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谁能进入终生教职?为什么?基于德国社会学领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精选

已有 11021 次阅读 2016-6-5 06:36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谁能进入终生教职?为什么?基于德国社会学领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武夷山

 

Research Policy杂志2016年第5期(6月号)发表德国学者Mark LutterMartin Schöder的文章,Who become a tenured professorand whyPanel dataevidence from German sociology1980-2013.

本文基于在德国各大学社会学系工作的几乎所有社会学学者的个人简历数据和发表数据,检验了学术因素(发表论著)和非学术因素(归属资本、符号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于获得社会学终身教职的影响。研究表明,获得终身教职与学术发表的关系很密切,这一点同已有研究文献的结论是一致的。本文进一步细化了研究结论:每在SSCI收录的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每发表一本专著,都使社会学学者获得终生教职的概率提高10%15%。发表其他类型的文章对于获得终身教职的影响很小,有时甚至是发生负面作用。在非学术因素方面,网络(圈子)的大小、个人声誉和性别都会发生影响。女性首次获得终生教职时的发表量,平均说来要比男性少23%44%。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女性获得终生教职的可能性是男性的1.4倍。

具体说来,本文从德国77个社会学系所有教师的个人网页上搜集了他们的简历和发表数据,只要发表过至少1篇论文的都纳入研究样本。最后获得1260位社会学学者(其中41.7%是女性)的28,545篇论著记录。1260人中,433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46.6%是女性)。1260人中,297人进入终生教职(其中31.6%是女性)。自述首次进入终生教职时进入W2岗位(相当于美国的副教授)者当中,女性占46%;自述首次进入终生教职便进入W3岗位(相当于美国的正教授)者当中,女性占21%

下面是关于1260位社会学教师的一些基本统计量。

变量

平均值

SSCI收录论文

1.57

SSCI收录论文

3.57篇(博主:与1.57篇比较,可见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德国,发表SSCI论文也不容易

图书(包括专著、教材、发表了的博士论文、特许任教资格论文)

1.33

编著

0.75

图书中的篇章

7.68

灰色文献(报告、工作论文、书评,等等)

3.9

毕业院系的声望

10.21

博士学位的声望

9.88

博士后工作单位的声望(以上三项“声望”指标,采用德国科学与人文理事会对社会学系的排行评分)

9.71

奖项(最佳论文奖、最佳毕业奖、专业学会颁发的奖项,等等)

0.2

国外经历总时长

24.82个月

国外学习(仅指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总时长

0.18个月

国外获得博士学位

0.044%的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

国际发表(指英文论文)

4.69

流动性(总共在几个单位任过职)

1.99

担任临时教授(非终生教职)的次数

0.34

系规模(进入终生教职的员工数)

6.85

数据不完整者(如,在简历中只列出部分发表物)

0.1111%的人数据不完整)

合著者

15.73

终身教职岗位空缺被填充情况

15.24(指空缺的岗位只有15%左右被填充)

填写问卷时距获得特许任教资格的时间

0.86

填写问卷时距获得助理教授的时间

0.18

 

德国社会学学者平均每人发表1.57SCCI论文,但获得终身教职者平均发表3.99篇。可见这个因素多么重要。

女性社会学者在升职上并不吃亏可能有三个因素:(1)德国的大学重视男女平等,每份招聘启事都带有性别平等声明。(2)每个招聘委员会里都有1人是“机会平等专员”,专门为女性申请者说话,此人若怀疑招聘委员会有不平等的倾向,有权叫停招聘程序。(3)哪个大学招聘的女教授较多,国家会给予该校特别的经费资助。

研究表明,英雄不问出身,申请者当年学习的单位之声望高低对其申请终身教职之成败的影响不大。这与美国的情况不一样。

我以前的一篇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36045.html)介绍了美国学者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

一般说,英雄(成为项目主持人)不问出身(在哪里念的书)。但是,对于上海交大编制的大学排行榜的前10名来说,每一级都了不得。比如,在排行第二的斯坦福上过学与在排行第一的哈佛上过学的人相比,其成功概率的下降幅度,相当于在排行第十的牛津大学上过学一直下降到在排行第100的弗莱堡大学上过学。

这虽然不是说的申请终生教职,但可以看出,在美国,“出身”还是比较重要的。而在德国,平等主义理念被大众认可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美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982492.html

上一篇:丢失钱包,又找到了----日记摘抄489
下一篇:经验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的不同命运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42 徐令予 钟炳 王安良 陈楷翰 李杰 许培扬 李颖业 程少堂 庄世宇 喻海良 蔡小宁 范运年 彭真明 孙颉 徐耀 邢志忠 高建国 张骥 史晓雷 李毅伟 刘维树 刘立 汪晓军 刘全慧 陈南晖 俞立平 王兴民 李学宽 吴冬晴 陈桂华 汪洋 鲍海飞 汤茂林 赵鹏 吉宗祥 王德华 周雄伟 曹俊 xlianggg zjzhaokeqin techne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