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命题作文:体验于我如杂粮

已有 6164 次阅读 2008-4-20 07:4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命题作文:体验于我如杂粮

武夷山

[游客]acloud日前留言说:

您在杨玲那里说过一句话: " 体验不可少." 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特别地深刻. 对很多一直在书斋里转的年轻学子们,这句话很有意义. 有没有可能就此写篇文章?

 

好吧,命题作文如下:

 

体验影响着人的态度。毛泽东年轻时在“沁园春 长沙”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可是到他执政以后,也不免要采用一些万户侯用过的治理措施。由于无论什么社会制度,执政者面临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共性,那么,他们采取的某些治理措施与手段是一样的或者很接近,也就不足为奇了。毛泽东年轻时对执政者的生活是没有体验的,否则,他的批判锋芒也许会收敛一些。

不少人批评政府时十分地义愤填膺,他们觉得:这帮官员怎么能这么干呢?太无能了吧!太没有理性了吧!可是,如果这些批评者真的在政府部门干过,就会知道公共事务治理是多么复杂,批评者支的那些招是如何(经常)不切实际。正如一句英语谚语所说,你在批评谁之前,最好穿着他的鞋子走一里路。(刚才这一段话,并没有反对批评政府的意思。善意的批评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弥足珍贵的。)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能说人生体验十分丰富,但也还是有较多样的经历和体验。比如,在中学时期,我们常常学工、学农、学军;我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义务劳动。我们在制本厂给《毛主席语录》套过封皮,在糖果厂包过糖果,在担架厂使过锉刀,在某军工厂开过车床,在校办工厂学会了踩缝纫机和使用电烙铁;我们背着背包徒步行军二百五十里(为了体验红军长征的两万五千里)到苏北的盱眙县马坝公社九里荒农场劳动,在南京师范学院农场干过农活,在该农场的食堂帮过厨(择菜、洗菜、切菜);到部队军营里参加过军训,实弹射击打了两枪。此外,我组织同学们到菜场卖过菜,到公园里浇过花、卖过冷饮,在火车站托运行李提取处干过活。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干过农活,也在建筑工地上做过小工(也就是在农村里做“农民工”)。工作之后,在某届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当过政协科教组的简报秘书(此间当面听到钱学森先生的高水平发言),到驻外使馆当过科技外交官。所有这些经历,使我知道了五行八作大致是个什么样子,体会了劳动人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艰辛,见识了各色各样的人物。比如,在南京师范学院农场结识了文学知识与历史知识皆十分了得的炊事员,从而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菜场里听到女营业员骂粗口,在工厂里见到了年轻的工人师傅引诱我们吸烟(他说:“男人不会吸烟,就像女人长胡子一样难看”),我抵制住了引诱,但我的一些同学未能抵制住,从而知道:“领导一切”的“工人阶级”也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也有左中右;在美国,我见到了下级对上级毕恭毕敬(或假装毕恭毕敬)的可笑模样,从而知道:国内很多人所严厉批评、诟病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人性的普遍弱点之表现,等等。我的这些经历使我后来观察与评论事物时,相对说来做到了不过度偏执、不过度书生气;使我在生活中做到了不大计较利益得失,在工作中做到了不怕困难,任劳任怨。我庆幸自己有过这样的多样化经历。对于我,多种经历像杂粮,是有利于健康的。

但是,一个人的美食对于另一个人可能是毒药。我的未能考上大学的中学同学们也许痛恨这样的经历,回过头来,他们宁愿多上些文化课,少搞点甚至不搞学工学农学军。

我自己是在那特殊的年代获得了这样的经历。现在,我们似乎不能为了锻炼人就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吃苦受罪,因为,你并不能保证吃苦受罪的效果就一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确实锤炼出一批硬汉子、铁姑娘,但是,这场运动也摧毁了一大批人,因为他们实在受不了这个罪。不过,从个体这方面说,主动找苦吃还是做得到的。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经历,有些是校方组织的活动,大家都得参加;还有一些不是每人非参加不可的活动,但我每逢这种机会都积极报名,父母也支持我找苦吃。有没有自我锻炼的意识是大不一样的。我小时候得知,毛泽东青年时期为了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有意识到城门口人声嘈杂的地方去看书。于是,我也有意识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我做到了在课堂纪律极糟的教室里能专心地看书,在同学们正在做游戏的课间休息时间也能看得进书。直到现在,只要我想集中思想,就可以漠视周围环境的存在。

该怎么样锻炼人?给人体验各种滋味(尤其是苦)的机会?我们永远不知道合适的“度”到底在哪里,只好在两极间摇摆。我想,多数人会承认,目前的孩子们总的来说是锻炼太少,体验太少,应该往加强锻炼的方向走一走了。因此,我对“大学生村官”这样的尝试是很支持的。他们未必能对新农村建设做出多大贡献,但未来的领袖人物也许就从这批人中诞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22288.html

上一篇:顺道而行与背道而驰
下一篇:提倡以学术为志业
收藏 IP: .*| 热度|

3 李宇斌 吴跃华 葛素红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