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陈腊贞是谁?----日记摘抄(300)

已有 3221 次阅读 2015-8-12 06:4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陈腊贞是谁?----记摘抄(300

武夷山

 

(今注:当时处于初二)

1974111日 星期 

今天上午选三好生,组里有人提我,我推掉了。班上讨论时,我站起来声明自己不够格。弄到最后还是有我。组里同学对我的希望是:有意见要坦率地提出来,批评了同学不要批评了就完,还要指出应该怎么样去做。班上讨论对我的意见是:不能联系群众,学习上会死背,钻书本。这些意见都不具体,但我要好好地想一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月13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我们又一次爬了紫金山。与往次不同的是,一、以我们团支部名义组织同学参加的;二、在山顶碰到汪遐义老师(他已经到晓庄师范去了),他给我们全班和团支部照了两张相;三、我们一部分人下山后又翻回山顶,因为薛老师的书包给女生弄丢了,我们七人跟着仇老师翻回去帮着找了一遍;四、爬山到中山陵,路不清了,我们男生全部翻墙进去,历了一次险。正如仇老师所说的,1974年1月13日不是平常日子,要好好记住。

 

1月18日(寒假中) 星期五 多云

XX和我到栖霞山铅锌锰矿联系参观陈腊贞烈士事迹展览馆,一早就动身了。来回骑了80里路的车子,腿蛮乏力的,在路上,屁股也酸得很。联系很顺利,他们宣传科的同志很热情,因为他们实际支持了我们,表现了真正的热情,而不像有架子的单位嘴上客气,却给你“婉言”谢绝。办完了一件事,心情真愉快呀!


今注:下面是2008年《新华日报》对陈腊贞的再次报道。  

 

http://xh.xhby.net/mp1/html/2008-01/11/content_6061534.htm 

陈腊贞:难以忘怀的矿工亲人
矿上“新一代”在展览馆缅怀陈腊贞。
  当年陈腊贞工作过的保健站,如今已经扩建成二级医院。
听与陈腊贞“同辈”的退休工友们诉说往事。 本报记者 朱 江摄
  64

  陈腊贞的故事就刊载在1974年12月23日的《新华日报》。江苏省委根据她生前的先进事迹,作出“向陈腊贞学习”的决定。次日,报上又整版刊发了矿上部分党员、群众代表学习陈腊贞事迹座谈纪要。

  

  郑事农对“陈腊贞”这个名字最初的记忆,来自在苏北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发的一本红色小册子《向陈腊贞学习》。“当年在全省范围内都有印象,知道陈腊贞是南京铅锌锰矿保健站的一个医生,一辈子把矿工当亲人,在一次井下安全检查时遭遇塌方,因公殉职。”

  30多年过去了,上世纪80年代初进矿的郑事农如今已是江苏银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副书记。“江苏银茂”的前身就是南京铅锌锰矿,2001年5月整体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去年一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2.5亿元。今年恰好是建矿50周年,年初公司增资扩股,注册为控股集团公司。

  企业的名字几经变更,有时向人介绍难免要解释几句,但往往只要一说“就是出陈腊贞的那个矿”,对方基本上就释然了。和陈腊贞同年进矿的邵国华还记得到溧阳出差,对方一听说他是陈腊贞生前所在单位来的,对他就特别热情。邵国华、李传胜等这些退休职工的子女如今都在矿上,小一辈的矿工们对陈腊贞的事迹也都耳熟能详。“陈腊贞就好比是我们矿山的品牌、精神支柱,在矿山史志上有重重一笔。尽管现在企业改制了,但我们传统没丢,陈腊贞对矿山的情怀影响了几代人。”郑事农捧着一本厚厚的矿志,急切地翻阅着矿山对陈腊贞的回忆和怀念。

  “有病找了陈腊贞,药未进口好三分”。1973年3月,陈腊贞被任命为保健站站长。她个子不高,扎着两个小辫子,做事利落又相当热情。很多别人没想到的事她能想到,整天忙不停,平时吃的是几分钱腌辣椒,2两饭。“从1958年8月15日进矿,到1973年8月15日殉职,整整15年在矿上,一共就请过3天假,还是因为母亲中风给她打电话。陈腊贞平时就住在保健站,一张双人床的下铺。一天24小时,她随叫随到,工友们知道陈腊贞成天在保健站里,心里都很踏实。

  如今,原来只有6间平房、六七个卫生员的保健站,已经扩建成万余平方米的银茂职工医院,这个二级医院已经有了四五十名医护人员,全天候为矿工及附近社区居民服务。原来保健站的化验员蔡静给陈腊贞当过徒弟,现在已经成了医院的负责人。

  作为陈腊贞事迹展览馆负责人,原工会副主席凌椿至今珍藏着当年陈腊贞先进事迹的宣讲稿。陈腊贞牺牲后,矿宣传部和工会决定收集她的先进事迹资料,对上世纪70年代初进矿的青工、复员转业军人进行岗位教育。

  1974年,南京市委宣传部又把展览安排进了市区朝天宫,连续一个月展期,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后来宣讲团奔赴扬州等城市,来到工厂、学校、部队、农村作宣讲,每到一处讲台前放着一排录音机,争相留下录音资料。凌椿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宣讲的情况,那天从早上8点多一口气讲到12点多,连续4个小时没有中场休息。散场后观众说,我们坚持4小时没有离开会场,没有出去喝水、上厕所,从来没听过像这么感人的报告。

  陈腊贞殉职时年仅38岁,一直未成家。现在矿上的展览馆里只有她一张泛黄的证件照片,很难再找到更多的影像资料留作纪念。但是,对世代相传的矿山人来说,陈腊贞深深地记在他们心中,永远也不会被忘记。

  本报记者 俞 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912389.html

上一篇:法兰克福与奥芬巴赫拟建立伙伴关系
下一篇:英语概念中的硬科学与软科学
收藏 IP: 106.120.42.*| 热度|

2 邱敦莲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