圆是天,地分四个方向,以四色代表四极,中国称为社稷,北京故宫西边的中山公园有社稷坛。

原住民称美洲为龟山(Turtle Mountain),欧洲人翻译为龟,即中国传说的巨鳌。李白“怀仙”诗:“巨鳌莫载三山去,吾欲蓬莱顶上行”。巨鳌,中国古传说 女娲补青天,断巨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就是说,美洲是一块龟足撑起来的大陆。

欧洲殖民美洲后,许多民族剩下人口少,东南部民族合并为Catawba族,与Lumbee族的面貌,肤色,服装相似,特别是头饰与女性的衣裙。Catawba 传承了中国景德镇的陶艺,造陶鼎,类宣德炉,自称传承了4500年的工艺。他们古代没有历法,这说法是从开始沿袭至今。中国今天称5000年文化,他们接触郑和的年代正是500多年前左右。

美国东南部民族最复杂,最聪明,语言最多,中国文化遗存最多,原居住地集中在方圆400英里内。Cherokee, Chickasaw, Choctaw, Creek (Muscogee), Seminole 被称为五大最有文化的原住民族。明代中国,印尼与美洲的关系,目前还不明朗,有待进一步研究。


 image.png

今天旧港的位置,即苏门答腊巨港。

https://kknews.cc/zh-cn/history/5e54ve8.html


image.png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Lumbee族 族徽


image.png

Lumbee族居留地

 

 

image.png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南部的Lumbee (来自Lumbee网)


image.png

Aceh (印尼旧港/巨港民族服装) 旧港是郑和船队必经之地。

 

image.png

Lumbee族 旧照片


image.png

Catawba (一个混合的民族)




李兆良

2020.11.2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674084-1260405.html

上一篇:没有北京、上海的现代中国地图
下一篇:科学治史的语言文化链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3 刘炜 王安良 陈有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