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开博以来最强感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已有 10267 次阅读 2009-1-2 06:0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开博以来最强感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武夷山

我曾写过“我的三次读书高峰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400),今天则来聊聊强烈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三个时期。

在中学阶段,我在师长眼中属于全面发展的:品行表现好,同学关系好,学习好,体育成绩也不错。在四人帮肆虐时期,学校是不抓教育质量的,不过在70年代初期曾经有一段被四人帮攻击为“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时期,即重视教育质量的时期。我在那个阶段,即初二的时候,曾经有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门功课考399分(都是百分制)的记录。而我的化学老师认为,我应该考400分。所以,当时没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感觉。

高中毕业后插队,插队不到一年,恢复了高考。如愿考入大学后,立刻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例如,我在农村插队期间曾自学高等数学。为什么学这个呢?因为我们中学班主任薛复老师说过,不会高等数学,连马克思的书都看不懂。本人作为一个“进步青年”,当然要读马克思的书,于是,我得学高等数学。三段论逻辑推演出了这样的结论。我托弟弟帮我买一本高等数学课本,可是那时,他跑遍南京市的大小新华书店,竟然买不到一本高等数学。后来,他好不容易在一家二手书店买到一本高数教材,托人带到乡下给了我。我就如饥似渴地用工余时间开始自学了。一进大学就发现,班上自学过高等数学的有一大批呢。又比如,我中学时自己读过、背过一些唐诗,用的是柳无忌(与毛泽东唱和的柳亚子的儿子)编的本子。可是进了大学一看,同学们会背唐诗宋词的又是一大批。有两位同学背诵了苏东坡的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当时我尚未接触过这首词,很是惭愧。这是强烈感受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第一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到驻美使馆科技处长驻。80年代我曾在此长驻一次,那时并未感到外语专业出身的同僚们有多大的优势。第二次长驻期间,听了当时驻美使馆公使、现在的外交部长杨洁篪先生的几次英语演讲,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演讲从来不用讲稿的,但演讲逻辑之严密、用词之典雅、语调之铿锵,是老美们也要折服的。于是不由得感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第三个时期就是入驻科博网之后。从入驻第一天起,就觉得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各路英豪呼啸而来,少年才俊锐气冲天,巾帼学人不让须眉。比如,我曾经自以为对英语原文的理解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What We Need Is Here一诗的译本一出来,崔雷、鲍得海、孟津等多位老师都提出了自己对几个关键词语的理解,并推出自己的译法,“译诗苑”内一时间花团锦簇,好不壮观!

 

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知道谦卑。

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知道学无止境。

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更知道保持个人特色的无比重要(对于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们的领导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单为这一认识,也要深深地感谢科博网!

 

 

 



博客感言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208135.html

上一篇:字、词、成语的别解、趣解
下一篇:不好的学习条件能导致好的学习效果吗?
收藏 IP: .*| 热度|

30 蒋新正 张志东 李小文 廖永岩 司黎明 刘玉平 陈吉球 朱林 阎建民 马昌凤 王应宽 刘进平 张檀琴 陈绥阳 胡业生 苏峻 张星元 王德华 俞立平 曹聪 杨秀海 徐坚 陈国文 李丽 董文博 肖智勇 施焕中 ligang168168 majorite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