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心理学与创新 精选

已有 5541 次阅读 2016-1-3 08:05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心理学与创新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报,2015年12月28日

 

  Pete Foley是美国“Peter Foley创新公司”的创始人,拥有100多项专利。他曾在宝洁公司工作25年,在创新第一线摸爬滚打。他也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业余时间他还喜欢玩摇滚乐。2015年12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谈了心理学和创新的关系。

  他认为,创新和设计最终与人相关。为了理解人的思维,就得学习心理学、感知科学和行为科学。要想获得最高水平的创新,就得借鉴这几个学科的成果。持续创新者能够采用循证的过程,将创新的火花变为持续燃烧的创新火焰,而关注上述几个学科成果的应用,则有助于自己从创新火花偶然迸发的状态转变为一个持续创新者。

  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988年,Don Norman发表了名著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中译本名为《设计心理学》),该书受到心理学中affordance(功能可见性)概念的很多启发。目前,行为经济学对市场营销发生着影响。生物测定学(biometrics)有助于我们测度研究对象的所行所感,而在过去,我们只能了解他们告知我们的自己的行动意愿。现在又出现了对神经营销学(neuromarketing)的极大兴趣。而所有这些学科成果的应用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有待开拓。

  他学习过很多学科,但他自己认为最要感激的几位老师是:教行为经济学的Dan Ariely(杜克大学教授),教进化心理学的David Buss(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和Don Hoffman(加大欧文分校教授),教认知心理学的Art Markmen(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教感知科学的Jeremy Wolf、Larry Rosenblum和Michael Leon(加大欧文分校教授),还有教认知语言学的George Lakoff(加大伯克利分校教授)。

   他说,每天自己都经历很多惊喜,因为惊喜就是学习之乐的一种表现。最突出的惊喜有两条,第一,大脑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悄悄地做了很多工作,这种现象叫“无意识思维”;第二,“无意识思维”在大脑支配的许多任务中都在发挥作用。我们要意识到,人在预测自己的未来行为方面做得很差。既然如此,既然我们也部分了解了人们在这方面何以做得差,为什么做得差,那么,今后的创新就应从“我们认为用户需要什么,他们认为自己需要什么”的定位,转变为创建一些过程,由此过程可反映出他们实际上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将“幕后的”(未曾意识到的)心智过程所发生的影响考虑在内。

  关于心理学对创新的作用,他解释说,关于大脑如何产生灵感,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是提供一个支持3A(analogy类比、abstraction抽象、alignability一致性)的框架,因为3A往往是灵感突现的基础。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东西:沉浸体验、毅力、决策疲劳、背景等,正是它们将灵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通过更多地将心理学的营养输入设计思维这样的过程,我们就可实现另一个飞跃:在人们更可能表现出他们到底热爱什么的环境里,邀请他们来参与合作,共同发明,而不是试图预测其未来行为,因为前文已述,人对未来行为的预测往往纰漏百出。

  第二个作用,如果创意不转化为人们热爱和采纳的产品,价值是可怜的。人们只有注意到一个产品,能较容易地理解它,想接触它,愿意与之互动,喜欢它,才会买它。将关于感知、记忆和心理的科学融入以人为本的集成创新过程,使潜在用户(也许还是共同发明者)及早参与进来,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947694.html

上一篇:乱七八糟的有趣知识
下一篇:做再次赴美的准备工作----日记摘抄(426)
收藏 IP: 106.120.42.*| 热度|

24 徐令予 钟炳 姬扬 陈楷翰 代恒伟 李竞 杨正瓴 彭真明 王德华 张能立 杜占池 许培扬 王善勇 李颖业 范会勇 李毅伟 唐小卿 魏瑞斌 王宗水 王桂颖 陈冬生 马志超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