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克朗茨伯格的技术观 精选

已有 6135 次阅读 2008-8-14 06:33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克朗茨伯格的技术观

武夷山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20079月的一次讲话中提出,要“建设政府引导、市场开放、企业自主、产学研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人们没有想到,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技术教授Melvin Kranzberg就提出了“创新接近生态过程”的思想。

他在《引言:技术史与技术哲学发展趋势》一文(收入George Bugliarello and Dean B. Doner 主编的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9)中说:

科学史中有内史与外史之争,技术史摆脱了这种争论,它从一开始就是跨学科的。

十多年前,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考古学研究。

现在,对发明与创新过程的研究方兴未艾。

看来,创新非常接近生态过程,描述创新需要动态系统模型。

技术转移是我们这个行当关心的又一个问题。技术转移分为部门间技术转移与国际技术转移。部门间技术转移就要研究Spin-off (博主:基于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开办公司,将成果商业化),迄今,历史学家几乎未触及这个问题。

关于技术决定论。圣西门(博主: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大概是第一个认识到工业主义在人类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的。不过,是马克思抓住了生产关系的概念,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马克思的理论属于(技术)“硬“决定论。有趣的是,在决定论篱笆的另一面,竞争式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斯宾塞也认为技术是社会进化中的要素。这两人都既是社会学家,又是哲学家。如此说来,技术哲学恐怕还要回归到社会哲学之类。

(技术)“软”决定论的最好代表是Lynn White Jr. 他在Medieval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中世纪技术与社会变革)一书中说:技术……打开了门,但它不强迫人进去。

不过,如果技术仅仅是手段,那谁决定目标呢?芒福德认为,人已在追求中失却了目标。手段会成为目的。这正是埃吕尔(博主:他是法国技术哲学家)所担心的。

我的看法可用“克朗茨伯格定律”来表明:技术既不好又不坏,但也不是中性的。我的意思是,技术与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但这种作用方式并非技术所内禀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35038.html

上一篇:词力(二)
下一篇:奥运会与价值观
收藏 IP: .*| 热度|

2 郑作龙 杨玲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