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波兰学者对创新指数的批评 精选

已有 5619 次阅读 2015-9-17 06:40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波兰学者对创新指数的批评

武夷山

 

波兰学者Jan Kozłowski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杂志20159月号发表文章;Innovation indices: the need for positioning them where they properly belong(创新指数:需要将其置于合适的位置),原文见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92-015-1632-4/fulltext.html。该文的精彩论述不少,这里只介绍几点。

 

文章考察了以下10种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GDP per capita (the World Bank, 2013, 2012),人均GDP

WCY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14,在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的得分

WE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2014/2015,世界经济论坛颁布的全球竞争力指数

GTI Global Talent Index 2015,全球人才指数

GEI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Index 2015,全球创业指数

MIS 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port 2014,信息社会测度报告中的得分

Bl The 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 2015,彭博社创新指数(博主:大概其网站被封,我从来看不到该指数的具体结果)

IUS EU Innovation Union Scoreboard 2013,欧盟创新记分牌中的得分

GII 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5,全球创新指数

KEI Knowledge Economy Index 2012,知识经济指数

结果发现,各类创新指数(都是复合指标)与人均GDP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不同指标之间也有很强的相关性。本文作者算出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低者为0.47(欧盟创新记分牌得分与知识经济指数之间),高者达0.96(信息社会测度报告得分与知识经济指数之间。在半数以上的情况中,相关系数都大于0.8

迄今为止,对创新的经验研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关于创新的经济学文献主要在宏观层次上探讨创新与增长、创新与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或是在微观层次上探讨创新与公司利润之间的相关性,其研究结论一般都是“创新很重要”。但是,这些文献都指出:创新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情境敏感的,在国家、地区或部门层面上,创新都依赖于具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例如距技术前沿的距离;在公司层次上,创新随很多因素而变化,如公司的年龄、创新的类型、文化背景等等。

科技统计与测度史研究专家B. Godin认为,创新文献具有“原罪”,这些原罪转移到创新指数身上,使其随之贬值。这个“原罪”是:将创新看成疗救所有罪恶的万应灵药,而不是从各国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对于一些国家,创新是个解决方案;对于其他国家,创新则不一定是合适的解决方案。人们就科学和文化意义上的创新进行大力宣传,是基于一个假定(但可惜是错误的假定):新的就是好的。在商业上,“新即好”的观念还情有可原,因为需要推销新产品;在产业层次上,“新即好”就不一定是合适的主张了(博主:农业是古老的产业,就不好?非得是高新技术产业才有价值?);在公共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领域,“新即好”往往是有问题的主张(博主:正是在“新即好”观念的误导下,人们才频频干出拆毁古旧建筑、兴修假古建的愚蠢透顶的事)。

学者们对创新指数的批评可以概括为7个方面。

首先,创新指数都是基于总体数据和平均值;

其次,它们把差异很大的各种指标给组合在一起;

第三,创新指数的编制者假定:能够识别出因果关系的方向;

第四,他们假定,能够找到最优值或最优的安排;

第五,创新指数都是基于过去的数据,却希望其指导未来决策;

第六,它们时常引起我们不希望见到的副作用;

第七,用一个测度值来评价一个复杂现象。

 

作者认为,从长远来说,只有大数据才能消除目前创新指数的一些缺点,不过就语焉不详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921311.html

上一篇:对安徒生童话爱不释手---日记摘抄(336)
下一篇:广东佛山千灯湖公园体系入选美国城市土地研究所奖项的最后一轮
收藏 IP: 106.120.35.*| 热度|

18 曾杰 许培扬 李学宽 科学出版社 李杰 李侠 陈楷翰 杨正瓴 鲍海飞 张骥 俞立平 高峡 李兆良 陈辉 赵星 韦玉程 徐旭东 魏瑞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